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调查发现,如果你问美国孩子长大后想做什么?11%的人说想当宇航员,29%的人说想当YouTube明星。在某种程度上,时代变了,数字世界中,实现“成为有影响力的人”的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
一些更惊人的数据显示:
瑞安卡吉,一个在YouTube上用盒子制作玩具的10岁男孩,在2020年赚了2950万美元;
卡戴珊家族的凯莉詹娜为每个Instagram广告收费100万美元;
20岁的艾迪森雷是抖音收入最高的网络名人。抖音不仅给她带来了每年500万美元的收入,还把她从一个业余爱好者变成了一个化妆品品牌.
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关于“未来每个人都可以成为15分钟名人”的断言实现了。原本“好莱坞式”的造星方式变了。所谓的名人可以与用户和消费者有更直接的接触。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技能和爱好,这反过来又促进了许多“新职业”的诞生。
微信官方账号作者、短视频创作者、b站UP主……在国外对应的是Medium作者、抖音在线名人、tupio UP主,都可以统称为内容创作者。
源于Blog,内容创作是一个古老的行业,但现在在美国再次受到重视,甚至受到资本的青睐。是围绕服务创作者的平台和工具有了新的产品创新,还是创作者创造了新的方式来实现所谓创作者经济的繁荣?
数字世界中的交付和访问
“你想控制我的生活吗?15岁的Lev Cameron在一款名为NewNew的产品上说。卡梅隆在抖音有3300万粉丝,在纽约有很多像卡梅隆一样的创作者。他们可以在平台上发起任何投票,比如“我今天穿什么衣服?玩哪个游戏?跟谁见面?“,由粉丝付费投票帮助创作者做一些日常决策。
如果80%的人投票支持卡梅伦穿绿色毛衣,即使他不想穿。当然,有多少人愿意付出,完全取决于你的知名度。NewNew表示,这相当于购买“个股”。
帮助创作者变现的类似产品层出不穷。他们的想法主要来自于2013年建立的一个平台——Patreon。当时创始人杰克孔戴希望通过众筹来支持自己的乐队和音乐工作室。每月给你最喜欢的创作者,比如音乐家、游戏开发者和YouTube主播10美元,支持他们推出新的内容项目。
在此基础上,还有“给我买杯咖啡”这样的产品,用户花相当于一杯咖啡的钱来支持创作者。创作者拿到钱就可以随心所欲的花掉,用户得不到直接利益。真的是“用爱发电”。
有了这样的数字化工具,创作者可以实现生活的方方面面,前提是有一定的粉丝基础。从创作者的角度开发方便直接的工具,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创作者在内容制作、分发和获取链中的“权重”正在发生变化。
在20世纪90年代,“创作者”的定义非常有限和传统,如作家、演员、音乐家等。用知名科技博主本汤普森(Ben Thompson)的话来说,电影的定义是“稀缺”。电影院这么多,一个人必须判断什么内容会有价值,会受欢迎。
所以我们内容的消费时间是被少数媒体巨头控制的。做内容的一定要被传媒公司录用,记者按照编辑的要求写报纸。没有互联网的辐射,一个音乐人在演唱会上能聚集的线下观众是有限的,他的流动性也是有限的。
到目前为止,互联网内容分发平台已经从“集中式”向“分布式”转变,出现了一些垂直平台。
李进(经济领域的创造者投资者)曾经做过一个列表,总结了过去十年出现的垂直工作平台。在这些平台出现之前,Craigslist(美国版58城)是一个连接供需的“在线人才市场”。当一个行业的需求越来越大,反过来供给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专业化,这就导致了很多垂直工作平台的出现。也就是说,现在很多平台都自称“XXX领域的优步”,做好了供需匹配,而服务的提供者仍然是供应商。
利用数字平台,供应商可以提供多种服务,如一节课、独家报道、成人电影、自拍,甚至纽新对“爱豆”的五分钟控制。互联网技术降低了进入供应方的门槛。这是本汤普森说的。在这个时代,“富有”已经取代了“匮乏”。作者开始在传统意义上进行概括。
普通人拍的短片一定没有演员受欢迎吗?不一定。但是让列夫卡梅伦穿绿色毛衣不是白色毛衣。可以说是内容创作吗?也很牵强。
核心是用户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供给方创造并交付用户需要的价值,做到供需匹配。换句话说,创造者经济中的创造者应该是价值创造者,而不仅限于内容创造者。
是平台不重要,还是对创作者好更重要?
