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名13岁女孩喝下百草枯”的新闻牵动着众多的网友的心。
事情经过如下:在10月1日,河南省驻马店,一名13岁女孩因琐事,一时想不开喝下了农药百草枯。女孩被立即送往当地医院洗胃,随后被转至郑州进行抢救。10月5日,女孩病情突然恶化,目前女孩还在抢救中。希望女孩能平安渡过难关。
这不是个例,近几年,自杀事件频繁发生。通过大数据分析调查,我国青少年自杀率逐年增长,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一名名花季少年的陨落,令人十分惋惜。
读到这里,大家是不是和我有一样的困惑: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为什么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们却更加“不爱惜自己”了。多位专家表示,是生命教育的缺失,让孩子们对生命 没有了敬畏之心。
何为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即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其核心在于使人们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学会健康积极地生活。
在国外,生命教育早已进入课堂
“生命教育”一词最早源于美国。在美国,孩子会在父母或老师的带领下去一些临终关怀的场所,或者疗养院,面带微笑地目送患者离世。
在日本,“余裕教育”在整体的学生教育中比重很大。学生们从小就被教育“热爱生命、选择坚强”。由于日本地震十分频繁,每个孩子从小就被要求要掌握一系类的逃生技能。
在韩国,很多地方会定期举办“模拟葬礼”通过让参与者写遗书,进入棺材,感受葬礼。通过“死亡”让参与者感受生命的珍贵,从而降低自杀率。
在瑞典,生命教育从幼儿时期就开始了。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老师就会让孩子们通过触摸孕妇的肚子去感受生命,并给孩子们讲解生命的由来。孩子们还被允许到太平间与亲属进行告别,并被告知“死亡”意味着什么。
生命教育并不只是说说而已
教育要趁早,那么该如何让孩子正确理解生命教育?
1. 感受生命
可以让孩子种一点植物,通过感受植物的播种,发芽,成长的过程来感受生命。或者养个小动物,见证幼崽的一天天变化,进而感受生命的美好。
2. 直面“死亡”
在中国死亡一直是人们避讳的话题,然而只有直面死亡才能更热爱生命。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梁中和认为:“对于死亡的忌讳或逃避,无助于我们直面死亡,更难以让人明白生命的可贵。”面对亲人,朋友或宠物离开,父母正确告知孩子死亡意味着什么。
3. 热爱生命
有人说生命的长短不在于长度而是在于宽度。在调查采访中,50%的人对人生感到迷茫。相信这种情况在每个人的身上或多或少都发生过。追其本源,就是没有热爱的事情。所以从小培养孩子的爱好就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对事物有所热爱,才能更好地感知这个世界,才能更热爱生命。
对于生命教育,你有什么样的理解呢?
欢迎留言讨论!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