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梅花山
上世纪90年代的一天,一位老人来到南京梅花山顶。梅花山位于南京钟山风景区南部边缘,山顶栽种的梅花面积很大,被誉为“天下第一梅山”。这里也隶属于明孝陵景区,因靠近中山陵,风景宜人,所以游人如织。
老人缓缓走到“观梅轩”前深深三鞠躬。“观梅轩”是一座造型奇特的亭子,东西长约16米,分为三间,东西两间凸出部分各设一个南、北进口,亭子四周围有砖砌栏杆。整座亭子为混合结构,顶覆蓝色琉璃瓦,黄墙红柱,融东西方文化于一体,跟周围的景致十分协调。
老人的举动引起游客好奇,可他们并不知道老人为何这样做。老人的名字叫汪文悌,他的一个身份格外引人注目,大汉奸汪精卫的最小儿子。此行只有一个目的,来梅花山祭拜父亲,而“观梅轩”所在的位置就是汪精卫墓地遗址。
问题出现了,大汉奸汪精卫死后为何葬在中山陵附近,墓地遗址又为何成为了一处景点?这一切都要从汪精卫遭到枪击说起。汪精卫一生遭遇了多次暗杀,最终导致他死亡的主因之一,就是残留在后背上的弹头。
1935年1月1日,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在南京丁家桥中央党部礼堂举行。按照之前惯例,全会开幕前所有参会委员都要拍摄一张合影,期间允许各国记者到场报道并拍摄新闻照片。说来也奇怪,那天原本所有人都需要礼服,于8点到中山陵参加谒陵仪式。
汪精卫和蒋介石等人合影
可能是工作人员通知不到位,到场人员所穿的衣服不统一,这让蒋介石很不高兴。原本定于9点合影,蒋介石竟然不愿意出来照相,汪精卫自告奋勇去请。蒋介石直言“今天秩序太乱,恐怕要出事”,就是不愿出去照相,还让汪精卫也别去。
汪精卫不听劝说,合影很快结束,就在所有人准备起身时,记者席中突然冲出一个人,一边高喊“打倒卖国贼”,一边拔出手枪向汪精卫连开三枪。三颗子弹分别击中汪精卫的左颊、左臂和后背脊椎骨。
汪精卫倒在血泊中,刺杀者也很快被抓获,身份被确认:爱国义士、铁血锄奸团成员孙凤鸣,当时是晨光通讯社记者。不过,孙凤鸣的真正目标并不是汪精卫,而是蒋介石。前面提到,蒋介石因生气没有拍摄合影,所以汪精卫就坐在了前排最中间的位置,他成为了刺杀目标。
这里插一句,孙凤鸣被捕后很快被杀害。1987年,孙凤鸣被追认为抗日爱国志士,人们还在在其家乡树立了纪念碑。汪精卫遭到枪击后,有两颗子弹很快被取出,第三颗子弹因嵌入在第六、七胸脊柱骨无法取出,也正是这颗子弹最终让他医治无效死亡。
大汉奸汪精卫
当时给汪精卫取子弹的医生就断言他活不过10年,果不其然,这颗子弹让他生不如死。1943年8月,汪精卫枪伤复发,医生检查发现创面已经波及骨髓。不久,汪精卫在下楼时摔倒,从楼梯上滚落时枪伤位置被磕到,当场昏死过去。
汪精卫被紧急送到南京日本陆军医院,日本军医给他取出子弹。这个手术相对较成功,可好景不长,汪精卫持续高烧,整日躺在床上。日本军医再次给汪精卫诊断,发现他患上了脊骨癌(即多发性脊髓肿病),已经到了这个病入膏肓的程度。
汪伪政府高层求助日本政府,日方也很重视,立即派出最好的医生前往南京。这时汪精卫已经无法下床,日方医生认为他病情相当严重,提议到日本医治。汪精卫同意了,1944年3月3日上午,汪精卫被秘密抬上去日本的飞机。
