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发生了很多新鲜事,当前的实时热点,最热门的话题。我们应该多充电,掌握更多的知识,让自己见多识广。目前,互联网、技术和数字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今天,边肖整理了一些信息并与大家分享。
我有一个爱好,就是喜欢时不时写一些“严肃的表情”。这时候我总是倾向于沉浸在精心选词的状态中,生怕任何描述都不能准确表达我的想法和感受,文章往往会变得冗长。
这样的内容在目前的互联网世界中无疑是非主流的。在我的印象中,这样的内容可能只在豆瓣中早期有大量存在。
这一次,我只想说说豆瓣。
想写豆瓣的来历,是最近关于豆瓣的两条新闻——
两周前豆瓣APP更新3.0版。又完成一次“整容更新”后,一群豆瓣忠实用户豆瓣产品员工开始大喊:“还给我豆瓣!”
一周后,江湖传言:JD.COM欲以1.5亿美元持有豆瓣。
难免有人哭。要知道,我刚开始用豆瓣的时候,连JD都没听说过。COM!
说起来,这种感觉还是挺清晰的:曾经很有调性很性感的豆瓣,越来越淡了。
(a)法院
说起豆瓣,它是中国互联网圈子里独一无二的产品。它有其独特的精神气质,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不抄袭外国产品而获得成功的产品。
豆瓣,还有很多坚持,比如做一个慢公司;比如豆瓣,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坚持不对用户进行分类,从11年前诞生至今,从未使用过积分、会员等任何常见的社区运营工具;比如你坚持社区里的所有内容,只能用5号小宋体,连图片一开始都不允许贴;比如坚持社区自治的理念,豆瓣从来就不是一个强势的运营驱动型公司;再比如,一定不能因为商业压力而降低对用户体验和社区氛围的坚持,哪怕是拒绝无数手里挥着大把钞票的广告主。
很多很多年来,豆瓣就像一个精神乌托邦一样存在于网络上,赢得了很多赞美、敬佩和支持。
但最神奇的是,看起来那么没有根基的豆瓣,其实已经长大了。到2012年,豆瓣月覆盖面超过1亿用户,日均PV 1.6亿。据说在2012年的几个月里,豆瓣实现了盈利。
当时豆瓣好像情况不错,周围都是赞美和尊重。虽然量和利润还是很小,但是豆瓣在互联网上的地位和口碑并没有输给BAT这样的巨头。
(二)乙
2012年的豆瓣真的是一个神奇迷人的地方。
当时的欧罗巴,作家安东尼、艾小可、傅根儿、庄雅婷、张嘉玮,甚至罗永浩、何彩头都活跃在豆瓣。
当时的豆瓣,卧虎藏龙,刘绶,水梅故事,陈柏霖,邵夷贝等。只是一些刚开始在豆瓣闹了一段时间的新人。
当时豆瓣有无数神奇的团体,比如陶晶咆哮团,北京吃喝玩乐团,强迫团,高压锅团,屁&磅团.几乎每一组都有超过N个内容让你完全出乎意料,瞬间引起你的注意。
当时豆瓣不仅是一个刚性和调性都很高的地方,而且很有娱乐性和趣味性。里面充满了有趣的内容,有趣的事,有趣的人。
在当时整个互联网上,“豆瓣评分最高的100本书”、“豆瓣排名最高的100部电影”、“豆瓣上的那些神奇团体”等内容遍布全球。
这样的色调豆瓣很性感。
然而在2012年,却成了豆瓣再也超越不了的巅峰。
我一直觉得有两个产品,曾经有很大的机会成为一方霸主,却自己错过了。
这两个产品,一个是新浪微博,一个是豆瓣。
(3).
2005年,阿拜在北京豆瓣胡同附近的星巴克开发豆瓣。叫《豆瓣评论》。豆瓣上线后最初的作用是讨论书籍和电影。
阿拜认为,豆瓣最初的期望是帮助人们找到更丰富的生活。这个初衷,再加上这个前期的功能,建立了豆瓣的核心基因——,这是一群喜欢阅读和思考,热衷于发现甚至创造新事物的用户。
正是这样一群核心用户的存在,让豆瓣永远独特有趣。
之后豆瓣发现,当用户开始讨论书籍和电影的时候,讨论音乐就变得很自然了。于是,豆瓣音乐出现了。
之后为了方便这些用户之间的交流,豆瓣集团上线了。
从那以后,差不多10年过去了。豆瓣阅读,豆瓣电影,豆瓣音乐,豆瓣群,一直是豆瓣的核心组成部分。
(4).
