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某些朋友很清高,老是看不惯那些做事的人,老是认为自己最好,老是说别人的坏话,老是用一大堆理由来否定别人,老是说别人接触我是有所图谋,但几年之后,我发现,那些他骂过的人,因为一直跟我做事,在我身边成长着,越来越好,而骂人者,却不见了。真是有趣。要是我听信谗言,远离他骂的人,我就会失去很多真正的朋友。所以,看人时,不要听他说啥话,而是要看他做啥事。
圣人从来不会随意抛弃别人,包括一些很多人觉得没什么用的人,圣人也会挖掘他的可用之处,让他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尽量做到人尽其才。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有些人虽然看起来没什么用,或者没有那些容易被大家认可的本领,但他们仍然能用自己的方式来贡献社会。
《史记·孟尝君列传》中有一个“鸡鸣狗盗”的故事,讲的就是两个技能卑下的食客如何帮助孟尝君逃生。
孟尝君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他以广纳天下贤才著名,门下有上千食客。孟尝君给他们每个人都提供相同的饮食,自己也跟他们吃一样的食物,对每个人都热情关怀,所以天下贤士都愿意投身于他的门下。而且,他的门客中什么样的人都有,有些人有通天通地之志,有些人武艺高强,有些人擅长谋略,有些人很有智慧,也有一些人的技能相对卑下。不管什么人来投奔他,他都会予以接纳,提供食宿,为此不惜耗尽家财。后来,秦昭王听说他的名气,就极力想要招揽他到秦国,为自己服务。
第一次,孟尝君听从门客的劝告,没有去,第二次齐王派孟尝君出使秦国,秦昭王就想趁机留他做宰相,但有人劝告秦昭王说,孟尝君在齐国又有老婆又有孩子,又有房子又有封地,怎么可能为秦国卖命呢?秦昭王觉得有道理,不但没有封孟尝君为相,还把他关起来,想找个理由收拾他,因为他的影响力太大,秦王担心他会与自己为敌。于是,孟尝君马上派人去找秦王的宠妃,请她为自己说情,让秦王放自己回齐国。对方的回复是,帮他也行,但他必须送自己一件白色狐皮大衣。
孟尝君来秦国的时候,带了一件非常珍贵的白色狐皮大衣,但他已经送给秦王了,再也没有第二件。幸好孟尝君门下有个擅长披狗皮偷东西的门客,他当天晚上就把大衣偷了回来,献给秦昭王的宠妃,于是,秦昭王就在宠妃的劝告下放了孟尝君和他的门客。孟尝君知道秦王会后悔,就连夜带着门客赶往函谷关,准备出关返国,但时间太早,函谷关要鸡鸣时才会开放,这时,又是一个擅长学鸡叫的门客发挥了作用,他一“咕咕”,全城的鸡都跟着叫了起来,把守函谷关的将士们就把城门打开,孟尝君和门客们就顺利出关了。秦王的追兵赶到函谷关时,他们已经走远了。
人们总是用“鸡鸣狗盗”来形容干不了大事的人,但正是鸡鸣狗盗之徒救了孟尝君的命。所以,圣人心中没有无用之人,所有人都有用,除非他自己不想为圣人所用,选择了背叛和背弃,这时,圣人也会尊重他的选择。到不了这一步,圣人一般都会用他。圣人既没有不用之人,也没有不用之物,不会认为任何一个人是废人,也不会把任何东西当成废物。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