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巨头们正在考虑是否自己制造汽车

admin 3482 0
科技巨头们正在考虑是否自己制造汽车

百度网盘课程

通用入口链接!10000G.课程都有!一起学习吧!

立即点击↓ 获取课程!

科技巨头们正在考虑是否要自己制造汽车。

2020年12月15日,百度等多家车企传出造车丑闻。据悉,百度可能会组建一家拥有多数股权的合资企业,但目前尚未达成协议。

对于这个谣言,百度回应《财经》记者说“无可奉告”。八卦党吉利、广汽、魏玛也对《财经》记者表示不予置评。然而华尔街的热情已经被点燃。当天收盘,百度股价上涨13.83%,市值回归600亿美元。

近日有消息称,其首款电动车Apple Car将于2021年9月上市。受此消息影响,苹果相关供应链的股价也大幅上涨。

据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汽车经销商商会执行会长李今庸说,日益清晰的新能源轨道正吸引着许多后来者。“大家都注意到了,2020年新能源相关的股票会一路看涨。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和资本市场的认可,新能源行业的大方向越来越清晰,玩家也会增多,比如苹果、百度。”李今庸告诉《财经》记者。

2020年底,众多科技公司对造车“新高地”发起冲击:11月16日,滴滴发布全球首个定制网络车型D1,与比亚迪合作。10天后,SAIC、浦东新区、阿里巴巴联合推出“智基汽车”,首轮融资达到100亿元。

目前,大多数科技公司没有与传统原始设备制造商的合作,就无法改造和制造汽车。“在当前的软件定义硬件时代,硬件的地位虽然被削弱,但却是不可或缺的,硬件起着搭建平台的作用。”柘林投资合伙人于亚飞在接受《财经》采访时说。

除了直接造车的玩家,还有坚持不造车的玩家。最具代表性的公司华为于10月30日发布了智能车解决方案品牌HI,也在汽车软硬件领域取得了双重进展,打造了自己的智能车生态系统。虽然看起来离上车造车不远,但华为依然坚持只做智能解决方案提供商。

有人认为科技公司造车是想用“新故事”来寻求高市场价值,不造车只是上车的科技公司可能只是还没时间。然而,不能忽视的是,新车的窗口期正在关闭。“造车”的消息一出,百度和苹果有什么打算?科技公司转型成汽车的几率有多大?

潜伏在汽车圈的科技巨头离造车只有一步之遥

智能车这块蛋糕已经引起了科技公司的关注。BAT三巨头中,百度在车圈布局上,无论从时间还是广度上,都占据着领先地位。

百度进入汽车圈,从自动驾驶开始。2013年,百度成立北京深度学习学院。2017年,百度成立了一个智能驾驶业务集团,由百度集团总裁兼首席运营官齐鲁担任总经理,并推出了一个名为阿波罗的计划,为汽车公司和技术公司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软件平台,也让百度进入了汽车公司的“朋友圈”。

2017年,百度CEO李彦宏乘坐无人驾驶汽车走北京五环路,并收到一张罚单。“无人驾驶票已经到了,无人驾驶汽车的量产还会远吗?”李彦宏说。2020年10月,百度的自驾车出租车阿波罗GO在北京登陆,每天通话量超过2600次。

近日,百度发布阿波罗乐高式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为汽车公司提供“智能驾驶、智能客舱、智能地图、智能云”四大产品。从拼图来看,百度只需要一家合作的汽车公司。

不像百度,苹果是从智能网络连接进入车圈的。

长期以来,苹果凭借其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可穿戴设备方面的技术优势,构建了一个强大而封闭的iOS生态系统。后PC时代,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潜力已经释放,智能汽车和自主驾驶是这一领域最重要的场景之一。

苹果CEO蒂姆库克(Tim Cook)曾经说过,智能电动车是像手机一样的电子产品,

2013年,苹果宣布进入车联网领域,发布“车内iOS”计划,为上车做准备。2014年,苹果秘密策划了“泰坦计划”,计划打造一款颠覆苹果和iPhone等行业的产品:无人驾驶智能汽车。

与“汽车行业的颠覆分子”的想法不同,苹果的自动驾驶汽车发展极其坎坷,泰坦项目在多次换队后以失败告终。从那以后,苹果的汽车成就更多地集中在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上。

百度和苹果是否造车还不清楚。放眼全国,滴滴和比亚迪联手打造网络汽车“新物种”

,阿里、上汽、浦东新区合造“智己汽车”,但大多数科技公司目前只做供应商,甚至发誓“不造车”,比如华为。

2014年,华为成立了“车联网实验室”,致力于汽车互联化、智能化、电动化和共享化的技术创新,并面向智能网联电动汽车的应用场景储备技术,并与东风、上汽、北汽等多家车企达成了战略合作。

2018年,华为宣布车联网成为华为战略重点。2019年5月,华为正式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并吸引原北汽集团党委常委、北汽新能源总经理郑刚加盟,担任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事业部副总裁。同年,华为正式发布其过渡阶段解决方案HiCar系统。

尽管汽车业务在华为内部不断走向更重要的位置,但是华为却多次表态绝不造车,而是帮助车企造好车。任正非更是在一项决议中写道:“以后谁再建言造车,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

不论是亲自下场造车还是“发誓不造车”,不可否认的是科技公司都在向智能汽车靠

科技公司“造车”的几层逻辑

2020年注定是新造车势力迎来分水岭的一年。大浪淘沙之后,落寞与火热并存,一面是赛麟、拜腾、前途、长江汽车等公司走向破产边缘,另一面是蔚来、理想汽车、小鹏汽车逆风翻盘,前后脚赴美上市。

新造车势力们结束了第一阶段的融资、车型发布、交付和IPO,已进入放大销售和拉产能的阶段。连创新高的销量数据也带来了亮眼的市值表现,前后脚赴美上市的新造车势力们都交出了超出预期的三季度财报,特斯拉、蔚来等公司的市值更是赶超传统车企巨头。

如果用传统汽车的标准去衡量特斯拉,可能永远也读不懂它的市值——有分析人士指出,特斯拉的高股价是由于市场将其定位为科技企业,蔚来等国内新造车们也和特斯拉一样具有明显的科技和互联网属

公司的市值排序存在短期因素的影响,但更大程度上反映了资本市场上的主流咨询公司、分析师和投资机构的预期。对于造车新势力们,资本市场给予的估值不是按汽车公司的标准评估,而是按互联网科技公司的标准评估。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也指出,飙升的股价和市值与新造车公司们的互联网基因、产品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有关。“这反映出资本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认同,也表明汽车产业进入了大变革时期,汽车企业的市场地位正在重新洗牌,给后起者提供了机会。”陈清泰表示。

“科技公司如果要造车,逻辑很简单:蔚来市值那么高,大家都想着挣钱,通过造车的科技赋能让自己的市值和股价提升。”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对《财经》记者表示。传统老牌车企都已大举进军高端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有着互联网基因的科技公司们更不甘心只做智能网联解决方案的供应商。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38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