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解决问题最简单粗暴的手段,贯穿于整个人类历史。凡事有利必有弊,战争虽然极易发动,但是想结束就非常困难了,多数情况都是以一方的“灭亡”宣告终结。一旦遇到同等对手,大概率是“同归于尽”,甚至危及全球。正因为这样。大国之间才保持了一种平衡,其中自然也包括美国。
当地时间9月13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副主席约翰·海顿谈到美国和中俄两国的关系时强调,中俄仍是强大威胁,与这两个国家的竞争将继续进行,但是美国永远不会向二者开战。因为大国之间的战争必定引发核大战,进而危及整个人类社会存亡。
的确,包括海顿在内的几乎所有美国官员都将中国视为“步步紧逼的威胁”,进而拉拢其他国家不断打压中国。至于俄罗斯,早在几十年前就上了美国的“黑名单”,如今北约的军队已经开到了俄罗斯家门口。当然,不管三方竞争如何激烈,大家都有一个心照不宣的共识,即尽力避免战争的爆发。
大国开战有多恐怖,单就美国来说,其拥有的数千枚核弹足以将地球摧毁几遍。如果算上俄罗斯所持核弹,这个地球恐怕就不存在了。中国的核武器虽然没这两个国家多,但用来对付敌人绰绰有余。简单来说就是,大国一旦燃起战火,将不存在胜负一说,因为核爆炸会吞噬所有人的生命。美国强行拉着中俄两国搞“大国竞争”无非是为了“利益”二字,而利益既要拿得到手、还得有命享受,因此同归于尽的局面大家都不愿看到。只是,美国如何保证自己不会第一个出手呢?
众所周知,核大战摧毁地球的前提条件是大国在同一时间引爆所有核弹头,要是一方率先向对手发动饱和式核打击,那就不存在同归于尽一说。理由很简单,目前各国的核导弹主要为陆基、空基发射,若敌方提前将对手国土摧毁,那剩下的只有海基核导弹。然而大家都知道,就以各国当前公布的海基核弹数量来看,别说炸掉整个地球,连覆盖一个大国都很难做到。更何况某个国家还在大力发展反导系统,为的就是使对手的核反击手段失效。针对此种行为,海顿给出了美苏竞争的例子。
按照海顿的说法,美苏冷战40多年的时间里,双方只把核武器作为威慑手段,这种严格遵守游戏规则的行为避免了大战的爆发,人类并未因冷战而遇到毁灭性灾难。诚然,美苏冷战确实没有发生大战,但柏林墙对峙事件、古巴导弹危机、第三次世界大军演等差点将人类拖入核战的深渊。可见,单靠双方的自律行为根本不能完全避免核战争的爆发,更何况现在的美国压根就没遵守游戏规则。
据悉,美国一直在研发低当量的核弹头,目前已知有空射型的B61-12和潜射型的W76-2这两种低当量战术核武器。美国一边喊着应避免核战争的爆发,另一边却大力发展小型核武器,说明其仍存在用核武器解决争端的思维。这些当量只有几百吨、数千吨的小型核武器严重拉低了核战争的门槛,大国之间发生冲突的可能性非但没有减小,反而增加了。
要知道美苏当年之所没有爆发战争,根本原因就在于两国的核弹头当量动辄数百万吨、数千万吨,苏联的“大伊万”更是达到了恐怖的5000万吨。开弓没有回头箭,美苏领导人知道一旦开战,大家都得玩完,这才制止了战争的爆发。就这么说可能不太好理解,那就用形象的手法解释。
大当量核武器就如同两个成年男子人手一把大砍刀,如果双方互砍,那两个人都会丢掉性命。低当量核武器相当于两个成年男子背着大砍刀去拿木棍打架,手中武器伤害系数降低,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就会增大,毕竟木棍可不容易打死同等量级的对手。
但是大家都知道,木棍打架极容易分出胜负,处于下风的一方为了挽回颓势肯定会拔出背上的大砍刀(大当量核弹头)。这样一来,上风一方也得用大砍刀迎战,核大战就这样爆发了。因此,美国所谓的靠双方自律行为避免核战爆发的方法行不通,因为美国绝对会“先下手为强”。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僵局难破,有一个办法使大国避免核战争。
冲突爆发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敌方的步步紧逼,因为另一方为了维护自身安全肯定会发展有关武器,这样一旦敌方突然袭击,己方也好发动反攻。弄清楚冲突爆发的原因后剩下的就好说了,只要美国将军事力量撤出亚洲和欧洲,战争什么的也就不存在了。到时候中俄美三国一起合作搞经济,大家也能过得舒坦些。只是华盛顿那帮政客和华尔街那群资本家显然不会同意,毕竟美国政客还要争夺所谓的世界霸权,美国资本家也要发“战争财”。
可以看出,海顿的话虽然具有一定道理,但是不具有实际操作的可能性。中俄美三国中,美国一直都是破坏游戏规则的“进攻方”,中俄两国更多的是在防守。想让中俄两国待在原地不动,那美国首先要回到自己的地盘,否则谈再多道理也没用。就像人权问题一样,美国先把国内种族歧视问题解决后,再对其他国家指手画脚吧。
美国绝不会停下遏制中俄的步伐,某些所谓的友善信号其实是战略讹诈,因此一定要慎之又慎。不管美国政客说什么,中国按照自己的发展节奏走下去就对了,不要受敌方干扰。
世界真理千千万,但却万变不离其一,即只要你自身足够强大,那就可以无视敌人的一切进攻。千万不要将自身的安全置于敌人的谎言里,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选择与敌人继续斗下去可比妥协要稳当些!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