从某种意义上说,豆瓣的发展路径是典型互联网社区的经典路径。——不依靠推广和广告,纯粹依靠社区氛围的塑造和优质内容的沉淀。豆瓣自10年前成立以来,几乎从未被广泛推广过。你没见过豆瓣像脚注一样爆炸。在过去的十年里,即使有更多的网站和产品为了争夺用户而绞尽脑汁,豆瓣也只是稳步增长。
正因为如此,豆瓣成为了知名的“慢公司”。
从2006年开始,依靠其优质的用户群和官方“社区开放、社区自治”的态度,豆瓣上的优质内容开始疯长。用户发现当你去豆瓣的时候,
这个社区上上传了一些小众而有品位的书、电影或音乐又或是相关评论的时候,你能够收获一大群懂你的“同类人”给予的肯定和赞誉,这样的氛围助推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往豆瓣上传各式各样的书、音乐、电影和评论。 所有的这些优质而又独特、有调性的内容,成了豆瓣最核心的价值。 当这群人、这样的高质量内容汇聚在一起,这里就真的成了一个具有了向心力的社交中心。当这群人聚集在一起,似乎他们总能找到聊不完的话题和做不完的有趣的事。后来,很多人都说,早期的豆瓣,是一个有着强烈的知识和人文氛围的地方,甚至有人说,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豆瓣拯救了阅读文化。它影响了无数人的精神生活,培养和挖掘了一批又一批文艺青年。以自下而上的方式构筑了一座集体精神家园,让无数寻觅精神生活的人找到依托。 这样的状态,让豆瓣慢慢变成了一个大社区,它开始承载起越来越多人的社交关系、兴趣爱好,甚至是整个生活。 于是,虽然不慌不忙,但豆瓣开始慢慢成为了很多人生活的中心。豆瓣的用户们寻求更好的品味、更多独特和有趣的事物,他们使用豆瓣来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发现合乎甚至超越自己品味的书籍、电影、音乐和各种各样的活动。豆瓣,也就慢慢变成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大社区。正是这种极其强大的向心力,助推了豆瓣在PC时代的成功。 (五) 2012年之所以对于豆瓣成为了转折,可能并非偶然。 2012年的豆瓣,面临着两大挑战。 其一,是当豆瓣的用户体量更大,变得大众化之后,原有的那种更加精英化的社区氛围如何保护和维持? 这就像是一个定律,当任何一个凝聚着高度文化身份认同感的小圈子经历大众化过程时,总会伴随着早先身份认同的失落。而这样的失落必将造成大量老用户的出走和流失,豆瓣也不例外。 一个曾经对豆瓣无比忠诚的影评人后来在注销自己豆瓣账号的时候,留下了这样的评论:如今的豆瓣碎片化了,江湖化了,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认真表达和交流了。所以我也不愿再在上面浪费太多时间了。 其二,则是用户核心使用场景的变化。 2012年,那正好是一个移动端全面兴起的年份。 豆瓣都无到有,是一个完全基于PC和Web端的产品。在Web端,它那些看起来甚至有些复杂和繁重的产品架构、内容生产和组织形式,甚至可能是优势——既然豆瓣的核心用户需要的是深度的交流、阅读和关系,他们当然也需要一个更有沉浸感的环境。 只是,到了移动端,用户的使用场景和需求开始变得完全不同。移动端的场景天然就是碎片化的,而用户的使用习惯也发生了天翻地覆式的变化:更多用户无法在移动端接受更沉重的体验,更无法投入更多的时间。 面对全新的用户场景和使用习惯,豆瓣开始变得无所适从和纠结摇摆。 (六) 豆瓣最初的策略,是把各个独立功能分别做成独立的APP,意图通过此举,让每个APP都可以聚合到垂直领域内的对应用户。这一策略,正是早期豆瓣在PC端起家时实行的打法,无疑,豆瓣想要复制自己在PC端成功的轨迹。 于是,一个PC端上完整无缺的豆瓣,在移动端,变成了这样一堆东西—— 豆瓣的这一决策背后,可能忽略了一个巨大的问题:我作为一个PC端上的豆瓣用户,是可以在一个名为“豆瓣”的网站内随意在读书、音乐、豆瓣小组等各个功能间进行切换的,且还会乐此不疲。例如,很多场景下,我可能正好在小组里跟一个朋友聊起一本书,这时我可以回到“豆瓣读书”下,找到关于该书的一些评论甚至是链接,借此可以让我跟这个朋友间的交流变得更愉快和层次更丰富。 而在移动端,当“豆瓣阅读”和“豆瓣小组”变成了两个完全独立的APP时,所有类似这样的可能性,都纷纷消失了。 在PC 时代,豆瓣因为Web端的产品特性,可以让用户随意从各个兴趣点进行迁移。而到了移动端,APP 模式则属于孤岛模式,一个 APP 只能容纳一个功能,不能随意跳转,这使得无数豆瓣用户无法在各个兴趣点实现顺畅的迁移和过渡。 