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发生了很多新鲜事,当前的实时热点,最热门的话题。我们应该多充电,掌握更多的知识,让自己见多识广。目前,互联网、技术和数字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今天,边肖整理了一些信息并与大家分享。
上海跨境电商进口业务量今年有望爆发。
近日,上海跨境电商领导小组相关人士向本报预测,今年上海跨境电商进口将迎来爆发式增长,进口规模将比2015年增长5-10倍。
这将是继2015年首次爆发后,上海跨境电商进口的第二次爆发式增长。
《The Paper》获得的数据显示,2015年,上海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的跨境电商直邮进口和保税进口分别为1.22亿元和3.17亿元,合计4.39亿元,同比增长近7倍。
据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分析,2015年上海跨境电商进口规模大幅增长,主要是因为2014年基数相对较低,而今年跨境电商进口爆发,主要是因为政策补齐后,上海的综合优势将会集中。
目前,包括亚马逊、天猫国际和JD.COM在内的许多领先的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已经在上海落户或计划在上海拓展业务。
政策萧条将被完全填补
此前有多位消息人士向该报透露,最早在2016年第一季度,中央部委将陆续出台一系列跨境电子商务新政策。
这意味着在过去的几年里,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城市之间监管标准不同的问题将得到解决。
近两年来,一些跨境电商试点城市监管和执行过于宽松,间接形成了政策高地。这也导致像上海这样严格执行调控政策的城市,被动地变成了政策萧条。
“比如在检验检疫方面,上海早就对低风险跨境电商进口的货物实行了自动备案制度。其实单货归档速度特别快。”然而,一名监管官员表示,在一些试点城市,商品以前不用于备案,化妆品甚至可以作为日用品送海关检查,这使得清关更加容易,税率也更低。问题是其做法违法,有其自身的法律风险。
去年11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跨境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和商品备案管理工作规范》后,对备案制度进行了明确规定,各试点城市将据此执行。在过去,一些城市的“穿上一切”的现象将被大大消除。
同样,未来统一的海关监管政策出台后,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就清楚了,监管规模造成的政策萧条也就更有可能被填满。
上海的优势比较集中
试点城市监管标准大规模趋同后,
海的综合优势将逐步显现。首先,上海相比其他试点城市,拥有巨大的口岸优势。“上海是港口、交通枢纽,到日韩、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香港等地,都是最近的口岸之一。上海的物流量大,平均物流成本就低。”沪上一名跨境电商资深研究人士对澎湃新闻说。他解释,单看口岸仓储,上海肯定比其他城市贵,但算上远洋运输成本,商品出关之后配送至消费者手中的物流成本,上海的综合成本就低了,“因为上海、长三角的消费能力非常强大。有大量跨境商品是从上海口岸登陆然后转口到其他口岸进行清关,最后再运回上海;也有很多商品即便是从其他口岸进的,最终也要从外地配送回上海市场,这对电商而言都是很大一笔成本。”
其次,上海的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自贸试验区建设、亚太示范电子口岸网络建设等,还将为跨境电商发展带来更强大的创新力。
“有些跨境电商企业存在一些误解。”一名跨境电商监管官员说,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46号文《关于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各地政府要组建高效、便利、统一的公共服务平台,所以每个试点城市,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都只有一个,有些试点城市还在组建中,这不存在所谓垄断的问题,这个平台主要承担为监管部门提供数据对接和共享的功能;同时,上海也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设综合服务平台,为跨境电商提供报关、仓储、物流、退税、金融、人才培训等市场化的服务,与公共服务平台形成良性互动。
目前,杭州、宁波、重庆等跨境电商进口试点城市,也都建有惟一的公共服务平台。
相比之下,上海的公共服务平台由于启动最早,接入的监管单位也最多(包括海关、检验检疫、外汇、税务等),便利化程度更高。而且,为消除企业数据保密等方面的顾虑,上海正在升级公共服务平台,线上系统划出独立运营,初期由政府财政购买服务,不向企业收取费用,属纯公益性质;线下也鼓励企业新建或租用保税仓,对接海关、检验检疫的集中查验平台。
龙头企业争相扩大在沪业务
眼下,越来越多的跨境电商龙头企业,开始计划扩大在沪业务。
“目前京东已经进驻了嘉定、洋山。洋山的渠道马上走通,预计未来进口量会达到每天四五万单。”沪上一名跨境电商从业者向澎湃新闻透露,洋码头、网易考拉、小红书等,也有意扩大在上海的跨境电商业务,“有龙头电商测算过,从洋山进来对他们来说成本最低。”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上海在酝酿针对跨境电商的扶持政策,届时可能会有一定比例的补贴或创业投资基金等。
自 澎湃新闻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