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的金融和商业分析课小丹尼百度网盘下载
传统的管理科学理论偏重于人的行为控制,而疏忽了人的精神建设,现行的管 理也更多是把人作为劳动的工具,而不是把劳动作为人发展的媒介。于是,人在劳 动中异化了自己,管理成了异化人的工具。随着管理的进步与发展,人性不断得到 解放,以人为本等管理理念也日益深入人心,管理过程中被异化的因素不断受到人 们的置疑与摒弃。
文化是人类创造、积淀、传承和更新着的精神内容与观念体系,贯穿于每一个民 族的历史命运,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有 时也特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它以物质为基础。每一社会都有与它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 展,随着新社会制度的改变而改变,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 具有历史延续性。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它反过 来又给予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以巨大的作用和影响。文明与文化是两个密切联系 而又有区别的范畴。
第一,文明一般专指人类活动的积极成果,而文化则包括人类活动的一切成果, 其中既有积极成果,也有消极成果。
第二,文明更多是指有形的状态与结果,英文"Civilization”一词源于城邦、规则、 体制之间,它是文化的外化与放大。文化则强调"文而化之'’的动态过程,英文 "Culture”一词源于农耕、培养、生长之意,强调生命的成长过程。
第三,文明是文化外化而成的实体,包括有形的技术手段、制度形式、物质外売。 文化则是文明体系内无形的思想、价值、理想、道德、艺术,即构成人的精神与意识的 内容。
(2) 文明与文化的联系
人类的历史就是文明的历史。几个世纪以来,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一 直在探索文明的起源、形成、兴盛、融合、衰落和消亡。在多数思想家看来,文明是一 个最广泛的文化实体,它包容广泛,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不断演进。文明和文化具 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方面,文明是文化发展中的积极成果,一个社会的文化进步程度越高,社会文 明的发展水平相应地也就越高。文化进步与文明水平的统一通过人的发展和社会的 发展表现出来,通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而具体化。另一方面,文化是文 明产生的基础和土壤;文明作为文化进步的积极成果,是文化发展的核心和灵魂,是 人的自觉能动性、创造性以及健康生活的内在动力。
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积累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明的纵向传承 (即文明基因的复制)与文明的横向传递是同时进行的。纵向的文明传承重在文明 的保持和积累,横向的文明传递强调文明的扩散和改变。
文明在人类代际间作纵向的传承是文明演进的前提条件。作为人类改造客观世 界和主观世界的积极成果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能动要素,文明在传承与演进过程中具
4第二聿管瑁的文明班韉与管蠼蠼论解
有生物学中基因的属性。正因如此,人类文明的代际间传承过程,是文明基因通过传 承在各社会成员中作纵向复制的过程。这是文明在历史发展中呈现稳定性、完整性、 群体性和延续性的根本原因。
因为有文明基因的纵向复制,才使得人类文明的发展一脉相承,在已有的基础 上不断向高一层次演进。然而,这种复制传递的稳定性也只是相对的,在一定的条件 下会发生变异,某一阶段文明成果自身也存在变异的倾向。例如泰勒的科学管理在 提出伊始,旨在通过对工作方法的科学研究来改蕃生产效率,并倡导一场伟大的心 理革命,即劳资之间通过合作而非冲突来有效地促进双方利益的提高。然而泰勒的 真实思想并没有被当时美国短见的管理者完全地理解和付诸行动,"通过对工作方 法的科学研究来提高生产效率”这一重要思想被很快应用到现实管理中去,而“思想 革命”的本质却被忽略了。由此,泰勒的科学管理被逐渐异化为资本家剝削工人的更 有效的工具,并很快遇到了强烈的人性反弹。相比之下,日本在引进科学管理思想的 同时,注重了科学管理的思想前提,强调劳资的合作和员工的贡献与创造,在此基础 上有机地进行消化和创新,进而开创了日本企业管理的新思维和方法论,使日本经 济开始腾飞,并引发了企业文化管理的热潮。近代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在 其1862年发表的〈综合哲学体系〉一书中这样解释变异:“进化是通过不断的分化和 整合,从不确定、不连贯、同质向确定、连贯、异质的变化”。®他认为,通过物质、能置 和运动的相互作用,会出现一种他称之为分化的过程,变迁就是在这种分化过程中 发挥作用。文明基因的遗传和变异是文明生命力的特征,从文明进化的角度来看,变 异是文明从低级发展到高级的条件,也是进化的基础。
1. 文明进化与生产关系进化的非同步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亊物的运动变化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规 律,这个规律与事物在每一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有着密切联系。人类社会的进步也同 样如此。摩尔根在1877年出版了他毕生中最重要的一部著作 < 古代社会或人类从蒙 昧时代经过野蛮时代到文明时代的发展过程的研究〉,在此书中,他全面论述了文化 和社会进化的理论,从人类社会生活的最重要的四个方面讲社会进化,即发明和发 现、政治制度、婚姻家庭制度及财产制度,综合性构建了人类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 的发展过程,并认为进步的真正时代划分,是同生存的技术联系在一起的。由此可 见,人类社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人类的文明史同 时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是生态制约力与人类生产力的对比变化的历史。人类 生产力的增长和人类文明的创造,带来人与自然关系的不断调整。如图2-1所示,随 着人与自然矛盾关系的演变,人类文明先后发生了工具制造革命、农业革命、工业革 命和知识革命等四次意义深远的革命,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在经历了工具时代、农 业时代、工业时代之后,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一-知识时代。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主要 包括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关系 三个方面的具体关系。在人类繁衍和社会发展的历史上,生产关系也是不断变化发 展的,分别地体现为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即社会中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发展、人 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的变化发展,以及产品分配关系的变化发 展;整体地,则表现为生产劳动的组织形式和规模的变化发展,生产资料的数量、品 类和投入生产过程的方式的变化发展,以及生产过程中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的构成比例、各部分劳动者分工协作状况的变化发展。
