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岁女性,没车没房没工作没结婚更没小孩。
放之国产剧,那就是贩卖焦虑的终极范本。
但在台剧里,这位被传统定义的“女loser”却能说:
我人生的下半场才刚刚开始。
只看眼界和格局,她就配得上豆瓣评分9.6——


还没看过这部剧的阁下,先留步。
老妹儿一定要诚恳地说:
请不要被剧名劝退,不要因为是第二季就望而生畏。
事实上,第一季也不过短短十集。
但它却凭借前期铺垫,聚焦故事支点,以至第二季刚开播就撬起直冲天花板的口碑。
谁看了不说一句服气?

两位导演,经历还都蛮有趣。
陈长纶,编导过几部豆瓣7.5到8.5评分不等的作品,其中影片《西洋镜》曾获得金马最佳改编剧本奖。
拍《在河左岸》的时候,女主角是严艺文。
严艺文,台湾女演员,拿过台湾电视金钟女主角奖。
在《想见你》《我们与恶的距离》《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等多部高口碑高热度的台湾影视剧中都有精彩演绎。
演而优则导,则联合编剧,老妹儿相信《俗女养成记》系列之所以成绩不斐,肯定有导演前期“观摩学习”的原因。
这不,第二季首播就破纪录。
领跑今年周播台剧收视率——

像这种阵仗的口碑剧,真的看一部少一部。
而女主陈嘉玲,更是集俗女大成之所在,闪耀着清醒自持的人性之光——
她干过一份还算体面的工作。
在帮渣男领导打掩护的过程中猛然惊醒,决意结束这种碌碌无为。

她爱过人也曾被人爱,想出轨却没出成。
在前任婚礼上冲昏头,喝得烂醉和同居男友求婚,又在清醒后及时止损。

她不为年龄约束,不被社会强制要求去做合时宜的选择。
尽管偶尔会崩溃大哭——

但哭过之后百无禁忌,她还是雷打不动的陈嘉玲——

第二季开始,依旧是熟悉的双线并行结构。
一支看当下,一支看童年。
如互文修辞一般,追溯了39岁陈嘉玲一步步“落俗”的原因。
但这种“俗”,不是童年给予她的负面影响,而是贯穿于陈嘉玲生命中的家庭印记。
她的个性养成,以及在不同阶段作出的选择,放眼幼年经历都有迹可循。

回到故乡的陈嘉玲,着手打造新家。
记忆中的小嘉玲,也从小学升到了初中。
成长,是小孩子向大人世界不断妥协的过程。
除了剪短头发,她还要容忍妈妈不断不断进犯的地毯式搜寻。

这种数十年如一日的掌控欲,在成年陈嘉玲的生活中仍未消退。
妈妈怕新房“不干净”,特别找大师来看风水。
即使人不到,妈妈也有办法以爱之名横生枝节。

正如幼年时。
她让小嘉玲独立坐公交往于返补习班间,自己悄悄骑车跟在后面。
眼看其粗心睡过站,她便追到站点发难。
小嘉玲不服气,怪眼前的“假妈妈”越发陌生,质问她是否记得自己的生日、喜好和厌恶——

尽管,她说得都对。
但小嘉玲仍坚信比会飞蟑螂还可怕的,是逼自己吃恐怖食物、撕烂自己漫画书的妈妈。
自从升学,这件事就成了妈妈口中的托词。
可是,升学有什么了不起?
妈妈一句话破防:
升学是很了不起,因为你妈妈只有小学毕业。
原来。
当妈的那颗心,没生过孩子真的不懂。

陈嘉玲小时候三世同堂,一家和乐。
阿公和爸爸经营的中药行,是全家唯一的经济来源。
妈妈和阿嬷则负责操持家务。

纯朴的村落。
地道的乡音不绝于耳,呼应着微微泛黄的滤镜色调,所有童年故事都被封存在旧照片中。
嘉玲阿公和阿嬷有四个孩子。
大女儿阿玉心气儿高,远嫁一年到头也回不了几次家,进门就开始显摆——

