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纯52效方心法求真灵兰中医百度网盘下载
谋划思想,是古代战略家谋划天下、分析战略形势、制定战略计划、 确定战略重点以及决策系列重大行动的指导思想。它的形成与发展,是杰 出军事家在战争实践中不断创新的结果。这些思想,充分体现了善于“谋 事”的兵学传统。关于“谋”,《尚书》中说:“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 及庶人,谋及卜筮。谋是对大疑而言,先谋划于心,再与谋士、庶人商 讨,最后再借助“卜筮”活动定疑,可见谋划是个体思维与群体思维共同 作用的决策活动,其行为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决定了谋划谨慎、缜密的特 点。谋划是集众人之智,因此古人在长期决策活动中形成的思想原则,就 成为后世决策者借鉴的宝贵财富。
谋划从宏观方面来说,主要体现在对战略利益、战略全局的谋划;在 微观上则主要体现在对远近、强弱、虚实、进退等涉及实力空间消长的谋 划和针对心战的谋划。
一、战略利益的谋划
利益谋划是决策的根本问题,获取最大利益是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利益谋划需要用大智慧,因为围绕利益可以用一个“争”字来概括。靠实力拼抢是一种争法,退让欺骗也是一种争法。
最终如何使“利”而易得、“利”而持久,是决策谋划重点考虑的问题。
围绕利益谋划,可以有很多对策,但最 根本的只有一条,这就是“同天下之利者得 天下”。“得天下”是利中之最大,任何战略 谋划的目标均不可能超越“得天下"之利。“同天下之利者得天下”这一理论,形成 于西周以前的战争实践中。无论是商灭夏,还是周代商,都面临力量对比上存在悬殊差 距的考验。特别是西周,要与强大的商王朝 争夺天下,并非易事。当时姜太公分析了天
下大势,精辟地指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同天下 之利者得天下,擅天下人之利者失天下” ®。与天下同利,其本意并非局限 于让利,它的实质体现了仁者的智慧。姜太公说:“天有时,地有财,能 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归之。”®能与人共之的“仁”,是一 面旗帜,但更重要的是一种策略。它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天下归之”的 一统局面。这一理论在决策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以维护天下人的利益为己任,“伐不义”是决策的出发点。
汤征诸侯,从葛伯不祀开始。他认为“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葛 伯不敬天命,是不治之形,因而伐无赦。而商汤本身,却是正义者的典范。
一次汤在野外,见一张网围住四面,布网的人说:“自天下四方皆入 吾网。”汤却笑着说,能一网打尽吗?随后撤走三面。布网的人说,鸟想 往左飞,可从左出;想往右飞,可从右出,惟有不要命的,才人我网。诸 侯听到这件事,评价说:“汤的道德品性已至大境界,都惠及到禽兽了。” 此后,汤伐夏榮前,正值夏桀虐政淫荒,而诸侯昆吾氏作乱。汤首先 兴师率领诸侯伐昆吾,接着伐桀,成功代夏建立商朝。
商汤的战略决策,体现了不违天命,以正统师的道德境界,从而奠定了中国传统的战争观。此后,周代商的战争,也是纣王的暴虐为武王提供 了良机。
封作为帝王,他有惊人的才华。《史记》中记载纣王“资辨捷疾,闻 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可见他的思 辨和见识,智力与言辞,都在他人之上。更为重要的是,作为统帅,纣王 力量和体魄的突出之处,在中国传统将帅形象中是少有的。但纣王的致命 弱点却是人格缺陷。他看不起人臣之能,视天下之声均在自己之下,同 时,生活上好酒淫乐,收狗马奇物于宫室,以酒为池,乐在其中;经济上 重赋税以供给鹿台之需;祭祀慢待鬼神。最后百姓怨恨,诸侯叛商,纣王 却重刑以待,实行炮烙之法。纣王渐渐失去了民心,周武王以义伐不义, 最后取代商王。
