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到了,这是一个举国欢庆的好日子,祝福伟大的祖国。
国庆一词,本指国家喜庆之事,最早见于西晋文学家陆机的《五等诸侯论》:“国庆独飨其利,主忧莫与其害”。当然,文中的国庆和现在的国庆有很大的差别。
古代我国国家喜庆的大事,莫过于帝王的登基、诞辰等。和现代国庆节最为相近的,就是唐玄宗开创的“千秋节”。
《资治通鉴·卷二一三·唐纪二十九·玄宗开元十七年》:上以生日宴百官于花萼楼下,左丞相乾曜,右丞相说帅百官上表,请以每岁八月五日为千秋节,布于天下,咸令宴乐,寻又移社就千秋节。
唐玄宗(公元685年—762年)即位(公元712年—756年在位)后,早年励精图治,打造出开元盛世,面对朝气蓬勃的盛世气象,颇为志得意满。
公元729年开元十七年八月五日,玄宗在花萼相辉楼宴请群臣,庆祝45岁生日。席间,左丞相张说、右丞相宋璟请求玄宗恩准,将玄宗八月五日的私人生日定为“千秋节”,并升级为国家法定节日,大唐子民均要摆宴同乐,集体为皇帝庆生。唐玄宗欣然应允。
由此,唐朝将唐玄宗的生日八月初五这一天,定为国家法定节日“千秋节”。这是中国第一个庆祝皇帝生辰的节日。千秋节就是国庆节,寓意千秋万代。
千秋节,唐玄宗下令从八月初五到初七全国休假三天,并且举办庆祝活动。据《唐会要》记载,千秋节期间“金吾及四军兵士陈仗而立;太常设乐;教坊大陈山车、旱船、走索、丸剑、杂技、角抵、百戏,又引上百匹大象、犀牛、舞马隆饰入场为戏。”可见其庆祝活动的隆重。
花萼楼,就是花萼相辉楼的简称。是长安城内大型娱乐活动的文化艺术中心,也是盛唐天子玄宗与万民同乐、交流同欢之处。这是不同于历朝历代位于深宫高院内的宫廷建筑,它紧邻墙外的市民巷街,在最近的距离上实现了和市民的无障碍接触。不仅是千秋节,当年许多节日的庆祝活动都是在楼下的街上进行。如上元节(即元宵节),玄宗登花萼楼,观赏花灯并酬答民众的喧呼,百姓聚观楼下,欢声如雷。花萼楼达到了唐代建筑的顶峰,享有天下第一名楼的美誉,可惜后唐的战火将这座名楼毁坏殆尽。
因有唐玄宗“尽其欢宴”的指示,无论是庙堂还是民间,千秋节宴会都“颇成靡费”,铺张浪费之风渐兴,以致《新唐书》斥为“君臣共为荒乐”,将盛世开元酿成安史之乱(公元755年—763年)的苦酒一杯。
公元748年天宝七年,唐玄宗将千秋节改为天长节,取地久天长之意,却无法阻止“巨盗起,陷两京”。此后天下用兵不息,千秋节“独其余声遗曲传人间,闻者为之悲凉感动”,成为人们追忆盛世繁华的精神寄托。
唐朝诗人杜甫《千秋节有感二首》就是典型的作品。
自罢千秋节,频伤八月来。先朝常宴会,壮观已尘埃。凤纪编生日,龙池堑劫灰。湘川新涕泪,秦树远楼台。宝镜群臣得,金吾万国回。衢尊不重饮,白首独馀哀。御气云楼敞,含风彩仗高。仙人张内乐,王母献宫桃。罗袜红蕖艳,金羁白雪毛。舞阶衔寿酒,走索背秋毫。圣主他年贵,边心此日劳。桂江流向北,满眼送波涛。
明末的《杜臆》作者王嗣爽对《千秋节有感二首》评论:玄宗席全盛而纵荒淫,致追臣叛逆,干戈不息,肃、代继之,非无生日,而忧乱不暇,奚知乐生!故公子感有二:一感盛衰之异,故云“先朝常宴会,壮观已尘埃”;一感昔年之乐召后日之悲,故云“圣主他年贵,边心此日劳”。而已之流离因之,故云“桂江流向北,满眼送波涛”。
王嗣奭(公元1566年—1648年),浙江鄞县人,明代文学家,万历举人。 官涪州知州。明亡返乡。清兵南下,迫诱在乡官绅至杭州朝见,嗣奭坚拒不出,并誓不剃发,不穿清服。四十三岁起研究杜甫诗,至八十岁,始撰成《杜臆》,对于杜诗意旨颇有阐发。
