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发生了很多新鲜事,当前的实时热点,最热门的话题。我们应该多充电,掌握更多的知识,让自己见多识广。目前,互联网、技术和数字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今天,边肖整理了一些信息并与大家分享。
近日,记者从运营商和相关部门证实,一个月后,市民将能够体验到快速的端口号转换服务。
市交通局透露,市内三大运营商正在紧张进行最后的相关测试。免费转账、换卡、快速刷脸服务等。为了留住客户,三大运营商正在尽一切努力开展客户竞争。
新华社数据地图
顾客大战促进新服务
经过多年的测试,端口号转移终于来了。记者发现,中国联通在其手机营业厅APP中新增了一个“携带号码入网”的渠道。用户必须首先通过发送查询消息来确认转账资格;填写用户信息,选择喜欢的套餐,提交带入申请;提交成功后,工作人员将分发新的SIM卡,并协助用户完成激活工作。
但据中国联通介绍,该业务仅在天津、海南、江西、湖北、云南等地推出,其他省市仍处于筹备阶段。
那么北京市民什么时候才能享受到端口号转移服务呢?记者得到市通信管理局和运营商的确认,目前三家运营商正在准备最后阶段的测试,11月底前,全市三大运营商将同步商业端口号转移服务。
中国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业务与网络研究部副主任黄和贤自2006年以来一直在研究端口号转换的问题。她向记者透露,目前手机用户在更换签约电信运营商时需要更换手机号码,这会给用户带来较高的经济和时间成本。用户更换手机号码也可能造成资金、安全等各种风险。
端口号转移避免了改变用户数量带来的相关成本和风险,可以显著提升用户体验。黄和贤还表示,另一方面,端口号转移必然会推动电信运营商在业务技术创新、丰富服务产品、提高服务质量等方面下大力气,以“物美价廉”的新服务留住用户,有利于促进电信市场竞争,提升行业整体服务水平。
根据之前的试点经验,黄和贤提醒公众,申请端口号转移需要满足一系列条件,包括正常使用时需要“转入网络”的号码;用户已与运营商结清当月实时话费及相关账单费用;用户和执行方在互联网上对约定的期限没有约定。
黄和贤特别表示,目前运营商推出了很多类似“家庭号”、“家庭套餐”的业务,一号为“主账号”,其他号码、宽带、IPTV等业务与之捆绑,由他们统一付费。以后如果“主账户”申请转端口号,需要先进行账户拆分,保证端口号带出后不影响其他号码和服务的支付和使用。
运营商“放血”留住客户
随着端口号转移的到来,消费者中会不会出现“注销”的浪潮?三大运营商迫于压力,纷纷推出各种优惠服务,以吸引大量新用户,同时留下更多现有客户。
记者注意到,对于市民来说,端口号的转移不仅有望打破原有运营商的一些无形壁垒,也有望带来更便捷的服务。
把身份证放在一体机上,刷脸就完成了所有的入网业务,处理速度从15到20分钟缩短到2到3分钟。北京移动向记者透露,在本市率先推出刷脸做生意服务。
目前,北京移动首次推出最新的一体机设备,市民可以自行办理相关业务。一体机采用一站式处理方式,从系统自动核对客户真实姓名,到选择号码和套餐,最后成功制卡。客户只需要把证书放在一体机上刷脸就可以完成网络接入业务。
近日,北京移动还推出了“打死你”保护、“短信炸弹”紧急保护等一系列免费新服务。中国移动还推出了一系列新的惠民措施,包括零存整取流量、查网龄送流量、享受APP流量、翻倍语音等优惠政策。
此外,中国联通推出“五星特权计划”,免费为其五星用户开通专属网络渠道,定制特别人工客服,0元换卡。
中国电信北京公司推出了一系列活动,涉及音像、旅游、购物、出国旅游等。其中享受最低福利的在0元。已申请电信HIGH会员的用户,将享受每月10G的套餐外流量、腾讯视频会员、QQ音乐会员、每年120元的滴滴快车优惠券、400元的手机代金券、50%的国际漫游折扣等多项超值优惠,总价值超过1800元。
海量APP等等都转化成了困难
然而,把号码传到网上并不容易。黄和贤告诉记者,在端口号转移试点期间,部分用户发现部分服务在端口号转移后无法使用,成为“二类用户”。
测试期间,国内出现用户“端口号转移”后4G网络降为2G,无法使用VoLTE HD通话等服务,影响用户体验的情况。黄和贤表示,在推出端口号转移之前,运营商必须完成网络及相关系统的适应性改造,才能全力支持端口号转移业务的发展。
此外,在测试期间,一些用户不能切换到网络,因为他们被“赠送”流量或电话账单。当用户提出取消“协议”或退订相关服务时,一些基层电信企业经历了“下月后下月”的延迟。
