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底,受国家“双减”政策影响,部分港股市场教育股大幅杀跌,带动整个恒生科技指数进一步走低,指数创出历史新低,而后小幅反弹后,恒生科技指数再次走出三连阴,逼近前期低点。8月16日,恒生科技指数盘中下跌3%,美团跌幅超5%,阿里、小米等互联网科技股跟跌。
自今年2月中旬以来,恒生科技指数从最高点11001点,最低触及6118点,整体跌幅45%。而同期阿里巴巴下跌35%,美团跌幅超过50%。由于股价的连续大幅杀跌,近日,网上关于部分大机构抄底互联网巨头的新闻不断,有着中国巴菲特之称的段永平,在某平台上自曝,已经进场了。而阿里巴巴也有大动作。阿里巴巴宣布,将此前回购计划从100亿美元增至150亿美元。短期来看,互联网科技股是否还有下跌空间呢?中长期能否够抄底呢?

互联网科技股下跌逻辑
在谈论互联网科技股是否开始筑底之前,先探讨一下此波下跌的逻辑。从2月中旬算起,互联网科技股目前调整周期6个月,其中包括了行业性监管政策和市场性因素影响。
市场:股票市场中,资本总是在寻找估值洼地。2020年,受疫情影响,线上消费开始受到大众认可,市场快速扩张,国内互联网平台企业营收大幅增长。二级市场中,股价出现快速上涨。阿里巴巴股价涨幅超50%,整个互联网科技股股价涨幅较大,多数科技巨头股价均创出了历史新高。而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经济逐渐回归正轨,也触发了疫情期间大幅上涨股价的回调。使得这些互联网科技股陷入跌跌不休的境遇。
政策:随着全球反垄断浪潮汹涌,国内反垄断也日发高企。2020年11月10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就《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监管层加大对经济和金融领域的监管,这将会对互联网平台产生莫大的影响。同时,还有一些具体行业的监管措施,比如,教育行业的“双减”政策,以及游戏行业被指“精神鸦片”等,这些均对相关上市公司造成较大影响,拖累了整个互联网科技股的走势。
股价是否被错杀?
在监管政策趋严背景下,互联网科技个股出现大幅杀跌,但除新东方等一众在线教育培训企业之外,以阿里为首的一众互联网平台公司本身经营和商业模式并未改变。以阿里为例,8月3日,阿里巴巴集团发布2022财年第一季度业绩。数据显示,营收为2057.4亿元,同比增长34%;营业成本为1240.97亿元,占收入比例提升至60%;净利润为428.4亿元,同比下降8%。其中核心业务增长稳健,在电商业务、社区商业平台建设、本地生活、娱乐健康等均表现良好。
除了本身商业盈利模式依旧完善外,随着股价的连续下跌,当前互联网巨头已经跌出价值。数据显示,阿里巴巴估值同样较低,最新滚动市盈率低于21.72倍,略高于2020年一季度的水平,同样处于近5年的低位。
目前来看,此波互联网巨头股价整体跌幅较大,部分股票估值水平创出新低,安全边际不断凸显。未来随着恐慌情绪的逐步消散,叠加反垄断预期再次体现于股价中,部分互联网龙头或能迎来新机会。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