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身边都有很多新鲜事发生,实时热点,最热门话题。我们应该多充电,掌握更多的知识,让自己见多识广。目前,互联网、技术和数字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这个小系列里,我整理了一些关于这个的资料,分享给大家。
近日,小米、中兴、华为、金立、联想、魅族、OPPO、vivo、佳佳、努比亚等手机厂商联合推出了快速应用标准,并推出了快速应用,背后的意图是“波涛汹涌”。其实不止手机厂商指这个地方,互联网科技公司也参与其中,已经布局好了。
2016年5月20日,谷歌推出了“即时应用”,用户无需安装相应的应用就可以体验应用的特定功能,类似于迷你版的应用。继谷歌之后,腾讯于2017年1月9日推出了“小程序”,其特点是无需安装,触手可及,使用后即可离开,无需卸载。
无论是快速应用、小程序还是即时应用,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轻量级。轻量化后能解决哪些问题?从安装一个APP开始。
众所周知,安装一个APP需要打开很多权限,包括摄像头权限、位置权限、联系人权限、联网权限、麦克风权限.很多权限开放的背后其实是功耗。手机厂商无疑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快速应用诞生了。
当然,开发商也是受益者之一。快速应用通过统一的标准实现开发人员的最低成本访问,构建快速应用生态系统。此外,它将建立在R&D接口、能力访问、开发人员服务等层面。并以基于平台的生态模式向各类个人开发者和企业开发者开放。同时借助硬件厂商庞大的用户群和丰富的场景入口,为开发者提供了充足的流量支持。
在这个意向上,手机厂商和谷歌保持着惊人的一致。当时谷歌发布即时应用的时候,说开发者需要添加即时应用功能,而不需要单独开发一个即时应用。以前用的API和源码都是一样的。根据应用的不同,添加Instant App功能一般不需要花费额外的开发资源,最早一天就可以完成。
而且,即时应用可以帮助他们接触到更多的用户。例如,一群因为不愿意下载应用程序而错过的用户,在未来体验了即时应用程序后,可能会成为应用程序的最终用户。
是的,他们的集体终极目标是用户,无论是快速应用(fast APPlication)、即时应用(instant APP)还是小程序。通过优化体验,解决了用户无需下载即可体验app功能的问题,从而可以重新挖掘用户。
杀戮将从用户挖掘方面开始。毫无疑问,微信小程序在中途风暴之后迎来了春天。数据显示,自2017年1月推出以来,截至2018年1月,微信小程序数量已达58万个,日活跃账户超过1.7亿个。同时,小程序将用户与众多的线上线下服务联系起来,包括零售、电子商务、生活服务、政务民生、游戏等。换句话说,生活场景中的衣、食、住、行、用的入口,都被微信层层掌控,一步步深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十大手机厂商趋之若鹜,分不清谁赢谁输。目前,十大手机厂商在中国拥有近10亿部智能手机,每年有4亿部新智能手机出货量。据悉,fast应用发布后,各手机厂商将通过应用市场发布和操作系统OTA升级,快速覆盖现有的10亿台智能手机设备,新发货的设备将全面预装fast应用引擎。
在快速的背后,手机厂商决心要在应用分销上领先。需要理解的是,应用分发是手机厂商重要的收入来源。以手机App预装为例,据悉各伙伴软件手机厂商对每部手机收取的价格在2元至5元之间。也就是说,如果在一部出货量为1000万台的手机上安装15个预装应用,用户就会全部激活,手机厂商的收入就会达到几亿元。除了许可费,许多手机制造商还会对预装应用收取股息。
从这个角度来说,抢占APP就是手机厂商的半条命。但是,毕竟微信小程序能一直赢吗?现在微信通过整合小程序、微信支付、扫码、卡包等方式,把小程序传播到了街道、酒店、医院、机场的每个角落。无论是二维码还是微信的小程序码,通过扫码直接成为流量入口。
实际上,手机厂商存放的线下商户和拓展线下业务的能力也不容小觑。特别是在众多手机厂商的共同努力下,大量的快速应用材料可以快速落地。一旦用户范围形成,它可能充满了用户将选择扫描的“代码”变量。
那么,最终,谁能占领用户的手机桌面、微信或手机厂商呢?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