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的老婆被造假是谁的尴尬?
方成为焦点绝非偶然,除了他诉诸锤和法院。但这一次有些特别。“打假斗士”方成为打假的对象。不仅他的科普文章被举报涉嫌抄袭,他妻子刘菊花的硕士论文也被举报涉嫌抄袭,这是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
虽然互联网一度繁忙,但这并不奇怪。“打假斗士”方以个人身份检举众多学术不端行为是正常的。正因为如此,网上关于复仇还是正义的争论很多。
但事件主角的说法却很能勾起人的回忆:“可能我的硕士论文有一些不恰当不规范的语录,但是像我这样的小蚂蚁遍地都是,方一辈子也完不成……”的确,比起唐骏等名人,我相信广大民众中存在着大量学术不端的人。打假矛头是什么时候转向他们的?这并不是因为以方为首的个别造假者不愿意做,而是做不到。官方学术监督机构的职责是通过制度化对涉嫌不当行为进行公正和不偏不倚的学术调查。“官方打假”的长期缺位,使得“个人打假”不仅利用被举报的身份来吸引公众关注,还能以什么方式促进事态的解决,清理学术环境?
如果真的难以摆脱报告中的个人情绪,应该理解为对官方防伪机制长期缺位的严重挑战,而不是对方本人的挑战。因为正是“官方打假”的长期缺席,使得“个人打假”的斗争在日益复杂的学术生态中展开,也使得学术生态更加纠结。
删《三字经》是与时俱进还是教育惯性?
“生之初,性本善”应该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而承载着这些经典语句的《三字经》,却被一些地方教育部门限制背诵全文,《弟子规》等传统语文读物也不同程度被删减。
限制或删除《三字经》 《弟子规》无非是认为有些内容传达了错误的思想,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但采用如此粗暴简单的「删东西」方式,能算是成功的教育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也反映了我们长期教育中的惯性:内容是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告诉他们正确的行为准则,而忽略了如何让孩子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毕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以更快看到“成果”。
被许多人称为“与时俱进”的简略限制。然而,即使这种删节限制不偏离糟粕,保存精华,我们社会的快速变化显然也不能通过与时俱进地削减教材内容来满足。看着年轻人步入社会的阵痛,不难理解这一点。学校教会了他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然而,社会的复杂性和变化不能通过几个简单的规则来澄清。教育的目的不仅要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还要让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
比是否是浪费更重要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比是否删除更值得注意的是教育根深蒂固的惯性。
“评书盐”只是因为缺乏科学素养?
日本福岛的一场地震,并没有惊动受灾地区失去家园的人们,反而让千里之外的中国人搞得一塌糊涂,供应不了足够的盐。今年3月,日本福岛地震造成的核电站损坏让人担心核辐射。口口相传的碘盐防辐射秘方,把大批人送到超市、商场,抢购碘盐甚至含碘药物。
我相信吃碘盐可以防止核辐射,民众科学素养的缺乏当然是原因之一。其实没有科学依据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从记忆中的鸡血疗法和断手疗法,到养生热吃泥鳅绿豆防癌,哪个时间不像“造谣盐”事件,哪个时间不吸引大批人?而这些事件的科学性肯定与被吸引的人群规模成反比。
然而,仅仅因为缺乏科学素养而玩棋盘似乎是有偏见的。仔细检查,买盐的人中有很多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他们是不是不懂科学,对防辐射碘盐的“秘方”没有判断力?当然不是。只有面对危机,尤其是面对谣言,严谨冷静的科学远不如充满激越的谣言有吸引力。谣言之所以总是成功,是因为真相和透明的信息总是姗姗来迟。从这个角度来看,战胜谣言的方法不仅仅是用知识武装大众。
郭美美是灾难还是红十字会的新起点?
今年一定要载入红十字会的史册,不是因为它的辉煌,而是因为它的艰辛。高价餐发票曝光以来,红十字会遭遇了一系列信任危机。直到郭美美的出现,红十字会在公众心目中的信任度几乎滑落到谷底。
红十字会遇到这样的尴尬,也不是完全没有预料到。一个做慈善工作、募集慈善资金的公募组织,从诞生之日起就有一种“天然的公信力”:公众从来没有想过怀疑其慈善账户,红十字会也从来没有开设账户的想法和动力。我们不知道这期间有没有大的或小的会计问题,但能打破这种“天然可信度”的,一定是超出大众接受限度的会计问题,比如“郭美美事件”。这时候公众只能震惊,红十字会因为负债太多而尴尬无助。
郭美美与红十字会的关系,以及在红十字会的商业运作份额,还是让大众摸不着头脑。但回过头来看,“郭美美事件”仍有其积极意义。包括红十字会在内的慈善事业在中国发展时间不长,无论是公众意识还是组织运作都停留在初级阶段。不仅红十字会,近年来对慈善基金的批评也在报纸上屡见不鲜。“郭美美事件”对中国慈善事业的意义在于,彻底打破了对慈善事业的无差别信任,促进了慈善事业的制度化,保证了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例如,红十字会建立的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和组织运行机制是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希望几年后
为红十字会和中国慈善的2011年写下注解时,不仅仅有“灾难”二字,还有“起点”二字。我们和“虎妈”“狼爸”有区别吗?
一本名为《虎妈战歌》的书,让“棍棒底下出才子”这句中国老古话为广大美国人民所知晓。今年,美国耶鲁大学华裔教授蔡美儿在美国出版《虎妈战歌》一书,介绍她如何以中国式教育方法管教两个女儿,使美国教育界大为轰动。
当美国人在从《虎妈战歌》中寻找中国近年快速发展的原因时,对名校、高分极为青睐的大洋彼岸却几乎是一边倒的声讨之声。尽管如此,时隔不久又有“狼爸”萧百铭著书介绍其“棍棒教育法”,并在电视台大秀其“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的教育哲学。一边是的不绝于耳的声讨,另一边是无所畏惧的“教育法”展示,这样的场景真有些叫人纠结。更让人纠结的是,在这场观点鲜明立场坚定的讨论中,我们似乎又找不到教育的方向在哪里。
要给孩子充实快乐的童年、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专家的意见确实句句在理。可问题是,真正到培养自家孩子时,有几位家长能否认上哈佛、上北大是他们心中难以放弃的培养目标?“狼爸”之所以不畏批评大秀“棍棒教育法”,之所以有十足的底气说出“我的三个孩子都考上了北大”这句辩驳,就是因为他清楚他的教育成果足以让绝大部分家长艳羡。为了这些令人艳羡的目标,我们何尝又不是在扼杀孩子们快乐的童年。写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辅导班、乃至“绿领巾”“测智商”,这些做法虽然不及“虎妈”“狼爸”的教育法耸人听闻,但与充实快乐的童年、独立思考能力绝对扯不上太大关系。
“虎妈狼爸”的教育方法不可取,但我们的教育又该沿着什么路径前行?
12下一页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盘点方舟子热门打假事件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