“伐不义”在崇尚“礼法”和“仁”的夏、商、周三代,具有强大的 号召力,此后在其他各代,“利”和“义”往往交织在一起,在共同利益 的前提下,“义”作为化解联盟内部矛盾的要素而发挥作用。即使在今天, 战争对利益的角逐虽然异常激烈,但在相同战略文化背景下所共守的 “义”,对联盟的巩固和扩大,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从“人道主义战 争”论到全球反恐战争理论,不同国家所遵循的标准并不一致,但在一定 范围内,用相同或相近的“义”、“利”标准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依然是各国对国家安全等重大问题决策的出发点。
二是战略谋划要以“仁德”凝聚诸侯,充分发挥“与天下同利”的 政治优势。
仁德是中国传统的政治美德,不以擅天下人之利为目的,这一政治目 标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在战略谋划中是一种潜在的软实力。吕尚在辅佐周 文王、周武王的过程中,决策的每一步,都要面临敌强我弱的严峻现实。 因此,只有联合周边方国,才能实现强弱转换。但真正意义上的结盟,在 当时还无法实现。一方面,纣王对西伯的戒心并未消除,周稍有风吹草动 就可能遭受致命的打击;另一方面,众多小国对当时的战略形势还处在观 望之中,周只有通过自身的政治优势吸引他们,才能最大限度地团结诸 侯。正是基于这样的客观实际,吕尚为文王制定了对内修德行善,对外吸 附小国的策略。这一策略的实行,在治理国政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周 的威望大为提高。附周的小国也不断增多。据古籍记载:“文王砥德修政 三年而天下二垂归之。”传说当时商的属国虞(今山西平陆北)、芮(今
山西芮城和陕西大蔡之间)二国之君慕文王的威名,“相与朝周”,求他帮 助解决两国的领土争端,但他们进人周畿后,所见到的是一片“耕者皆让 畔,民俗皆让长的和睦景象,自感惭愧不已,悄然离开周地,从此友 好相处,背商而拥戴文王了
早在三皇五帝时代,把“贪于饮食,冒于货贿”的人,称为饕餮之 人,同时也被认为是天下的恶人之一。此后在历史上,因贪利而导致决策 失误的不胜枚举。智伯贪利,急于压缩韩、魏、赵三家的战略空间,最后 反被三家瓜分;楚怀王贪利,先遭张仪算计,接着又与秦在丹阳、蓝田之 战中大败,使楚由盛转衰,客死秦国。在战国末期,面对强大的秦国,六 国合纵以抗衡。但实际上,六国却各打自己的算盘,最终因擅利而不能合 一。特别是在战国中期,虽然秦国日益强大,但要完全征服齐赵等大国, 依然困难重重。最终,齐赵等六国不敌于秦,并非实力不及,而是决策的 失误。以上种种说明,“用健涉险,必有邀功趋利之心,启敌玩寇之事, 败亡无日矣”®。即在过分擅利思想的指导下,不但不能获利,反而要亡国。
今天的战略谋划,各国、各政治集团在角逐终极利益目标的时候,也 常出现擅利而失利的现象。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后,美国战略谋划所期待的 目标完全不同。过去力图绕过联合国独自发挥战争的主导作用,以求获取 战争利益的最大份额。但这种“一意孤行”的战略谋划,在一开始就遭到 了西方其他国家的抵制,即使到谋划结束伊拉克战争时,它依然离不开国 际社会的共同支持。因此,擅天下之利,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 很难实现;而“同天下之利”的利益观,对解决当今世界各方矛盾与冲突,则是一条重要的思想原则。
二、战略全局的谋划
谋划战略全局是决策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一。古人说:“不谋万世 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①只有从大处着眼,才 能廓清复杂事物的内在联系,才能从战略迷雾中走出来。
