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魏新力和来自其他7个国家的科学家团队发表了一篇题为《火星上的真菌?来自序列图像的生长和行为证据,使用统计分析和定量比较,分析了美国宇航局发布的一系列火星照片。
据介绍,Image J软件主要用于图像分析。研究人员测试了9个类似于图41中“马博”的结构和13个新结构,主要比较了9对结构的中心距-中心距/边缘距-边缘距(C-C/E-E)之比。结果表明,最大比值为结构E和结构F,最小比值为结构B和结构I,配对样本T=3.28(DF=8,P=0.011),马博结构的C-C/E-E比值显著增加,偶然效应概率约为1%,即马博结构个体增加,两者之间的距离变短,表明其呈现出增长和扩张的迹象。聚类分析表明,9对结构的生长行为存在一定差异;利用Image J软件对轨道卫星在不同时间同一位置拍摄的三张火星“黑条”照片(图5)进行分析,选取不同位置作为ANOVA和Tukey HSD回测的参数。
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条纹数目略有增加,各条纹平均长度自上而下变化显著(F=6.42,P=0.004)。第22天,相对于第1天,长度的增加最为明显,像是一个“增长”的爆炸,长度和宽度成比例的增加。不管是什么地形,“生长”速度都是一样的,更像是生物特征。
通过对火星图片的对比分析,利用生长、运动、位置和形状的变化,推测对比对象更倾向于生命的特征,但不排除是火星上的矿物、风化和独特的未知地质力量造成的。火星环境恶劣,未来生命的存在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验证。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