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来,中国多个省份进入“用电荒”,至今仍在持续,尤其以广东、浙江、江苏、湖南和云南等省受影响最为严重。
但在在9月23日,因为东三省对居民用电进行拉闸限电,舆论反应达到高潮,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
一些居民在社交媒体上贴文透露,当地从9月23日开始连日停电,一些地区停电时间甚至长达12个小时,“一早醒来就没电了,吃不上饭、洗不了衣服、不敢上厕所……在2021年活出了原始人的感觉。”
拉闸限电作为保电网安全的最终手段,影响波及到居民日常生活。
吉林市一家水务公司甚至通知用户,“不定期、不定时、无计划、无通知”的停电情况将持续到2022年3月份,泵站因断电无法正常供水,停电停水将成为常态。
这个通知因措辞不当、内容不准确,公司后来公开致歉。
公众疑惑的一个问题是,在中国经济发展已经承压的情况下,各地在生产旺季纷纷拉闸限电,岂不是给经济发展造成更多障碍?
确实,从9月开始,全国多省份因电力荒致使不少企业陷入停工停产的艰难境地,受供给减少影响,中国多种工业品价格不同程度上涨,有的甚至周内涨幅就超40%。
多家A股上市公司先后发出公告称,由于供电紧张,上市公司本身或旗下子公司的生产线临时停产。
从具体行业来看,受到“双限”政策影响较大的行业包括但不限于钢铁、电解铝、水泥、化工化纤四大行业,这些行业的主要特征是高耗电+高碳排放。
有观点将停产限电归咎于“能耗双控”,认为是中央政策突然加码导致地方突击式停产限电,但事实并非如此。甚至出现了一些阴谋论,把拉闸限电和中美金融战联系起来,这是错误的。
综合起来看,中国当前的电力荒存在三个原因:第一,电力需求增长过快导致的供给相对不足;第二,电煤价格上涨致使一些火电厂出现亏损;第三,受到能耗“双控政策”影响。
一、企业产能突然增长导致电力供应相对不足
本轮停电大多集中在江苏、浙江、广东等制造业大省。在全球持续遭受疫情影响的背景下,中国作为有效控制住疫情的制造业大国,很快实现复工复产,国际订单大量增加,企业扩张行为加剧。
再加上,东南亚持续受到变种病毒肆虐,国际订单只好转投中国。
数据也证实制造业的火热——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以美元计算,中国8月份出口同比增速加快至25.6%,进口增速加快至33.1%,贸易顺差则进一步扩大至583.4亿美元,均高于市场预期。
累计来看,今年前8月,中国出口同比增长33.7%,贸易顺差3624.9亿美元,同比增加28.9%。
这些数据背后,是企业不断延长的工时,以及大幅增加用电量。
而且中国有“金九银十”一说,九月和十月经常是订单高峰期。
同时,这也导致部分地区在2030年碳达峰预期下,将“碳达峰”前10年理解为“攀高峰”的时间窗口,抢着上高耗能、高排放的“两高”项目,违规给“两高”项目开绿灯,致使能耗出现不降反升的局面。
除了工业用电需求增长,今年的高温天气也推高了居民制冷的用电需求。以广东为例,9月上旬以来,广东省持续高温干旱,全省平均最高气温达34.4℃,比常年同期偏高2.2℃。
二、煤价高企,火电厂由于亏损没有动力增加电力供给
今年中国水力发电供应不利,根据中国统计局数据,水力绝对发电量7617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
而火力发电量也提不上来,8月份,中国火力绝对发电量516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3%,增幅较7月份收窄12.4个百分点。
火电增长几乎停滞,原因是煤炭价格的高速上涨。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9月16日至9月23日的一周,煤炭价格已经达到1086元/吨,同比上涨近一倍,较年初上涨56.26%。
煤炭价格高企,加上财务成本等其他因素,不少煤电厂已经是亏损运营。
业内人士说,火电厂发一度电亏一毛多钱,已经亏了一个多月了,这致使他们没有动力增加发电量。
有专家认为,中国的电价相对比较便宜,尤其是居民用电的电价,未来电价应该会按市场供应成本来改革,如果电价不上涨的话,碳中和的成本谁来承担,又怎么能起到抑制上游高耗能产业的作用?
三、能耗双控政策的影响。
除了用电需求增加和电力供给不足这两个因素外,能耗双控政策的实施也是一个影响因素。
“双控政策”是指实施能源消耗总量和消耗强度双控,这并不是新政策,早在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就已提出,旨在把节能指标纳入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等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提出在2030年碳排放达到峰值,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正在向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转型。
在这样的背景下,能源双控被认为与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存在高度正相关。中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
能耗双控需要分阶段进行任务拆解,在“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期间,中国单位GDP能源消耗分别下降19.1%、18.2%和13.7%。
“能耗双控”执行已有近六年,目标要求一直稳定,不存在临时加码,因此不能把当前的停产限电简单归咎于能耗双控政策。
能耗双控实际上是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配合的,其初衷也是为了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长远看,中国产业结构的确存在需要调整的“硬伤”,高耗能低产值企业需要逐步淘汰。
眼下正是中国经济继续出清和调整落后产能的重要窗口期,不能因为经济增速回落就不严格执行能耗双控政策,这是一段不得不经历的阵痛期。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