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再也回不去了

发布一下 0 0

读书的时候,每每远离家乡坐上北上的火车,眼里总是饱含泪水,故土是根,是那块抹不去的烙印。工作以后,忙碌的生活导致回家驻足的日子变少,夜深思念,却发觉老家再也回不去了。

最近工作压力大,有时候给自己安抚打气,想着混得再不济还可以放下包袱回家躺平。我的老家在闽西,一座美丽又安逸小城,一片人才辈出的红土地。那里有我的亲人朋友,豆蔻年华与青春少年,从小在县城长大的我,熟悉那里的每一块角落,每一个故事。在外面工作了这么多年,可如今我与小城渐行渐远,慢慢的我发现自己可能回不去了。小时候的我甚是不解,从这里走出去的人才如此多,为什么却鲜少有能人回归建设家乡。成年后的今天,身在异地,似乎也变成不愿意回家的那个人。

对我这样有过好几个地方生活经历的流动人口来说,除了身体上需要不断适应,思想跟心灵也总是在新旧、来去之间对撞冲突,充满矛盾。特别是从小成长在中国城乡发展的过渡地带,矛盾更加凸显,当然之于我个人,回想过往,县城生活给予我的还是快乐幸福居多。现如今在城里扎根,日常言行中也经常能看到过去几十年生活的烙印,里面可以看到既自傲又自卑,理智又反智,既渴望自由,又过于保守,既苛刻又包容的自己,矛盾对立在我的日常中比比皆是,那么今天给自己的过去做个交代,做个总结。

自傲与自卑,在我们那个县城生活生活久了,曾经几时,也会为了将自己与眼中的乡下人做区分,将对话强行塞满攀比,为了让自己显得有知识,显得脸上有光,甚至连明天要去一趟福州厦门,要入住哪个描述不清楚的酒店住这样的事,也最好公之于众引来大家羡慕。你别看县城小,一个科级干部都能横着走,因为在小城里,他们就是权力金字塔尖,甚至在他们内心就有一种傲慢与偏见。有趣的是这些穿西装皮鞋的人上人在被安排去市里省里出差学习的时候,不自觉的就能俯下身子接纳别人更深刻的偏见,一个人的两种极端,这或许也是一种食物链的生态平衡吧。

理智与反智,现在网络通世界,真正的理智有时候却通不到县城。经济金融与国际政治这几门精深的学术论坛常常出没在县城茶楼、酒桌的谈论中,谈论时的海阔天空根本不需要验明各种真伪,仿佛我这样既炒股又能聊政治的民间专家就是小县城社交圈的天花板,有种偏居一隅就能独享世界的快感。这里面以单位上班的人为主,以为自己把思维聚焦在某几个热血论坛网站,就可以不加思索的就对别人的言论做直接否定,享受碎片化知识给他们带来的野蛮驳斥权,抖音上的无脑博主的思路引导着无数朝拜者效仿,往往谦卑的维权者、思考者在县城变成了异教徒。很多时候人多势众成为了单位决策主导,盲从权威成了默许的精神指南。在县里,美容院随处可见,只有店里展柜上的品牌才是国际大牌,平常省吃俭用在这里却可以做到大手大脚的消费,像极了隔壁家七老八十斥巨资请人来念经的奶奶。

自由与保守,苛刻与包容。在外面生活久了,做很多事可以不被拘束,跟县里的生存法则不尽相同。坏的是精神上被资本主义的侵蚀,每天想得更多是如何赚钱与享受生活,功利主义至上。好的是自己的生活可以不被谈论,不必担心私生活在满城风雨中飘摇,工作之余更多的精力可以放在小家的快乐里,不需要应付无效酒局,挤出了这样空闲的精神自由。城里的人们来自五湖四海,大家都深知生活的不易,虽工作中非常苛刻,但懂得更多公平与自由,相处中更加包容与尊重,没有街坊邻居那些阴阳怪气的问候,也少了亲戚间三纲五常的教条,总之,只要你不多事,过自己的生活,事情就不会变的复杂。反观县城,等级森严,职业被划为三六九等,人格尊重更多的是与身份挂钩,自由之门的密码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小城的生活更多是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在家里的眼皮底下容不得你半点胡来,在日复一日的教化中,逐渐失去了创造力,失去了自我。

纵然有千万思念,老家再也回不去了,不仅仅是生活上习惯了城里便捷的医疗、教育、交通,更多的是精神上给予的自由、开放、包容、尊重。也习惯了城里的生存法则,期待在城市的未来。是不是与老家代沟越来越深了?导致家里诱人的早餐和牛肉面已经很难再打动我了。说了这了么多,求同存异,每个人有自己的经历、困难、追求和目标,这是我给自己如今的矛盾对立做的总结,是我自己的认知偏差,今天用文字把这些拙见记录,以便自己日后考究嘲讽。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51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