这次原本是治病之旅,结果成为丧命之旅。飞机抵达日本名古屋后,汪精卫立即被送到名古屋帝大附属医院。日方也做了充分准备,为汪精卫专门成立了一个强大的医疗小组,成员都是日本医学方面的权威,他们还被集中安排住在医院附近的旅馆里,随时为汪精卫治病。
汪精卫遗容
3月4日,汪精卫接受了手术,术后他的病情有改观,下肢明显有知觉。不过,仅仅过了3个月病情再次恶化,医生也没有很好的办法。或许自感时日不多,汪精卫急电周佛海来日本,安排自己的后事。
8月10日,汪精卫口述遗嘱,妻子陈璧君一旁记录。这封名为《最后之心情》的遗书,总字数多达5000字,他极力为自己叛国投敌进行辩护,不愿承认自己卖国,宣称自己是“曲线救国”。
就在汪精卫治病时,日本军国主义来到穷途末路,美国派出大量轰战机对日本进行大轰炸。1944年11月9日,美军继续对名古屋轰炸,汪精卫被转移到地下室。11月的名古屋已经十分寒冷,加上医院地下室潮湿,又无暖气设备,汪精卫痛不欲生。
短短一天,汪精卫病情急剧恶化,体温飙升到41度,心跳更是惊人。日本医生想了很多办法,最终回天乏术。11月10日下午4点20分,大汉奸汪精卫病死,终年61岁。作为南京汪伪政府的最高领导,汪精卫自然会被运回南京安葬。
日方也非常重视,专门给汪精卫准备了一副金丝楠木棺材,还在棺木上装饰上裕仁天皇赐予的菊花勋章和颈饰。当专机起飞后,日方还派出4架飞机护航。可见,日方给足了这个傀儡的面子。
汪精卫发表演讲
另外,早在汪精卫断气后,陈璧君立即通知南京汪伪政府官员准备后事以及到机场迎接灵柩事宜。11月12日,汪精卫灵柩由专机运抵南京,当天汪伪政府成立了丧事委员会,随即发出讣告。汪精卫临终表示现在处于特殊时期,葬礼一切从简。
汪伪政府官员表面上按照其遗嘱照办了,还公开宣称“时值非常,为恪守先生不劳民,不伤财之训起见,决定一切力避靡费,求其简肃”,背地里却举办盛大葬礼,还拨出5000万中储券为他修建豪华墓地。
汪精卫灵柩运回南京当晚,丧事委员会在颐和路汪公馆举行第一次会议。汪伪政府所有高官全部到场,会场气氛紧张压抑。过了很久,陈璧君突然大声说:“怎么,都成了哑巴?你们如何对得起汪先生在天之灵!”
陈公博发言了,他说:“我们准备给汪先生举行国葬。”话音刚落,陈璧君拍案而起:“你说什么?国葬?不要国葬!汪先生生前也不同意国葬,他生前说要在紫金山的梅花岭中,择块风水宝地,搞个坚固的坟墓,长眠在中山先生边上就可以了。”
汪精卫和妻子陈璧君
但是,当时日军在亚洲战场节节败退,加上汪精卫汉奸身份,注定他出殡时不会出现大规模送葬人群。怎么办呢?汪伪政府官员想了很多办法,他们下足了血本。
第一个办法,迫使一万多名中小学走在送葬队伍中,每人发一盒鱼肉罐头;第二个办法,出殡当天整个南京城放假一天,让群众有时间来围观出殡;第三个办法,群众只要来参加出殡每个人发20元中储券,这相当于南京普通市民一个月的工资。
不得不说,这三个办法果然奏效。汪精卫葬礼持续了10多天,他的葬礼几乎成为了汉奸和日本战犯的聚集场所。另外,汪精卫病死当天,日本内阁首相小矶国昭、前首相东条英机和前首相近卫文麿等人,都立即赶到了名古屋帝国大学附属医院吊唁。
11月23日,汪精卫的出殡仪式终于开始。上午7时,出殡队伍准时出发。走在送葬队伍最前面的一名汪伪政府的军官骑马开道,紧接着是两名骑兵,一人手举着伪国旗,一人手举伪国民党党旗。
