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内卷”是一种低效竞争,每个人都在努力追赶,本是一种积极的形态,可是过犹不及就会导致大家进入另一个极端。
所有人都更辛苦,结果却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不仅让学生们的负担变得越发沉重,也导致越来越多的同学索性选择“躺平”。
专家谈双减初衷,小学生厌学现象是重要导线
学生之间的比拼,说到底是排名问题,升学率有限、优质资源有限,未来好的工作机遇也有限,无论学生整体水平如何,排在后面可能就要面临“掉队”的危机。
正因如此家长们才不得不逼着孩子挤进前列。教育部门的专家谈及双减政策,感言:“小学本来是培养学习兴趣的阶段,等待他们的还有十几年的学习。
如果越来越多的孩子从小学就开始厌学,以后的教育又将怎样进行。”校外补习的普及化,不仅加剧了同学们的“内卷”,给学生带去巨大的学习压力。
同时也促进了资本与教育资源的挂钩。辅导班“名师”一堂课,可能价格超过了普通家长一整天的收入。这也意味着家庭经济水平高的孩子,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享有更多资源。
综合学生负担和教育公平等多种问题,以限制学科补习为重头的双减政策正式落地。但辅导班还没“凉透”,新的补习形式又迅速升温。
部分机构和个人玩起文字游戏,政策声明“不能组织培训”,于是就变成了单独教学。“一对一”也被禁止后,又搞起了能讲题的奶茶店、会数学的体育老师、高学历的家政阿姨。
学科补习转入“地下”,教育部再补“强效剂”,严禁变相培训
为了躲避监管,一些地区出现了各种形式的钻空子方式,将学科培训转入“地下”。有些机构还因此将课时费定得比之前还贵,对双减的落实造成不好的影响。教育部网站发布通知,将严查变相学科培训,为双减再添“强效剂”。我们总结一下关键信息。
住家辅导:证照不全的机构或个人以家政服务、住家教师、众筹私教等形式补课,属于违规。
异地辅导:为避免检查,将学科补习安排在居民楼、咖啡厅等场所,属于违规。
线上辅导:线下机构通过直播、网络会议等方式展开培训,属于违规。
“挂羊头”辅导:以思维培养、国学教育、夏令营,或者体育、艺术类等培训中安排学科辅导,属于违规。
总之,学科类校外培训,并不是绝对禁止,但必须在培训人员资质、培训时间和地点,以及培训方式等方面,都符合相关规定才可以,变相的违规补习将受到查处。
住家教师被点名,“富孩子”不能逍遥于“双减”之外
校外补习班被严控后,原本被家长们视为弯道超车好时机的寒暑假和周末,现在也让孩子们有了更多自由时间。但高端家教的兴起,却再度引起普通家庭的担忧。
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家长,以招聘家政、住家教师等名义,把老师请到家里做长期补习,以致于有人发出了“双减只是限制普通学生”的感慨。
这次通知中,住家教师被点名,恰恰说明了政策对教育公平的重视,就算是花了高成本,也不能在规定之外的时间和场所进行违规补习,“富家”子弟也没辙。
归根结底,对校外补习加以限制和规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公平竞争。实现对学生学习能力的筛选,课堂教学始终应该是最主要的影响力。
如果校外补习成了提升成绩的关键,那就相当于在某种程度上,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获得了普通同学无法通过自身努力换取的优势。
这样的情况一旦成为普遍,对广大寒门学子无疑是更大的挑战,想要逆袭就难上加难了。不过还好,我们生在了社会主义国家,双减政策正是推进教育公平的创举。
虽然从眼前看,部分家长还是会执着于让孩子补习,但站在整个学生群体的角度,改变校外培训在教育中的格局,正是维护了普通学子的长远利益。世界上没有绝对公平的规则,但我们相信,“双减”将会给教育带去更多的变化,也会给普通家庭的学子带去更多可能。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住家教师”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见解)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