文明进化(包括文明进化的阶段性、进化的速度、某一阶段的文明水平)与生产 关系的进化(包括生产资料占,关系的变化发展、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地位和 相互关系的变化发展,以及产品分配关系的变化发展)各自包含不同的衡置要素。 把文明进化和生产关系进化各自所包含的不同变置做_个对照,不难发现以下规 律:文明进化与生产关系进化二者具有共同的进向,但不是同步的,其非同步性呈 现出对原始社会劳动者主体状态的异化倾向。正如马克思与恩格斯在描述资本主 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时所指出的那样:“由于文明时代的基础是一个阶 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所以它的全部发展都是在经常的矛盾中进行的。生产的每 一进步,同时也就是被压迫阶级即大多数人的生活状况的一个退步"。
2. 物质文明与糖神文明的互动性
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表现为人们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洁 的改善,是精神文明的物质基础,对精神文明特别是其中的文化建设起决定性作 用。物质文明的性质为生产方式所决定。
精神文明,是人们对主观世界的改造、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得到发展的 成果,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包括 知识文化和思想道德两个大方面,又包括个人和社会两个范围。从个人的文化修 养、科学修养、政治修养、道德修养、审美修养、精神境界,到社会的精神生产、精神 生活和风俗习惯,都属于精神文明的领域。
根据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发展的基础,精神文 明对物质文明发展起重大推动作用。在人类历史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来都是 交互发生作用的。物质文明为人们从事精神生产提供物质生活条件,为精神文明的 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手段。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逐渐把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 解放出来,使人们有更多时间从亊精神生产和享受精神文明成果。物质文明的发展 也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出了任务和要求,推动精神文明的发展。精神文明对物质文 明有巨大的反作用。精神文明决定物质文明建设的方向,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理论 指导,是物质文明建设的思想动力。精神文明中的科学文化教育,通过一定途径可 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精神文明的发展,可以认识、调节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各种 矛盾关系,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管理,作为人类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主体和客体都是人。人在管理中发挥着 最主要的作用,而人的每一项管理行为,以及所有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模式,无不受到 特定社会形态下特殊文化背景的影响。在特定的社会形态中,文化的要柰都可以分 成三大部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含科学技术)和社会制度文化®(包括政治制度和 经济制度)。按照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社会生产方式内在的生产力与生产关 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形态演进的总根源,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生产力的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生产关系必然要 随之发生转变,从而整个社会形态也随之发生更替,其间伴随着新文化精神的先导 和革新。从这一视角出发,我们认为,生产实践中的人与物(自然)、人与人、人与自 身的关系,是人类社会以及文化演进的三种基本矛盾。
人与物(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的形式、人类的各种实践活动(包括管理实 践)方式。人类自诞生以来,对自然从恐惧到敬畏,又从敬畏到征服,甚而曾试图控 制自然,在这一过程中,人们趋利避害,开发、利用自然为自身服务,而管理活动在 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使得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斗争一度主宰了人类的发 展历史。今天,人与自然的矛盾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管理活动也在人与自然不断 的变化的矛盾关系中向前发展。但是,其总的趋势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不再是 人类征服与控制自然的关系,而是人与自然的共处与和谐发展,以及互为调适和协 同进化,这是人类文明得以继续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为此,人类迫切需要改变 过去掠夺式的、挥翟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时相应地改变管理活动方式。
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关系的形式,标志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发展程度,反 映了当时的社会形态。从人类社会有了集体劳动以来,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一直体现 在人与人之间的分工与协作中。最原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家庭关系,而最原始 的家庭关系是两性之间的生理合作关系。在社会关系方面,由于当时的人类的力置 还非常弱小,在强大的自然面前,人们产生了简单分工和协作基础上的狩猎、采集活 动。以家庭或血族为主要组织形式进行经验式的管理,共同劳作,分享劳动成果。这 时的管理实践体现了朴素的管理思想萌芽。随着两次社会大分工,人类跨过野蛮时 代,迈进文明时代,国家'“直接地和主要地从氏族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阶级对立中产 生_’®。公共权力的设立、分工、由分工而产生的个人之间的交换、以及把这两者结合 起来的商品生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完全改变了先前的整个社会,人类社会的管理 也随之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新的生产领域不断出 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特定社会职能的社会组织,人与人的主要合作关系开始建立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职业分工基础之上,表现为具有不同社会 职能的社会组织之间的分工与合作,以及具有不同技术特长的个人之间的分工与合 作关系。而管理就在社会组织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分工与合作中得到了长足发展。
人与自身的关系,表现为人对自身的认识,标志着人自身的发展水平。人对自身 的认识、人自身的发展问题,自从人类的产生就开始了,并且随着人类的各种实践活 动方式的不断发展变化而变化。人的实践活动方式的变化发展有如下一些倾向,即 从分散走向联合,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依附自然走向依靠自身,从盲目走向自觉,从 依赖硬件走向依赖软件,等等,使得人在实践中产生了各种不同的需要并不断重塑 自己、更新自己,使得人的本性、人的利益、人的权利、人的价值不断变化发展。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