汪精卫出殡场景
三名军人后面是军乐队,行进中奏响哀乐。再后面就是汪精卫灵车,由八匹马拉着,陈璧君和子女们身穿黑色丧服,走在灵车前后。在灵车后,还有被胁迫来的一万多名学生,整个送葬队伍绵延长达3里长。
上午10点30分,下葬仪式开始。陈公博担任主祭,在繁琐的仪式结束后,棺椁才被放进墓穴。陈璧君很清楚丈夫的墓地会遭到破坏,于是她决定一定要把坟冢修得足够坚固。汪精卫墓地是仿照中山陵风格修建,按照原来计划要修建包括坟冢、祭堂、牌坊和警卫室等建筑。
因当时日本处于战败前夕,汪精卫墓地所有工程未能全部完工。在修建混凝土坟冢时,陈璧君特意命人运来5吨碎铁块,掺在混凝土中浇筑墓穴,结果坟冢坚固无比。不过,陈璧君没想到汪精卫坟冢很快被炸掉,下达这项命令正是蒋介石。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准备从重庆还都南京。汪精卫墓地就在中山陵不远处,蒋介石越想越生气,加上国人对汪精卫卖国行为深恶痛绝,于是他授意陆军总司令何应钦组织人员在正式还都前炸掉墓地。
1946年1月15日,何应钦接到蒋介石从重庆发来的“炸墓密令”。当天深夜,何应钦在南京黄埔路陆军总部会议厅召开紧急会议。至于这次会议内容,主要来自时任国军74军军长、炸墓具体负责人邱维达的口述。
汪精卫坟冢
那天邱维达刚准备上床睡觉,突然电话铃响起,电话那头是陆军总部参谋长萧毅肃的电话,要他立即赶到总部参加一项重要会议。当邱维达驱车赶到时,发现时任南京市市长马超俊、陆军总部工兵指挥官马崇六、南京宪兵司令张镇、陆军总部参谋长萧毅肃都在现场。
没过一会儿,何应钦也到了,大家刚坐下他就发言了:“今天请你们来只有一件事,希望你们绝对保守秘密,不得向任何人泄露。”参会人员立即严肃起来,何应钦继续说:“委员长不久就要回来了,汪精卫这个大汉奸的墓地竟然葬在梅花山,跟孙总理的陵墓太近了,太不成样儿。如果不把它迁走,委员长看到了一定很生气。同时,其他人也对此有意见。你们看如何迁走?”
何应钦说完,萧毅肃表示认同,他说:“告诉大家,总司令已经接到了从重庆那里发来的指示,但这件事关系甚大,限我们10天时间处理好。”这次秘密会议持续到后半夜,最终大家形成一致意见,秘密炸掉汪精卫墓地,将他尸体挖出送去火葬场烧掉,具体负责由邱维达的74军派工兵部队执行任务,南京市政府负责协助这一行动,马崇六则在现场指挥。
何应钦老奸巨猾,他发言一结束就离开会场,极力撇清自己跟炸墓的关系。事实上,早在秘密会议召开前,消息灵通的何应钦已经指示陆军总部派人秘密察看汪精卫墓地情况,马崇六对墓地情况最为熟悉。
何应钦
随后,马崇六将墓地详细情况告知邱维达。邱维达跟马崇六讨论后,认为汪精卫坟冢太坚固,一般方式根本无法迁走,决定使用烈性炸药炸毁。经过详细准备,邱维达的炸墓计划得到了蒋介石的批准,时间定在1946年1月20日深夜。
为了防止炸墓计划泄密,从1月17日开始,梅花山一带全部戒严,对外散布这片区域藏有汉奸,并公布将在梅花山一带试验新式火炮。因出现意外事件,最终行动于1月21日深夜进行,74军51师工兵营营长李东阳下令战士们将150公斤TNT炸药放进坟冢上钻好的炮眼。
随着马崇六一声“炸毁”命令,火药引线被点燃。爆破工作很顺利,随着两声巨大爆破声,汪精卫的棺木展现在大家面前。工兵很快将棺木起出撬开,在灯光的照射下,只见棺内汪精卫尸身穿着长袍马褂,头上戴着礼帽,身上还斜披着一条红色绶带。
