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精明人勾兑了一杯毒酒,一饮而尽,然后灭了两个国家(中)

发布啦 0 0

说完了宋真宗,再说说辽国的决策者萧太后。

萧太后本名萧绰,小名燕燕,是辽国重臣北院枢密使萧思温的女儿,辽景宗耶律贤的妃子,辽圣宗耶律隆绪的母亲。

这个女人在辽国历史上有很高的地位,辽史学家们公认,萧太后是一位很有能力,也很务实的政治家。

与宋真宗不同,萧太后不怕打仗,但她怕打大仗,更怕打消耗战。

辽国虽说疆域广阔,但多草原荒漠,少耕地,而且气候恶劣,所以物资比较匮乏。于是,南下抢劫就是辽国人乐意干的事。但是,小规模的劫掠愿意干,大规模的攻城掠地,则并不热衷。

辽国虽然说是契丹人建立的,但是随着辽国不断南侵,不少汉人也被掳入辽国,成为奴隶和庶民。

为了便于管理,辽国发明了一套二元制度,设立两个专门机构,称北院和南院。北院管理契丹人,南院管理汉人。

平时,北院的契丹人游牧捕猎,南院的汉人则主要从事农耕。

一旦开战,北院的契丹人就要组成骑兵,随军征战,而南院的汉人负责后勤供应。

这就形成这样一个局面,打仗时,契丹人在前面和敌人互砍,然后把抢掠的土地,交给汉人去耕种。

所以,随着战争规模扩大,契丹人越死越多,而汉人则是土地越来越多。

那么问题来了,照这样发展下去,辽国人口比例将失调。假以时日,这个国家到底谁会是主人?谁会是奴才?

现如今是,主子在前线拼死拼活,奴才在后方享其成,天下哪有这个道理?

所以,辽国君臣,更愿意南下抢一把就走,不愿意在己占土地上长期驻留。这就是萧太后和她的大臣们,为啥这么干脆地答应,把己占土地归还宋朝了,顺水人情么,其实很划算的。

至于萧太后不愿战事久拖不决,可不是大家认为的后勤问题,而且因为契丹人内部的矛盾。

其实契丹人内部矛盾由来己久。

大家都知道,辽国建立的基础,是多个契丹人的部落联盟,“父死子继”的传统并不深入人心,他们还是信奉“强者为王”的部落传统。所以,辽国统治者的地位一向不稳定,争夺王位的叛乱时有发生。

据辽史记载,辽圣宗即位时,年纪尚幼,全凭萧太后全力周旋,平衡各派势力,辽圣宗才得以在先帝灵前即位,萧太后摄政。

但那些怀着不臣之心的部族首领和大臣们,却时刻觊觎着皇位,伺机而动。

而萧太后母子在外远征,则是发动叛乱的最好时机。

所以,萧太后不能长期远离国都,因为在外时间越长,意味她们母子失去皇位的可能越大。

这其实是萧太后急于签订盟约,早日结束战争的主要原因。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54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