“高瞻远瞩,遍知天下”,是古人总结分析战略形势、制定战略计划的 基本原则,也是中国古代传统的“谋大”思想的具体体现。尉缭子在阐述 不战而屈人之兵时指出:“髙之以廊庙之论,重之以受命之论,锐之以踰 垠之论,则敌国可不战而服。即朝廷的决策要髙明,将帅的选用要慎 重,越境攻击要迅速,这样才能从速败敌。一般而言,决策能高出敌人一 筹才算是髙明的决策,如果决策者只看局部、只顾眼前,即使计划很周详 也难以破敌。姜太公指出:“夫王者之道如龙首,高居而远望,深视而审 听,示其形,隐其情;若天之高不可极也,若渊之深不可测也。”③“高居 远望,深视审听”,是王者决策的突出特点。只有髙深结合、深思熟虑制 定的计划,才可能让敌难以预料。但决策者所“高”之处,其心智目远, 尤其重要。太公说:“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 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辐辏并 进,则明不蔽矣。以天下的大局为决策的出发点,目、耳、心同力,才 能遍知天下。
“高瞻远瞩,遍知天下”的谋划思想,力求从宏观把握决策方案,它 与定量决策分析相比,是由模糊到精确的决策过程。
在中国古代战略发展史上,诸葛亮的《隆中对》◎是战略决策的重大 理论成果之一。它的突出特点是从理论到实践,无论是对天下大势的分 析、战略目标的选择,还是战略步骤的提出,都充分体现了高瞻远瞩的决 策艺术。
三国初期,在各种政治势力的争斗中,袁绍、袁术两兄弟是斗争的中心。曹操占据兖州,是由袁绍扶植的;孙策 开拓江东,是受袁术派遣的。经过长期的攻 伐,曹操击败袁绍,统一了北方;孙策渡 江,做出了独霸江东的关键性决策。因此,
当时的时局,南方的孙策与北方的曹操分庭 抗礼,刘备还依附于荆州的刘表,默 默无闻。
但荆州之地,刘表在军阀混战中保持中 立,欲坐观成败。因此相对稳定的荆州,成 了中原士族知识分子避难的地方。刘备后来 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得到了以诸葛亮为代表
的杰出人才。这也是他与曹操和孙策不同的地方。否则,辗转依附瑋公秭 瓒等众多人士的刘备,也不会形成独立而强大的政治实体。
刘备自以为“智术短浅”,便“三顾茅庐”,询问“大义豕下” g赂P 诸葛亮为刘备谋划天下时局,提出“三分天卞”、“两路出击”的球方 案,可谓“三分割据纡筹策伯仲之间见伊吕”®。 :
首先,诸葛亮从全局着眼客观分析了天下大势,为刘备制定了暴碑始 策略。
诸葛亮认为,自董卓作乱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的彈素予可胜 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名望微弱,,实力不济,但曹操却能战胜袁每辑樾寧 胜强。这并非他占有天时,而是仰仗人谋。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_天子 以令诸侯,实在不可与其争锋。孙权占据江东,已历经三世,国有抵江天 险,内已民心归附,贤能之士均为它用,此可以联合而不可图取。?避曹 联吴”策略的提岀,体现了注重“人谋”的传统决策理念。诸葛亮以此謀 划,应对曹操的人谋,使刘备在劣势情况下捕捉到了新的战略时机。
其次,诸葛亮从地缘战略的痏度分析了则州的战略地位/拢& 了三分 天下的客观基础
刘备所在的荆州,在诸葛亮眼中;占有重要的地缘优势。他认为荆猢 北面依托汉水、沔水,可直达南海郡;东面逄接吴都,西通色、鸯,_武之地。而荆州刘表无才智守此,这是天赐的良机。益州塞险,沃野千 里,天府之土,汉高祖因此而成帝业。牧州刘璋昏庸无能,张鲁又在北部 威胁他。民殷国富他不知治理,智能之士都期盼贤明君主。刘备总揽英 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据险固守,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 孙权,内修明政治,可以待天下之变。可以说,诸葛亮在谋划中,充分肯 定了荆、益两州的战略优势,为刘备指明了一条光明的前途。实践证明, 后来刘备正是因为占据了荆、益两州,才能在赤壁之战后,很快成为多极 中的一极,三分天下的宏图得以实现。
再次,诸葛亮高瞻远瞩,为刘备制定了未来的战略规划。
诸葛亮认为,在站稳脚跟、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如果天下有变,可任 命一位得力的将帅率领荆州的军队进攻宛城、洛阳,将军可自率益州的军 队攻打秦川,如果真能如此,刘备的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两路前出的战 略,是整个筹划的终极目标。无论从实践还是理论上,都充分体现了诸葛 亮的智慧。实践证明,诸葛亮的庙算与后来的战争实践惊人地相似。刘备 与孙权联合后的赤壁之战,使刘备从过去的寄人篱下,转而实现了政治和 经济上的独立。他占据了荆州五州,控制了进人益州的门户,接着又袭取 益州,实力大增;但后来吴蜀在争夺荆州的过程中互不相让,最终导致联 盟破裂,曹操坐收渔利。由于刘备在三角斗争中决策失误,招致荆州失 落,两路出击的远景规划只剩一路。