2018年,Vice在一个名为Naomi Wu的YouTuber上报道。吴认为,副刊涉及一些私生活,所以他推出粉丝和人肉
攻击 Vice 作者。因为人肉在国外是一件比较严肃的问题,所以 Vice 找到 Patreon,将她的账号封了。虽然这件「罗生门」事件中,双方各执一词,但是比较有意义的讨论在于,创作者在平台上的「数字资产」归属于谁。
显然这件事情下,Wu 的数字资产被剥夺了,她的大部分粉丝通过 Patreon 打赏和支持她,她因此失去大部分收入来源。事实上对于创作者来说,这样的顾虑一直存在。
此前拿到新一轮融资的 newsletter(邮件通讯)平台 Substack 被认为做得最好的一点是,作者能够拿到所有订阅用户的邮箱地址,一旦作者想离开 Substack,也可以随时将订户「打包带走」。另一家公司 Linktree 做得是,用户只要通过 Linktree 生成一个链接放在社交媒体的个人主页上,你的粉丝就能轻易找到其他社交平台上的你,你可以把你在 Facebook 上的粉丝导向 TikTok。
投资创作者经济的投资机构 SignalFire 总结创作者经济的发展,YouTube,Twitter,Medium 利用算法推荐为创作者解决分发的问题。分发这件事对于创作者来说十分重要。当然平台也没有把「利好创作者」作为头等大事,创作者普遍跨平台操作,避免出现 Naomi Wu 类似的遭遇。
一旦创作者有了粉丝基础,一种营收手段是与平台广告分成,另外品牌方会找到创作者「发广告」。这时候大量代理商和中介机构开始兴起,根据营销机构 Mediakix 数据,当前全球网红经济潜在市场总额是 80 亿美元,到 2022 年会增长到 150 亿美元。不过随着品牌和营销广告是以牺牲创作者个人品牌为代价,创作者变聪明了。
他们开始通过交付付费墙内容、周边商品、newsletter 等服务,专注于取悦他们的铁杆粉丝,制作更多保留自己特长的内容,而非将内容做得「普世」,以求符合算法规则换取更多点击率。创作者需要做一个取舍,是希望粉丝受众足够多,但是付费意愿不强;还是有一小撮铁杆粉丝,他们「用爱发电」,通向凯文・凯利「创作者拥有 1000 名粉丝便能糊口」的预言。
但是一个趋势是,创作者营收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并且钱可以「直接」从粉丝那里来。
当创作者越来越重要之后,服务创作者的工具开始细分化。就比如去年下半年开始,国内视频平台都在纷纷推出自己的视频剪辑工具,就跟微信公众号统一图文内容市场之后,随之而起的秀米、135 等编辑工具。如何解放创作者,让他们的创意最大化施展出来,笼络住一批内容创作者是他们的意图。美国现在也兴起创作者经济课程和教育工具教普通人如何成为一名创作者。
比如 Substack 是一个专门讨好创作者,而对读者并不友好的平台。用户必须带着明确的目的,搜索作者、出版社,或者栏目名称,很难通过提问或者搜索文章关键词的方式找到想要的内容。
一位 Instagram 欧美网红可能是这样赚钱的,她会先用 Karat 获得起步资金(Karat 是专门为网红提供服务的信用卡公司,它先审核申请信用卡的网红的社交媒体账号,通过粉丝数量、内容和互动数据等制定信用额度),然后这位网红用 Snapchat 录制视频,用 inVideo 来剪辑,发在 Instagram 上,然后她会通过 Captiv8(利用 AI 技术匹配网红和品牌)寻求品牌对接,再入驻 Cameo 上等待自己的粉丝找自己录制生日祝福视频,最后用 Delmondo 分析数据。
但是今天是不是一个人人都可以当创作者的时代?
举个例子,对于原来受雇于媒体的记者,用户不会太关注他日更还是周更,因为用户买的媒体付费墙,如果他转向 Substack,他需要保持一定的更新频率,否则很容易被订户取消订阅。
用户需求的价值交付是广泛的,但是数字世界里,对于优质内容的评判准则并没有降低。
有另外一组数据,在 Spotify,43000 位头部艺术家 —— 仅占平台总数的 1.4%,拿到 90% 的版税,平均每人每个季度赚 22395 美元。剩下的 300 万创作者,每人仅赚 36 美元;97.5% 的 YouTubers 收入不足以达到美国贫困线。Roblox,Patreon… 几乎所有内容平台上,「贫富差距」同样存在。
创作者并没有全部赚的盆满钵满,只是我们看到的是,依靠创作者生态繁荣的平台快速增长,拿到一笔接一笔的融资。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