为使公众在正式向网络携带号码时不会遇到相关问题,黄和贤认为,运营商应确保最长在30天内可以取消原协议或退订业务。
此前,部分用户在办理了端口号转移服务后,也遇到了收不到短信验证码、无法使用第三方充值平台充值等问题。黄和贤表示,除了运营商对系统的改造,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服务商也应该进行适应性改造。
“目前,中国主流应用数量已经超过450万,涉及商家
平台改造量、资金投入量都很大。”黄荷仙说。工信部方面也明确表示,除了对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的网络和运营系统进行必要的改造,APP等第三方服务提供商的适应性改造也是一大难点和重点。为了确保用户携号转网后能正常使用各种第三方服务,工信部也在加强与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的沟通,共同推进银行、保险、证券以及互联网企业等第三方平台进行相关的适应性改造,确保今后用户“携号转网”后能有良好的业务体验。
延伸阅读:
携号转网有多难?一不留神就会掉进各种坑里
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用户在携号转网过程中一不留神就会掉进各种坑里,前有申请转网重重障碍,后有转网即成“二等用户”,基本使用都成问题。这或许是某些运营商想要的结果,即通过挖坑来阻止老用户流失避免业绩下滑。
实际上,自由携号转网是大势所趋,这种挽留方式不但达不到最终目的,而且适得其反,会刺激部分用户坚定转网决心。因为运营商越是设置障碍,越说明其不想降低资费、改善服务,对老用户缺乏诚意。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在全国实行携号转网。工信部部长苗圩也明确表态,年底前实现所有手机用户自由携号转网。这种承诺意味着实行自由携号转网不可阻挡,从这个角度来看,某些运营商挖坑是暂时的小把戏。
尽管某些运营商挖坑设障犹如螳臂当车,最终不会得逞,但填平运营商所挖的坑仍是必走的一步,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早日“填坑”,用户才能早日分享改革成果。媒体调查发现的坑就是重要线索,应引起高度重视,不妨以这些坑为导向,拿出针对性治理措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某些地方运营商以挖坑设障的方式阻止用户携号转网,一方面是小看了决策层的改革决心,另一方面小看了用户博弈的意志力。提速降费的实践表明,只有监管层面出手,老百姓才能享受到改革红利——不能指望三大电信运营商主动填坑。当然,也希望各地运营商以正确的姿态留用户,更要意识到这一改革不可阻挡。
虚拟SIM卡来了 携号转网又少一个绊脚石
3月29日,中国联通在全国正式开通eSIM可穿戴设备独立号码业务,这意味人们终于可以摆脱对手机的深度依赖。过去我们的手机里都插着小小的SIM卡,然后才能上网、打电话以及上网看新闻。今后用了eSIM卡后,您的手机就可以暂时放下了。通过装有eSIM卡的可穿戴设备,比如智能手表,游泳、跑步、遛弯的时候,您都能打电话、支付、查地图、刷公交卡、用共享单车。
除了更有利于设备防水防震,虚拟SIM卡也带来了用户随时随地入网的自由。据预测,今后eSIM应用的年复合增长率或达118%,两年后相关设备在国内有望突破1亿台大关。
eSIM简单来说,就是电子化的SIM卡,有了它,今后移动上网和接电话就都可以不要电话卡了。中国联通方面表示,eSIM除了可以满足手机和可穿戴设备日益轻薄化的需求,更重要的是,eSIM的号码采取了远程下载的方式,带来了用户随时随地入网的自由。换言之,对于工信部正在力推的携号转网工作,eSIM也将有利于其开展。
此外,eSIM也使泛终端接入更为便捷,带来了万物互联应用的更多可能。市民要使用eSIM卡也更加简单,您不用再去营业厅,在网上营业厅就可以直接激活它。
目前,eSIM技术已被应用于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表、智能伴侣等,下一步将在车联网、工业物联网等电子产品中得到广泛应用。
中国联通已为eSIM可穿戴独立号码业务配置了相对优惠的资费政策,如对其合约产品的补贴力度达50%。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