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峰山事件

发布啦 0 0

1947年2月,苏皖边区北撤鲁南的干部、民兵及家属奉命返回原地坚持斗争,经安峰山一带时,遭国民党整编二十八师及地方反动武装包围合击。因敌我力量悬殊太大,遭受严重损失,牺牲、被迫害致死400余人,史称“安峰山事件”。6月26日,中共华中第六地委在《安峰山事件总结》中认为:“此次事件对淮海区党组织是一个大的震动,尤其是北面几个县(潼、宿、灌、沭)的干部情绪及坚持信心,受打击最大,尤其潼阳为甚,有些干部消极,突围的文工团同志伤心痛哭,坚持边区的同志产生惧怕合击的心理,因此次事件造成全党愤慨,认为是第二次皖南事变,有些党委要求地委彻查。”安峰山事件是苏鲁交通线上一件不幸的大事,也是一次惨痛的教训。事后,我县区政府及武装跳动于铁路南北,打击消灭敌伪,确保苏鲁交通线的畅通。

事件发生的背景

抗日战争胜利后,经过我党的努力,国共双方于1946年1月10日签订了停战协议。但蒋介石毫无和平诚意,大耍两面派伎俩,一面在停战协议上签字,一面却命令其军队开赴解放区。终于6月间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向我解放区发起全面进攻。7月13日,汤恩伯指挥15个旅共12万军队向苏中解放区进攻,徐州、新海连蒋军也遥相呼应,频频出犯我淮海区根据地。面对蒋军猖狂进攻,我苏皖边区军民忍无可忍,紧急动员自卫反击。华东野战军前线指挥陈毅同志,根据中央“以歼灭国民党有生力量,而不是以保守地方为主”的战略方针。指挥新四军健儿,先进行苏中战役,七战七捷,歼敌6万,又在两淮、涟水、盐城、宿北连打5仗,再歼敌5万。在歼敌有生力量之后,我主力部队转移山东。华中分局、苏皖边区政府也随之北撤。

我主力北撤后,蒋军更加嚣张,又增派大批军队向北压来。为保存力量,苏皖边区六地委 研究决定,留下精干人员坚持原地斗争,其余不宜于和不利于坚持敌后斗争的人员北撤山东。9月下旬,“淮海区驻鲁办事处”在山东莒南县十字路正式成立,其主要任务是:负责接待安排我淮海六分区北撤人员,由地委委员、专署公安处处长邵幼和任主任,配备电台。办事处成立后即开展工作。

1947年1月10日,沭阳县城失守,国民党正规军黄伯韬兵团几个师继续向北推进,进占了东海、潼阳,沭赣公路、沭新公路以及房山、桑墟、阴平等重要集镇都为敌人占领。在形势严重恶化的情况下,东海、潼阳也组织大批人员北撤。东海县委书记宋运龙、县长刘锡九率县大队精干人员留下坚持原地斗争。潼阳县由于沭新公路被敌占领。被迫分成两部分,相应成立潼南、潼北两个工委。潼北工委由东海县委副书记李铁民负责,委员有舒汉润、周镜涵、邓崑山 ,他们带两个连在安峰山一带活动;潼南工委由县长王通吾负责,委员有王树乔、叶志俊、杨德明,他们带两个连主要在阴平、颜集南部一带活动。当时留下坚持敌后斗争的口号是“乡不离乡,区不离区,县不离县”。由于环境险恶,斗争相当艰苦。

1947年初,淮海区地委副书记兼专员吴觉随陈毅过铁路到山东移交新四军后勤工作时,发现淮海区北撤工作中一些问题,主要是撤退工作慌乱,有许多应坚持原地斗争的人员也北撤了。他与地委研究后,决定在苏鲁两省边界再成立一个“淮海区驻鲁前方办事处”,来解决北撤中存在的问题。当时即委派淮海区民兵副司令罗清渠为“前办”主任(简称“前办”,邵幼和任主任的办事处相应地称为“后办”)。“前办”成立不久,就收容了淮海区各县北撤人员五六千人(包括干部、民兵、民主人士及群众),并进行初步整顿,将老弱病残及不宜坚持敌后斗争人员,护送去后方,由“后办”安排,将年轻精干人员及要求回去的群众和家属组织起来,进行南返准备。当时将淮海区九个县南返人员组成九个大队,地专机关组成一个“宣慰大队”。南返人员共3000余人,人员虽组织了起来,但由于居住地分散各处,再加上战时环境较混乱,生活困难很大,因而上下联系不紧,“前办”对各个大队的领导很不得力。

事件经过

1947年1月底,吴觉专员在山东的移交工作结束将返回淮海区之前,给罗清渠写了封信,专派地区银行行长卢钝根送去,限令“前办”在20天至1个月内把工作结束,将能坚持敌后斗争的干部全部护送南下。

