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钱,没有经历过的有几多人哪?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借钱方式,对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经历,尴尬?激动?难堪?失望?丢魂落魄?好像都有吧。
话又说回来,借,是人情,不借,也没有不对,人家又不该你的。借成了,皆大欢喜,你好我好;借不成了,不借的人心里当然也不会坦然,至少有丝丝波澜,借不到的人波澜大一些,这样啊那样啊的牢骚,彼此不管是朋友或者亲戚,后面的相处肯定要打折扣了,心里多了个九九,这个九九时不时的泛着隐痛。
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亲戚再好,朋友关系再深,千万别拿钱来试探。这个阿堵物的威力,足可以让人哭让人笑的,丝丝缕缕之间都有它的身影,平时隐隐的无所显现,关键的时候突兀出的力量和损毁程度让人咋舌,它能破坏一切看似正常而且深厚的情感。
七八十年代,生活借贷,五毛,一块的,多一点的两块五块,朋友亲戚相邻相互的。但在两件事上可能多得多,那就是娶媳妇盖房,那是花钱没王的,几十块,上百块的都有,上百块的借,那可是天文数字,在那个时候,能借的来的,那肯定不是一般的关系。没有这些大关系的,只能是广撒网,普捞鱼。我大哥八零年结婚,结婚的前一晚上,媒人说其他事项需要的钱,我母亲一晚上敲了十五六家的门,借了一百二十块钱,才把事情安排好,现在想想,是真的不容易。
九十年代到两千年前后,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民间借贷处于快速成长阶段。比比皆是,而无空地,琳琳琅琅。四处冒出,都是,内容繁杂,有好有坏,共处一堂。这个算是七八十年代飞速发展的过渡时段。当到了二十一世纪以后,借贷的飞速发展,真的让国人瞠目结舌。民间自有民间的方式,变更的不多,最多加一点利息,但是数字确是成倍成倍的翻,但是企业的筹资,大型企业的运转,在资本运营里成了重头戏,方式多的数都数不清。
国家银行的稳健,慎重,导致了民间借贷的疯狂,于是满街道的担保公司出现了,只要需求资金,担保公司都可以满足,程序上比国家银行简单多了,快速多了,于是不论个人还是企业,一拥而上,当年的担保公司就是一众人群的救星,二分五的利息,加上手续费,都愿意,而且排长队。因为不论是个人还是企业,资金的保证才是最重要的。很不理解,当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国家银行出动了不少的人力,拉动资金移动,只是收效甚微。从担保公司出来的一众人等,满脸的笑容,问题解决了,无非就是付出了多的利息,他们愿意。
民间借贷的自由性,副作用也相当了得,由此产生的乱像,国家不得不采取手段,于是这一有效却乱像的氛围不得不结束。借贷又回归到了平常态,但是经济繁荣又满足不了,于是黑贷层出不穷,害人不浅,生的生,死的死,一团乱。这个时候的国家金融机构,脑袋有多大,想不来。
国家行为,永远干涉不了民间的个人借贷行为,所以民间个人的借贷,犹如往年,只是数量上的增加,还有情分,冷的冷,热的热,满世界的存在。
社会的发展,比我们的思维大多了,谁能想到,不用祈求朋友,亲戚,就可以资金正常运转?实际上,平台的作用,在国家打黑的前提下,不用尴尬,随时可以在平台上以一分五的利息贷到款。方便,快捷,不论是生活,还是企业的运营,都可以,国家银行虽然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作用不大,急得满头的汗。
一天天的,不是电话就是短信,推出贷款,烦都烦死了,不是那个年代不是官方的啰啰嗦嗦,只要你需要,随时都可以。
这是不是曾经的那个年代豪橫的终结?我想是的!
因为,一个没饭吃的人,流浪到街道,如果他沉沦,没事了。如果他还有希望,打开手机,就可以,有人给你提供资金!
作为曾经的我,羡慕死了!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