豆瓣在移动端的这一堆APP,导致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这让无数PC时代的豆瓣死忠用户崩溃不已——他们发现,自己在PC端所有的用户使用习惯全部无法顺利迁移到移动端,那些我在PC上关注的人、加入的小组、收藏的电影和书、喜爱的音乐和影评,在移动端居然找不到了; 第二,当音乐、电影等被纷纷切割成一个个独立的APP时,用户只能把它们当作是一个工具来进行使用,反倒是原本的社区感在渐渐降低。这导致,豆瓣在移动端开始渐渐失去了原本是自己最宝贵的东西——那些奇高无比的用户粘性; 第三,这一大堆的APP同时并存,也导致了豆瓣的顾此失彼,始终难以聚焦发力。于是,豆瓣只能眼睁睁看着网易云音乐、陌陌等新出现的产品,一点一点蚕食掉了自己原有的领地。 这,成了豆瓣的最大失策。 我忘了在哪里看到过一这样的解读——如果一个UGC产品的社区属性越来越让位于工具属性,这难免就有种壮士暮年的感觉。对豆瓣,在2012年后的感觉,正是如此。 一个只能作为工具而存在的豆瓣,显然是令人失望的。更何况,在每一个垂直领域下,你都能找到一些或许是更好用的工具。 于是,豆瓣开始被替代。 (七) 每一次颠覆,往往都是因为时代和大环境的变迁,而导致了一部分人原有的优势,变成了短板。 在PC时代,豆瓣的”慢“,是耐心,是隐忍,是坚持。而到了移动时代,当用户选择的可能性变得如此开放和丰富,豆瓣的慢,就真的是太慢了。 2014年的豆瓣年会上,阿北,这个曾经一手缔造了豆瓣的人,亲口承认,豆瓣因为对于自己的技术和产品过于自信,而错失了3年时间。 这3年,是豆瓣FM一点点被网易云音乐、虾米、QQ音乐等超过的3年;是豆瓣小组的大量用户纷纷流失的3年;也是无数豆瓣原有的名人们转战微博和微信公号的3年。 这失去的3年,阿北想要找回来。 于是,2014年下半年,一个名叫”豆瓣“的APP上线了。 (八) 印象中,从2014年,甚至是更早以来,豆瓣的每一次产品更新,都是略显纠结和摇摆的。每一次改版,也或多或少的伴随着一大群用户们的吐槽。 这其中,最为严重和知名的,莫过于半年前的“豆邮改私信”事件。 各种吐槽中,这个名为“豆瓣”的APP也难以幸免。 尤其是,刚刚发布的豆瓣3.0,所完成的,又是一次“整容性改版”。 我们前面说过,在2012年,豆瓣的日均PV可以达到1.6亿。 而到了2014年年底,这一数字根据估算,已经跌落到大约3000万左右。 我不怀疑阿北要改变的决心和豆瓣团队的能力,也不怀疑豆瓣的价值。只是,既承载着无数忠实的老用户们的期望和使用习惯,又要兼顾无数新用户们的需求和体验,豆瓣在移动端的探索走得实在太过于艰难。 某种程度上,豆瓣是用自己的实际所作所为在印证着一个已有数千万用户的成熟产品在其用户活跃度开始下滑的时候,想要转型和进行新的探索和革新,是一件多么痛苦和困难的事。 我常常觉得,豆瓣如果真的想要做一些全新的尝试,还不如就不要叫“豆瓣”了,换一个名字,反而可以摆脱掉那么多老用户们的期望和束缚,可以放开手脚去做些事。 我也觉得,豆瓣想要再现曾经PC端的辉煌,或许已经很难很难。假使真的如此,既没有清晰和可以期待更大增长空间的盈利模式,又缺乏用户价值层面新的突破点,那么对于豆瓣而言,寻求并购,或许真的是一个比较好的出路。 即便,这样的事情,很多人,尤其是豆瓣的死忠拥护者们并不愿意看到。 假使未来某一天,正在传言中的京东控股豆瓣真的发生了,那也不是一件太过于令人意外的事。 (九) 2005到2015,豆瓣已10年。这10年,是豆瓣由籍籍无名慢慢长成参天大树,而后又渐渐从互联网世界的金字塔顶端淡出的10年。 有时,你不得不感叹,互联网上的10年,是几乎恍如隔世的。 虽然既不是文青,也算不上是豆瓣的脑残粉。但我毫不讳言,我是喜欢豆瓣的。我喜欢这个产品,这个团队,这家公司。这是一种本能的对于美好事物的认同。哪怕豆瓣真的无法再重现辉煌,那些豆瓣的坚持、豆瓣的理念、豆瓣上曾经发生出现过的美好的人和事、豆瓣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影响,也仍然值得我们记住。 但同理,商业上和市场的残酷,也同样不会因为我们的赞赏而有所变化。对资本市场来说,当一个产品无法再继续增长或给到你新的想象空间,它就已经不再那么被青睐。 我相信,曾经在PC时代存在过的以书影音为中心、足以成为一群人的“精神家园”的那种深度社区,在移动端是仍然会重现的。只是,它已经可能未必一定是豆瓣。 但无论如何,我仍然想祝豆瓣好运。这是真心的。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