2月初,淮阴县干部队和其他县一部分干部,经“前办”同意后,先后自行组织南下。他们所走的路线基本按苏鲁交通线行进,从牛山至张谷一带过路,而后到安峰山地区分手,各奔各县。这几批少量人员南下都很顺利,但也引起了敌人的警觉。

本来敌人就知道苏鲁交通线是华中与山东联系的枢纽要道,比较注意这一地区,现见这阶段仍有大批人员往来,更视之为心腹之患,一心要寻找机会出兵破坏苏鲁交通线的重要地段安峰山一带——这给我们的过路埋下了祸机。

2月5、6日,罗清渠去山东后方到“后办”与邵幼和主任商谈下阶段工作安排,归途中去家属处耽误了几天,直到13日才回到“前办”。他在离开这8天中,发生了我新四军二纵于白塔埠歼灭叛军活捉郝鹏举的大事,敌人在陇海路的封锁线出现了一段大缺口。这本是我们过路南下的大好时机,可是由于罗清渠不在家,过路的好机会丧失了。罗清渠回来后,也感到非常可惜,因为事件愈来愈紧迫了。13日傍晚,“前办”接到山东滨海军分区一信,信中告知:有华野侦察大队前往华中,你处如有南下人员可以同往。信末署名为“刘少卿”。他们以为刘是军分区司令员,又听说华野侦察大队力量很强,光机枪就有20挺。罗清渠正心情焦急,接到这信,又闻听到这方面的消息,十分高兴,当即下定决心,并办了三件事:(1)命令各县干部队当晚马上动身,随华野侦察大队过路南下;(2)召开“前办”党总支委员会追定此事;(3)委派戴英俊、陈长春、陈必选等人组织铁路南北两个联络站,负责南下联络工作。13日当夜,各县接到出发命令,都感到太突然,而且很多工作未结束。但大家还是接受了命令,拖拖拉拉出了发。14日上午,各县南下人员在大齐庄 会合,才得知护送过路武装并非华野侦察大队,而是淮南干部队,仅百人左右,只有5挺机枪。(那条子也不是刘司令写的,只是其他人的误传)淮南干部队看到淮海区南下队伍这么庞大,再三申明无力承担护送的重任。各县大队只得表示跟随其前进。晚饭后,大家一起出发,淮南干部队走在最前面开路,潼阳县第二,后边是东海、沭阳,最后是地专十大队(包括灌云县几十人,总联会十几人,五分区八九人),其他大队都未赶到。那天夜里很黑,天上又下大雪,道路泥泞,再加上南下人员中妇女、小孩不少,还有驴车等笨重的运输工具,所以刚走几里路,掉队者就大批出现。淮南干部队百把人都很精干,上路后早已匆匆南去,后面各县都赶不上。最后只好全部回来,集结于苘庄湖一带,这次过路未成功。

14日白天,“前办”接到边区政府主席李一氓2月9日发出的一封信,信中云:“……军部和华东局要我通知你们,由于敌之前进,五六分区皆较空,你们两部分不能够再在野战军之后向北转移,应即行迅速利用目前情况,特别是郝鹏举部已为我歼灭,郝已被俘,在白塔埠方向已有一缺口,即行分批南移,即被厂、弹厂、医院等也要回去……”罗清渠接信后更加着急,不管昨日第一批南下成功与否,也不管准备工作到底做得怎么样,仍通知各县全体南下人员到欢墩埠集合,准备重新出发。

15日,“前办”在朱家庄召开各县负责干部会议,会议决定除老弱病号外,悉数南下,各县自己交涉武装护送,分头过路,声称“分散即是为了加强”。会议中途,接到联络站情报,说过路很容易,只怕人少,不怕人多,使各县甚为兴奋。17日二师荣军及一部分人员先行过路,大白天也很顺利过路南下。

消息传回,更给大家增长了麻痹轻敌观念。18日晚过路的有潼阳、宿北、十大队(包括东海、灌云及五分区部分人)、宣慰大队共4个大队800余人,护送人员有路北东海县大队一个排和武交队一个班。过路前组织工作不细,纪律规定不严,所以过路时纪律涣散,人声喧闹,一路上丢三落四,于19日凌晨抵达安峰山地区。