马俊超在回忆录中说:“只见尸体上覆盖着一面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子,汪精卫身着伪政府文官礼服藏青色长袍马褂、头戴礼帽、腰佩大绶、面部略呈褐色而有些斑点,整个尸体尚未腐烂。”
陈璧君
汪精卫尸体没有腐烂,显然入殓前进行了防腐措施。马崇六开始检查棺内陪葬品,发现在汪精卫的马褂口袋里发现了一张3寸纸条,上面用毛笔字写着“魂兮归来”4个大字,落款是陈璧君。
“魂兮归来”源自屈原的《楚辞·招魂》,寓意招魂返回故乡。陈璧君写下这个4个字,显然是因为汪精卫在日本病死,以此希望丈夫能魂归祖国。除了纸条外,棺内还有一本汪精卫生前手抄的诗稿。
诗稿最后一首诗的字迹歪歪扭扭,很可能是汪精卫在病重时写下,或许就是他的绝命诗,该诗名为《自嘲》:心宇将灭万事休,天涯无处不怨尤。纵有先辈尝炎凉,谅无后人续春秋。
汪精卫在这首诗中究竟想表达什么,可能永远成谜了。汪精卫被“验明正身”后,邱维达下达命令:工兵营长李东阳跟马崇六一起去处理尸体和棺木,剩下的人负责平整墓地。汪精卫尸体和棺木被抬上卡车,直接送到清凉山火葬场。
为了达到毁尸灭迹的效果,汪精卫尸体跟棺木一同被推进最大的焚尸炉里。马崇六还要求火化工在火化时用鼓风机朝炉膛里送风,汪精卫的骨灰就这样随着烟囱飘走,在南京茫茫夜空中消失不见……
观梅轩
汪精卫尸体被烧掉后,墓地也很快被平掉。至此,汪精卫下葬一年后他的墓地、尸体彻底在人间“消失了”。此后的一段时间,工兵们继续执行上级任务,在汪精卫墓地原址上修建了一座亭子,名为“观梅轩”,由孙科提名。
如今不了解这段历史的人根本不知道,“观梅轩”景点曾是大汉奸汪精卫的墓地,当年所谓的祭堂则成为了中山陵园管理局的办公用房。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始的那一幕,汪精卫的儿子回国后来此祭拜。
尽管蒋介石方面要求严格保密,可半个月后炸墓的消息还是泄露出去,这让汪精卫子女非常生气。不久,汪精卫女儿立即从国外回到南京,她直接大闹南京政府,要求见市长马超俊给个说法。
马俊超根本不吃这一套,避而不见,最后派出一名秘书应付一番,还把炸墓的事情全部推到陆军总部。汪精卫女儿又来到黄埔路上的陆军总部要求见何应钦,遭到卫兵警告后,她每天她都来大闹,说什么“你们不给我父亲下葬南京,就让我运回广州葬好了,凭啥炸掉墓地?”
何应钦不堪其扰,他要求部下立即处理此事。萧毅肃则带来两名荷枪实弹卫士,对汪精卫女儿发出警告:现在要求你立即停止吵闹行为,限你两天内离开南京,否则就以捣乱秩序和袒护汉奸论罪,将你抓捕入狱。
汪精卫跪像
汪精卫女儿一看自己性命有危险,只好溜之大吉。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90年代“观梅轩”对面水泥平台上有一尊汪精卫跪像。这个跪像朝向中山陵祭堂,以示向国父孙中山磕头谢罪的意思。后来,因种种原因这个跪像被移走。汪精卫这个大汉奸,最终钉在在了中国历史的耻辱柱上。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