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走出思想的偏见,通达自由的本源

发布一下 4673 0
《庄子》:走出思想的偏见,通达自由的本源

一、

人生最大的囚笼,就是自身思想上的偏见。

在人生中,真正约束一个人的并不是外在的任何事物,而是思想之中存在无形的枷锁,这个枷锁就是取决于自身对问题的一种执着。

每一个人都有追求,每一个人都更有执念,当一个人在贪嗔痴的驱使之下,就会在无意之间过度执着于一个本不应该在乎的状态,这个时候就是人生犯错的开始。

正所谓说:浓于声色,生虚怯病。浓于货利,生贪饕病。浓于功业,生造作病。浓于名誉,生矫激病。

沉溺于歌舞女色,便会造成心虚胆怯的毛病。贪财爱利,就会造成贪得无厌的毛病。热衷于建功立业,便会造成矫揉造作的毛病。醉心声誉名望,便会造成矫情偏激的毛病。

生活中最大的问题并不在于情绪,而在于情绪背后的执念,而这一切执念的根源就是被贪嗔痴所奴役的思想。

当思想中存在偏见的时候,意识之中就存在了 . 执着,从而引发了行为上的有所偏颇。

所以行为之中的错误,就是思想之中的偏见引起的,而一个人终究一生也很难逃过自身偏见的牢笼。

《庄子》:走出思想的偏见,通达自由的本源

道家思想之中有这样一个观点,叫做“绝圣弃智”,很多人听到这句话的时候,都会通俗地将这句话理解为摒弃个人智慧,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所谓的绝圣弃智,抛弃的并不是自己的思想,而是思想之中的主观偏见和自我机巧。

就好像在生活中,很多人总会抱着偏见不放,并且一味地卖弄机巧手段,企图获取自己期望的生活,不管他坚持的这种愚昧行为,从世俗上来看是成功还是失败,然而从事物的客观本质上来说,他的思想已经存在了囚笼。

这个囚笼就是背离客观的自以为是,而这就是我们应该摒弃的东西,只有放下自以为是的小聪明,才能接近人生符合客观的大智慧。

小聪明不能会给人生带来永久的福分,只有以大智慧顺应客观规则,以符合正义和道理的方式为人处世,才能获取自己想要的人生,而这也是能逃过自己思想囚笼的状态。

《庄子》之中有这样一句话,叫做: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

意思就是说:只有抛弃小智慧才能发挥大智慧,只有去掉自以为善的心理,才能体现真正自善的本性。

《庄子》:走出思想的偏见,通达自由的本源

二、

只有放下自己思想上的包袱,才能真正通达客观的世界,给自己带来一种豁然正确的人生状态,而不是只局限于自己浅薄的世俗偏见之中,卖弄着自以为聪明的俗世手段,这两种不同的状态带来的自然是完全不同的人生。

庄子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列御寇为伯昏无人表演他的射箭技术,他把弓拉得很满,同时在手肘上放了一杯水,第一支箭射出去飞向靶心,第二支箭也能射中同一个目标。

而这个时候,列御寇好像木偶人一样可以不动声色,伯昏无人看了便说:“这是有心射箭的射,还不是无心射箭的。如果我跟你登上高山,站在高耸的石头上,下面是万丈深渊,你还能射箭吗?”

于是伯昏无人登上高台,脚踩危石,身临万丈深渊,背对着深渊向后退,脚跟悬空,把列御寇请上来,列御寇怕得趴在地上,冷汗流到脚跟。

伯昏无人便说:“至人,上观青天,下测黄泉,纵驰八方,神色不变。现在你惊慌失措,神色不定,想射中目标就很困难了。”

一个人最好的状态,是让行为出自于自己的“无心”之间,所谓无心就是无自以为是的妄为妄心。

当一个人去除了自身思想上的偏见之后,才能做到相对通达客观,这便是精神上最大的自由。

如果带着思想上的枷锁前行,就仿佛列御寇脚踩危石,身临万丈深渊一样,会害怕的冷汗流到脚跟,因为这是“负重前行”的状态。

不要让自己陷入无法察觉的愚昧觉知之中,一个人可以有思想,但是不要让思想成为自己人生的包袱,能够从自己思想的偏见之中走出来,才是人生最大的自由,这比任何物质方面的自由都更有价值。

世间之事,纷繁复杂,只有以无心去视之,才能避免在世俗纷繁复杂的状态下被贪嗔痴所蛊惑,而迷失了自身并由此做出错误的行为。

《庄子》:走出思想的偏见,通达自由的本源

真正通达超然物外的洒脱,即便遇到事情的纷繁搅扰,也能恬静自如。

举一个通俗一点的例子,就好像在生活中,有的人总为世事所动,遇到问题的时候就忙得焦头烂额,即便没有遇到问题的时候,也被复杂的思想与情绪冲击的迷失心智。

但是有的人却能坦然自若,不管遇见了什么,经历了什么,或者身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之中,都能以相对悠闲的方式处理自己的生活,面对自己的人生。

这样不同的方式,带来的是截然不同的人生,而这一切的根本都在自己内心清静无为的本质之中。

通达人生清静的根本,自然减少了许多思想上的牵绊。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47052.html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