老凡尔赛一出马,处处炫耀“别人家孩子”的夺目光彩。
她嘲讽嘉玲妈妈口红色号是风尘女子专用,嫌嘉玲妈妈切的西瓜品质不佳,做菜放猪油又不健康……
嘉玲妈妈即使心里委屈,也只能在对方边拉踩边戳嘉玲太阳穴的时候护住她的头。

阿嬷看在眼里,在大女儿离开后,对识大体的嘉玲妈妈给予肯定。
当嘉玲妈妈小心翼翼去问,做菜还要不要放猪油,阿嬷立马笑嘻嘻地应道,不放怎么会香嘞?
一团和气的家庭氛围,常被人说成是台版《请回答1988》。

嘉玲爸爸善良勤恳,不像欠一屁股赌债的弟弟那样自命不凡。
他守着父母妻小驻守台南,看似胸无大志,收获的安逸和幸福却少有人及。
年近四十的嘉玲返乡,婚事告吹。
嘉玲爸爸却不为女儿恨嫁,只关注她的心情——

妈妈和嘉玲吵架,也会怨她为什么不像其她人一样按部就班长大。
但她终究更看重嘉玲作为独立个体的喜怒哀乐,而不是这个社会给予她的要求和评价——

俗女养成记,养成的不只一个陈嘉玲,而是陈嘉玲一家女性三代。
阿嬷思想保守,会借着小女儿离婚的由头向小嘉玲传递不那么正确的价值观。
想越多就越难嫁,越晚嫁就嫁越差。
女人结婚在老一辈儿眼里是天大的事,小嘉玲挑有钱人就会被夸好命,挑英俊的就会被怪“长得帅又不能当饭吃”。
传统观念的束缚在阿嬷骨血中根深蒂固,她不会被女性进步思想纠正,因为她本身就是封建礼教催熟的产物。
但即使是这样的阿嬷,也会为“失去自我”而深感怅然——

阿嬷死后,嘉玲如约抱着阿嬷的骨灰盒来到海边。
但剧情真实得让人心悸,盒子里不是骨灰,而是骨头。
嘉玲哭喊着“阿嬷你都骗我,怎么都和你说得不一样”。
人死了变不成骨灰,骨头也无法撒向大海,阿嬷想要追求的自由到死也没能完成。
这种带有黑色幽默的反转比很多类似剧情高级,它呈现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还原了影视剧少有提及的人生真相。

嘉玲妈妈处于新旧观念的交界。
和谐的婆媳关系,理想的夫妻相处之道,让她不至于过多展现疲于应付家庭的窘态。
但从她后期严抓嘉玲学习的情况可以看出,为生计过早步入社会、导致眼界和步伐受限的现状令她不甘。
所以,她鞭策嘉玲奋进的行为,既符合母亲望女成凤的心情,也反映出封建时代背景下女性发展被禁锢的悲哀。

嘉玲妈妈努力拓宽自己的认知以尊重子女的选择。
无论婚姻、事业,还是性向,她都在尽己所能输出一种包容。
对于一辈子没走出小城的女性来说,这并不容易。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丈夫与她同力协作,维护子女幸福。
他们展现出超越普遍父母的智慧和达观,是这个家庭承上启下的关节所在。

新时代的陈嘉玲遵从内心完善自我,没有为常规价值观要求的结果而奉献终身。
她是不拘小节的俗女,却有撕烂人生时间表的勇气。
在人人按照章程办事、大肆制造焦虑的年代,我们太需要看到一个像陈嘉玲一样跳出方寸的女性。
但我相信这不是人生的触底反弹,她的人生没有到底,而是在为下一轮精彩的起跳默默蓄力。

陈嘉玲的半生,集合了无数个属于女性的人生缩影。
从抗拒到接受,从无奈到妥协。
那些不断扯碎又拼凑的枝节,完整了陈嘉玲作为人的个体特征。
丝丝入扣的转场设计深刻了陈嘉玲的每一次主张。
这种如按图索骥一般的剧情规划,以整支成长线路包容选择因果,不做无病呻吟式的卖弄,只探讨最真实的人生。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所以。
人人都爱俗女。
人人都爱陈嘉玲。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