王嗣奭是第一个将杜甫尊为诗圣的人,并很快得到社会认可。杜甫的成名不是在唐朝,而是始于宋朝,靖康之耻使文人和平民深感家国之痛,以“三吏三别”为代表、具有“诗史”特质的杜诗,引起人们思想上的强烈震撼与共鸣。杜甫成了宋人顶礼膜拜的圣贤,在铺天盖地的美称中,南宋的杨万里在《江西宗派诗序》称杜甫为“圣于诗者”。明末清初,撰写《杜臆》的作者王嗣爽正式以“诗圣”称呼杜甫。诗圣的美称姗姗来迟,恰如杜甫在《梦李白二首》中那句伤感的诗句所说那样:“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杜甫《千秋节有感二首》在西方研究唐朝诗歌的学者解读时,出现了时间空间的错动。
美国柯素芝(Suzanne Cahill)教授编著的《超越与神情:中世纪中国的西方王母》(Transcendence & Divine Passion: The Queen Mother of the West in Medieval Chin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中说杜甫《千秋节有感二首》诗是“杜甫在玄宗生日进献给皇帝的”(When Tu Fu submitted a poem on Hsüan tsung's birthday,P173)。
显然柯素芝她没有意识到,她将升天7年的唐玄宗从阴间拉回阳世,来过他的85岁寿。因为诗词一开始的“自罢千秋节,频伤八月来。先朝常宴会,壮观已尘埃”,“先朝”“尘埃”说明现在早已不是全国为皇帝贺寿的玄宗时代,表明诗人在抚今伤往,在千秋节的日子里,纪念早已离世7年的玄宗皇帝,而非在其生前写的贺寿诗。
柯素芝,1982年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古典文学博士学位。1984年起任教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 Diego)历史系,教授先秦、中古中国历史以及中国史中的妇女、道教、佛教、物质文化、丝绸之路等课程。
关于杜甫《千秋节有感二首》的写作时间和地点,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陈贻焮(1924年—2000年)在所著的《杜甫评传》有明确的表述。书中《五、新知旧雨会潭州》(P1278页):八月到了,老杜念及玄宗崩后,千秋节罢,不胜今昔之感,逐作《千秋节有感二首》。--------乱前老杜寄旅京华,当多次躬逢其盛。今流落湖湘,江楼卧病,偶因兹辰而缅怀旧事,这就无怪他感慨万千而伤心落泪了。
根据杜甫(公元712年—770年)的生平记录,公元769年大历四年,杜甫由岳阳到潭州(长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阳),复折回潭州,八月正是杜甫从潭州向南去衡州的路上。
杜甫《千秋节有感二首》,此诗写于公元769年大历四年,唐玄宗已去世7年,是杜甫生前最后一年漂泊在湖南长沙时创作。
诗圣杜甫,生活在大唐帝国从鼎盛走向衰落的历史转折年代,经历安史之乱的国家动荡,让他更加缅怀开元盛世,期待国家中兴。
今天,2021年国庆节,读杜甫《千秋节有感二首》,感受到唐朝“国庆”开元盛世,更为生在盛世中华而庆幸,为祖国的发展进步而自豪。
祝福伟大的祖国,国泰民安,繁荣昌盛!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