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杭州电视台主新闻时间《杭州新闻联播》出现播出事故,出镜男播在开场时政头条口播过程中,疑似没有手稿,又遇提词器宕机,一时语顿无法正常推进播报,出现仓皇狂按遥控器,情绪管理失态的一幕。
据了解,这名男播现年31岁,曾在国内Top1播音院校学习,参加过供职媒体的主持人大赛,登榜十强之列,揽获单项最具魅力奖。是所在电视台综合频道的新秀主播。
主播的临场窘态,情绪传染到屏幕前的观众,让其成为话题引爆点,形成舆论声浪,不少圈内圈外人士发表了自己的观感——
“看客的常态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在直播的状态下,时政新闻省长而且是头条,作为一个新人很难有即刻的临场发挥。当然这不是开脱只是同情,今天你我坐在那里又能有怎样的表现呢?他有他的失误,但一个幕后努力多年刚转成幕前上联播的人遭遇了十年难遇的直播事故,也值得被同情。”
“技术出错了没错,但不代表主播处理是得当的,不然董卿的春晚三分钟也可以这么表现了。”
“代入感太强了,我已经慌了!”
安全播出,是横亘在广电从业者头顶的“达摩斯利克之剑”。而播出事故,则是职业难以承受之重。
这次省会台联播节目在开场时分出现如此播出事故,让人不免想起资深媒体人曹林的一番职业心迹表露——
新闻这一行有时候很残酷。我还记得20年前刚进新闻学院时,就听老师们讲到过这个行业残酷而又现实的专业规则:当你写对了,没人会记得;当你写错了,没人会忘记。
在这个行业做了快20年,一直如履薄冰,怕说错,怕写错。今天回到校园,不怕了。说错了什么,老师会原谅,老师会内疚,是自己没教好。同学会原谅,同学嘛,就是那个知道你几斤几两、你在他面前装不了、说错话没事、说错话还会给你鼓掌的人。社会很残酷,容不了“错”。
众所周知,电视是协同配合的工种,需要“策、采、编、播、发”等前后端的指挥调度、一体运作。
特别是作为新闻节目中的头部联播,作为接力赛最后一棒的新闻主播,“通过有声语言传播信息,串联节目,表述观点”(语出张晓频)串珠成链最终观众接受的即是你的呈现播报,意义不言而喻——
“大家知道田径赛上有一个叫接力赛,跑最后一棒总是能力最强的人。这就是主播的来历。这个词可以用来指一个长跑队伍中跑在最后的那 个人,人们称那个人是最棒的,那个人就叫做“Anchorman”。”2005年《南方周末》约访域外新闻主播聊及《主播:跑最后一棒的人》之时,美国资深媒体人如是说道。
一般的直播新闻节目,是需要配备纸质稿作为机器失灵的辅助的,但《杭州新闻联播》并没有配备,这已经违背了“安全播出大于天”的原则。
提词器失灵的情况,在各种新闻节目中时有发生,但主持人的临场应对能力大多数足以尽快调整状态。而此次《杭州新闻联播》事件,是一次由技术故障引起、主播反应过激、应急预案不完善而导致画面失控的重大播出事故。男主播并没有秉持着播音主持六大基本规律中的“自我调检律”,在瞬间心态崩溃,加剧了播出事故的严重程度。
同时,有网友评论,男主播应该即兴发挥。然而,时政联播类节目形式的特殊性决定了主播在技术问题解决之前可灵活处理,但不能“个人发声”,因此也需要大众清楚这一点。
责任方有必要认真检讨,反思原因。固然有技术故障,但主播的应对处理、情绪管理修炼确实欠妥。想必经此一事,该台内部会有更多完善和演练,让节目播出臻于至善。此文目的不是批评当事主播,而是提醒各位同行,安全播出,不是一时半刻,而在时时刻刻。
作者 | 杨竣博
责编 | 孙晓宁 美编 | 王伟民 总编 | 陈辉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