从2月初以来,我方在苏鲁交通线频繁的来往,已经引起敌人的警觉。特别是17、18两天大张旗鼓地过路,敌人对我们的情况掌握得一清二楚。他们觉得机会来了。19日中午,在沭阳县城敌军政召开联席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敌28师师长李良荣等军事头目,还有国民党沭阳县县长汤仪南、县党部书记潘儒林、县调统室主任郑传模等人。在这次联席会上拟定了向我安峰山地区分三路合击的罪恶计划。会前,重兵已集结待命,会后,军事行动正式开始。西路是敌28师52旅156团1300余蒋军于下午到达阴平,夜半后向安峰山猛扑;东路是敌28师192旅一部1000余蒋军下午达万匹,晚上出兵,经舒窑、大河湾,向我许洪方向袭击;南路是28师192旅575团和52旅一部共2000余蒋军,夜从陈通口经贤官亭、平敏荡、古河、山南向安峰山进犯。另外各地土顽作相应的配合。

敌人的阴谋计划,我南下人员一无所知,但坚持在安峰山地区原地斗争的潼北工委已有察觉,19日他们发现敌人向阴平、万匹、庙头等据点大量增兵,便估计到敌人有向这一地区围击的可能。当他们得知18日夜有淮海区各县南下人员近千人抵达安峰山周围而今正在休息的消息,马上派人告知南下人员这里情况严重,敌人有合击扫荡的企图,兵指定他们向颜集方向跳动。但是宿北干部队和宣慰大队起初犹豫不决,当晚上也认识到形势的危急,才开始向南跳动,可是沭新公路已被敌人封锁无法跳出而又折回安峰山周围,抱着侥幸心理等待着事态发展。

潼北工委通知过南下人员,并为他们派了向导,以为他们都跳出去了。傍晚,工委又召集各区负责人紧急会议,分析形势,并研究合击时如何斗争的措施。当时潼北工委机关人员近百人马上实行军事编制,建立干部队,还有县大队三连100多人 ,各区都有武装组成联防大队共三四百人。这些力量如在上半夜行动,跳出包围圈是没有问题的,但潼北工委机械地囿于“区不离区、县不离县”的约束,被动地等待着敌人缩拢包围圈,而后再行突围,经受了一场残酷的斗争,并遭到一定的损失。

敌人于半夜前已把包围圈布置停当,电话线也全部架就,司令部设在青伊湖东南,只等着一声令下发动攻击。而这一切“前办”毫无所知,19日夜,又令第二批南下人员出发。第二批南下人员更多,有沭阳、灌云、东海、潼阳等县干部队及地专机关十大队共1000多人。他们由路北东海县大队一个排护送,于20日凌晨2时许到达安峰山西侧小许庄,正好钻进敌人所布置的口袋中。清晨4时左右,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敌人正式发起了攻击。处于敌包围圈中的我方人员共有2000千余人,其分布情况如下:18日晚过路南下的宿北县干部队300余人(其中有一武装连八九十人)在山南,18日晚过路的宣慰大队及地专人员共400多人在安峰山西南的茆圩庄;19日夜过路南下的沭、潼、东、赣及地专机关共1000多人则到安峰山西侧小许庄;潼北工委书记率县大队三连在山东面的马圩庄;潼北工委干部队在山东南的小北场庄;周镜涵率三个区队组成的联防大队分别住山西面的小山庄和山东边的六马庄;另外,当时还有军分区十旅一个连100余人夜里闯入敌包围圈,敌打响之时,他们正在山东边的西许洪庄。——总共被敌包围在内的我各方面人员共二千五六百人。

宿北县干部队从沭新公路退回来后,警觉性较高,一听枪响,迅速把人员全部拉到安峰山上,其武装连在王树林的指挥下与敌人展开激战,将大批敌人吸引过来,从而使宿北干部队和其他干部队得以冲出敌人重围。但是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太大,这个连伤亡了四分之三,只有近20人安全脱围。

沭阳县干部队由县长江剑农率领,先向东南想往青伊湖、滥泥洪方向突围,未得成功。在形势危急的情况下,江县长当机立断,又改向北突围,提出:“拼死突围”、“不打不得出去”的口号。并亲率一个班断后,全体干部奋勇冲杀,终于从牛山附近向路北突围成功,损失极小。

东海县干部大队在组织部副部长赵立人率领下,充分利用熟悉地形的有利条件,与敌人绕围子。全部从敌人的空隙中钻出包围圈,亦未受损失。

战斗打响后,潼北工委县大队三连和县干部队共300余人汇合到西许洪。此时天已大亮,大批敌人蜂拥上来。在县委副书记李铁民、三连指导员张德超、连长张少鼎指挥下,发扬不怕牺牲,敢打敢拼的大无畏精神,勇猛地向东冲去,终于突破敌人强大的火力封锁,胜利抵达东海县滥洪后五乡。

潼北联防大队300余人由县敌工部长周镜涵率领向北跳出了包围圈中心,在曾庄和小高庄坚持了一天,打退了土顽宋玉祺(国民党区长)的两次进攻,于傍晚转移到刘圩。房山区武装转战一天也于傍晚到刘圩与大队会合。21日一起安全转移到路北白石岭、彭家宅。