从诸葛亮决策的全过程可以看出,《隆中对》非一时、一地的决策, 是他静观天下的长期思考。他决策的准确性是建立在宏观分析的基础之 上。正因为有对时局的透彻见解,才使他居高临下,遍知天下,做出了惊 人的战略谋划,使弱小的刘备成为三国中重要的一极,充分体现了人谋的 巨大威力。因此,高瞻远瞩是优秀战略家必备的才能。无数军事家,在不 同历史时期的决策实践,都不同程度地丰富了这一理论内涵。
高瞻与遍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着眼于战略全局,从大处谋 划,才能遍知天下战略形势;同样,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只有遍知天下 大事,才能更好地高瞻远谋,做出符合时代大势的科学决策。因此,战略 决策尤为重视“髙居远望”与“深视审听”之间的内在关系,只有彼此 兼顾,才能使战略谋划更具科学性。
三、战略重心的谋划
谋划战略重心,就是在优化战略目标的过程中确定战略重点,以提高战争效费比。中国古代政治家、军事家,在长期的战争实践中,通过对远 近目标体系的科学谋划,确定战略重点,使其在统一体中既相互依存,又 主次分明,从而保证战略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
在我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尚书”中,记述了舜与12州首领商议政 务时,提出“柔远能迩方略的史实。柔是安,迩是近,它的核心是强 调舍“威”用“德”安抚远方的“蛮夷”,通过教化治理近民,这样四方 蛮夷都将归服。在《诗经》中,便有“柔远能迩,以定我王”®的诗句。 它是国人劝告周厉王的史实。厉王是成王的七世孙,为政暴虐,徭役繁 重,人民不堪其苦。整句的含义要求用安抚之策治理四夷,把战略重心置 于近忧,认为这才是我王安定四方的策略。但周厉王不听劝告,最后国人 起来造反,厉王逃到彘(今山西省霍县),国人推举共伯和行使天子事务。 可见古人很早就注重远与近的谋划,它的实质是强调战略重心的作用。此 后这一思想又搭到不断深化。秦在统一六国的进程中,进一步发展了这一 理论。
秦国在秦昭王继位初期,军政大权一直控制在舅父穰侯魏冉和宣太后 的手中。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之后,秦国抓住五国反齐的大好时机,
成功合纵,重创了齐国。魏冉乘机夺取定陶作为自己的封地。此后,秦国 的战略越他国远征,虽长年用兵,但收效甚微。后来秦昭王听从了谋士范 雎的建议,远交近攻,将战略重点指向魏国,迫魏国屈服。接着范雎又向 秦昭王提出,不以攻城为目标,而以杀伤敌有生力量为目的。此后在长平 之战中战胜赵军,大大加快了统一六国的步伐。远交近攻的战略决策,以 提高战略效益为目的,是确定战略重心的重要指导原则。
关于战略重心的谋划,《三略》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 出“释近谋远者,劳而无功,释远谋近者,逸而有终的思想。《三略》
认为“逸政多忠臣,劳政多怨民。谋远是劳政的体现,释近谋远,之所 以无功,是因为对战略利益的过度追求,造成了战略失衡。因此,“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残灭之政,累世受患。造作过制,虽成必 败”®。安己之有,而不贪人之有,才能逸而有终。
战略重心谋划中的“柔远能迩”、“远交近攻”、“释远谋近”等策略, 是对目标体系如何科学运筹的指导原则。它的本质是科学确立战略重点, 在战略平衡中实现最大的战略利益。因此,通过柔远谋近,最大限度地保 持战略的稳定性,是战略重心谋划的重要内容;同时通过谋近增强战略能 力,通过外交等手段柔远,是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总体目标的有效途径。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