栩栩如生的兵马俑是如何烧制的

发布啦 0 0


https://www.meipian.cn/56g2er4x

秦始皇陵兵马俑自出土以来,关于其造型、烧制工艺、排兵布阵等,一直是众多学者解不开的谜。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仿真人真马制成的。这些兵马俑形态各异、毫无雷同,可谓是“千人千面”。陶俑,平均身高1.78米,平均重量约150公斤,形象逼真传神,人们称之为“古典帅哥”。那么,这些栩栩如生的形象又是怎样制成的呢?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我国古代就拥有先进的制陶工艺。据考证,我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而且,英文中对于中国的翻译就是“瓷器”(瓷器是陶器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之意,由此可以窥见我国陶器工艺之一斑。

陶器是用泥巴(黏土)成型晾干后,用火烧出来的,是泥与火的结晶。我们的祖先对黏土的认识是由来已久的。早在原始社会,祖先们是处处离不开黏土,他们发现被水浸湿后的黏土有黏性和可塑性,晒干后变得坚硬起来。对于火的利用和认识历史也是非常远久的,大约在205万年至70万年前的元谋人时代,就开始用火了。先民们在漫长的原始生活中,发现晒干的泥巴被火烧之后,变得更加结实、坚硬,而且可以防水,于是陶器就随之而产生了。陶器的发明,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做斗争的新的一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在我国,最壮美绝伦、最具代表性的陶器之一就要属秦始皇陵兵马俑了。秦兵马俑坑大约由8000件陶俑、陶马组成,其形态各异,个性化十足。从个体比例看,这些陶俑基本符合人的形体结构一般规律。可见,当时工匠在制作陶俑时,都严格地遵循了这一规律,而不是随意搭配比例。也就是说他们已经掌握了古人总结的一些关于人体比例搭配的术语,比如“行七坐五盘三半”、“三拳一肘”、“头脚一样大”,等等。

https://www.meipian.cn/56g2er4x

秦俑的制作不但追求整体美,而且非常注重细节上的刻画。在总体构思上,完全体现出中国传统的审美要求,即“皮肉明备,骨节暗全”、“形具而神生”。就技法而言,陶工们大量使用了圆雕、浮雕、线刻等手段。比如:对甲片、鞋、衣服、发髻、胡须等细微之处,都刻画得清晰而精准,极大地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那些好似铁打的武士、清秀机灵的弩兵、威严魁梧的将军,仿佛让我们感受到了“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的壮观场面。

烧制工艺的精致、准确、科学,是秦俑制作的又一特点。从整体看,秦俑制作是模塑结合,以塑为主。具体地说,俑的脚、腿部分,用堆塑法制成;躯干部分,用泥条盘筑法成型;衣服和铠甲,用贴、捏、刻等手法做成。

俑的头部制作是最复杂的,也是最出彩的方面。就步骤而言,可分为三步:第一,用粘贴的手段,将俑的头后部塑成;第二,用粘贴手段将耳朵、共发、发髻等部分贴刻而成;第三,运用刻的手段,将五官和胡须刻画出来。这些仅仅是秦人在制作陶俑时的基础工艺。

就组合工艺看,也是非常科学的。当完成分件制作后,秦俑的组合就成了能否成型的关键。因此,秦朝工匠们发明了脚踏板。很多人参观完秦俑后,都会感叹秦人的聪明才智。脚踏板的广泛运用就是游客们感兴趣的地方之一。高大、厚重,是秦俑的一个特点,也是一个难题。如果制成后站不稳,那怎么办?脚踏板是秦俑组合的基础,它一可起到加固和稳定作用,二可突出秦俑的整体美感。组合工艺的第二个手段,就是用泥钉将手和胳膊套合固定。需要指出的是,这一工艺必须是在泥质未干的状态下完成,如果时间把握不好的话,是很难将手和胳膊套合而成的。

https://www.meipian.cn/56g2er4x

打磨,是秦俑在入窑之前最后一道工序。这主要是对指甲、关节、衣纹、带钩、裹腿等展示秦俑动态美和静态美的部分,进行细致加工。其手法包括打磨、抹光、浅浮雕及阴线刻。这样就使秦俑更加生动逼真,产生更好的质感。

秦俑形体高大,陶胎薄厚不一。薄的不足2.5厘米,厚者多达5厘米。而俑的轻重也很悬殊,轻者不到110公斤,重者接近300公斤。就一件陶俑来说,各部位的厚度也有区别。薄的地方不到3厘米,厚的部位多达10余厘米。加之,陶马、陶俑体腔又是空心,如果火候不足则会出现陶质疏松,色泽不一的现象。相反,火候如果偏高,又会出现裂纹、变形,甚至爆裂,前功尽弃。然而已出土的千件陶俑、陶马没有发现一件裂纹,陶片夹生层的现象也比较少见,陶质疏松的陶俑仅发现屈指可数的几例。而大部分陶俑质体坚硬,色泽一致,尤其像陶马前腿部位的硬度和重量类似于石头,可见当时烧制陶俑技艺水平之高超了。

为了解决烧制陶俑过程中的诸多难题,秦人制俑大多选用优质的细黄土,再加一点石英砂。这样烧出来的俑,不但泥质细腻,而且色泽纯正。但是,黄土耐高温较高岭土差了许多,一般在700℃以上就会产生裂纹、变形,甚至爆裂等问题。因此,秦朝工匠们又发明了空心砖技术,即将俑的躯干部分掏空。这样既可以防止以上问题的出现,又使泥胎内外坚硬度趋于一致。如果用力敲打秦俑会有一种金属的感觉,声音特别清脆悦耳。

为了防止变形与爆裂,陶俑、陶马制作时专门留有一至三个小圆孔。陶马身上一般均留有一个或两个10至12厘米的圆孔。有的位于陶马体腔两侧,有的位于马背正中。陶马烧成之后,身上圆孔又以同样大的陶饼封堵。陶俑身上也留有同样大的圆孔,一般位于战袍的下部,有的在前,有的在后。同时有些陶俑的颈部本身就是一个大的透气孔,这是因为大多数俑头是烧成之后安装的。陶俑、陶马身上的透气孔有一定的科学原理。通过圆孔可以使陶俑、陶马内壁所产生的气体得以从中逸出,以防止气体受热膨胀,引起爆裂。

古语说:“三分泥塑,七分色彩。”秦朝工匠们在秦俑出窑之后,均以不同颜色涂之。尽管我们现在已经看不到色彩的全部,但从目前已出土的陶桶身上的残留色彩来看,2000年以前的秦俑在调色技术方面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着色程序上也很有学问,一般是按先涂生漆、接着敷白、然后平涂彩绘的步骤进行。假定没有人为的损坏,俑坑不是用木头做梁,防氧化技术再高超一点,那么我们看到的则是一个更加令人激动的场面——身穿迷彩服的威武之士,踏着整齐的步伐挺进在古老的战场。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52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