人大对环境保护的解读及人大环保提案最新消息
更新:2021-02-高考网
关于加大环保力度,目前社会上有“两种声音”:一是环保“一刀切”,影响经济发展;二是由于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一些地方有所放松和放松。
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在3月11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说,这两种声音、两种现象、两种倾向、两种问题在一些地方确实存在和发生过。但就全国而言,不是主流,也不是普遍现象。生态环境部坚决反对,如发现将坚决制止,严肃查处。特别是环保是“一刀切”,一起查处绝对不含糊。
所谓“一刀切”的本质是生态环保领域典型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是懒政懒政的表现,未能协调好环保和经济的关系。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平时无所作为,进行“一刀切”的突击整治,不仅损害环境保护,还会损害经济发展的活力,完全背离环保检查员的初衷,必然导致污染反弹。
其实《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是严禁“一刀切”的。这是在2018年5月生态环境部专门制定发布《禁止环保“一刀切”工作意见》后,又一次提出了“关停一切”、“先停后谈”等敷衍塞责的应对措施,坚决避免了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借口的紧急关停、停产等简单粗暴的“一刀切”行为。但在此后生态环境部公布的许多政策文件中,多次提到环保“一刀切”。
《方案》指出,在大气污染控制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到位、污染问题突出、空气质量不断恶化的地区,生态环境部将实施严格的评估和问责。同时,如果关键任务没有适当完成,或者环境空气质量改善不到位,改善幅度排名较低,将实行量化问责。
“关于第二种现象,我们当然也坚决反对。完全不符合中央的要求。”李说,就像总书记在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一样,不能因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些困难就开始摆摊、上马项目,为经济增长牺牲环境,甚至试图突破生态保护的红线。
他说:“因此,我们坚决反对放松和放松环境监管,我们也把这作为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的重点。如果为了眼前的利益,我们发现什么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应该做,让保护让位给发展,那么我们将密切关注它,并将认真追求对问责制的要求。在后续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做好这些工作,保持当前反污染斗争的力度和势头,确保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尽快填补生态环境的不足。”
此前,全国政协发言人郭卫民也表示,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并不矛盾,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高质量发展和长远发展。今后要做到严格管理和服务优化并重,既要检查“不作为”,也要检查“乱行为”。一些地方出现了环境治理放松的问题,有关部门及时采取检查行动,保持了有效控制污染、不断改善环境质量的良好势头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全国环保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