军分区十旅某连当他们明白自己闯入敌包围中心时,立即采取应变紧急措施,在高副营长率领下,迅速抢占安峰山有利地形,与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搏斗,打死打伤了大批敌人,牵制了敌人很多力量,有力地支援了各县干部队的胜利突围。这支100余人的英雄武装,绝大部分牺牲于安峰山上。

但是,在突围过程中,也有部分干部惊慌失措,造成严重的损失。灌云县干部队枪响后表现混乱,将枪支全部丢失,人员也损失不少;潼阳县南下干部队带队者副县长朱友群单骑逃生,使潼阳县人员、物资,文件损失严重;宣慰大队领导人懦弱无能,在紧急情况下放弃领导,叫各自分散突围,损失很大。但其中淮海报社中队在印刷厂指导员李汉章和淮海文联党组成员周占熊等同志率领下,团结一致,不畏牺牲,艰苦奋战,终于向东突围出去,于下午4时胜利抵达东海县湖东口区。

在安峰山合击之时,我各县干部被打散者甚多,合击后一两天内蒋军如狼似虎,四处搜捕。安峰山地区的群众多年受党教育、有着光荣的传统,在我散失干部面临绝境的严重关头,很多群众挺身而出,营救和掩护我党干部。有的把伤员藏到自家的地瓜窖里;有的连夜把干部护送到较安全的村庄;有的老人把年轻人认作自己的儿女;不少农妇把不相识的外人认作自己的丈夫。据当时估计,被掩护的干部达几百人,为淮海区各县保存了革命力量。

事件的严重后果及善后

这次事件损失严重,政治影响很坏。在突围中牺牲约200余人,被抓捕干部、群众近千人,同时损失了大批枪支和物资,还丢失了许多文件。其中包括不少重要文件,暴露了党的机密 ,尤其是潼阳县公安局的文件,失密最严重。在这次事件后,很多人产生惧怕心理,有些干部坚持原地斗争信心不足,使安峰山地区陷入敌手,一时难以恢复局面。另外,此事件助长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他们威逼被俘人员叛变自首,收集我工作中政策某些偏向, 进行造谣诬蔑与攻击,使我党在政治上遭受了难以弥补的损失。

安峰山事件后,淮海区各县干部对事件造成的损失十分痛心 ,但对事件发生的原因议论纷纷,强烈要求地委查明原因追究责任。广大干部对“前办”主任罗清渠更是强烈不满。2月24日(事件后第4天),就有李汉章、方树培、李习江、陆勇、邓凡黎、姜祥滨六人向地委写出《安峰山事件领导方面的意见》,其他同志也纷纷反映。

3月,在地委指示下,“前办”与事件后重新撤回山东的各县干部队召开一系列讨论会和总结会,来总结安峰山事件的经验教训。大家对罗清渠的轻敌麻痹、对革命工作极端不负责任,意见最大。从4月1日起罗清渠进行了检查。5月份后,形势逐渐好转,各县干部返回自己地区。

6月下旬,六地委在涟水县六河畔金庄召开地委、行署机关专门会议进一步总结安峰山事件的历史教训。在6月26日会议最后一天,由地委书记吴觉宣读《地委关于安峰山事件的总结》。

《总结》由地委秘书长魏善钊根据多次讨论会及地委调查组的调查执笔写成,全文约一万多字,分六部分:(一)安峰山事件的经过;(二)安峰山事件的损失;(三)淮海驻鲁办事处领导的检讨;(四)关于安峰山事件本身的检讨;(五)表扬和处分;(六)经验教训。

在这次会议上,受处分的有:罗清渠(撤销地区民兵副司令,并给予当众警告);朱友群(撤销潼阳县副县长);戴其成(撤销潼阳县公安局长);王以平、许伯千(宿北县领导,受警告处分);汤增桐、程剑民(宣慰大队正副队长,受警告处分);王崇义(受警告处分);陈长春、陈必选(路南联络站负责人,表现责任心薄弱,不能完成任务,各记大过一次)。

受表扬的有:江剑农(记大功一次);赵立人(记大功一次);王元兴(追赠为模范党员);王树林(表扬);李大个子(沭阳干部队挑夫、犯人,情况危急时竟能独挑九十斤文件突围,地委决定由沭阳县政府撤销其徒刑并记功一次);汤化赞(沭阳县一般干部,记功一次);顾华(新华书店经理,保存物资有功,记功一次);王恩恭(沭阳县医院主任,突围中表现英勇,记功一次);周占熊、赵年润(文联干部,勇猛突围并拾得抢支携回,记功一次);黄学德(沭阳干部队勤务员,突围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记功一次);王光(地区联会秘书,突围中沉着果敢,指挥大家突围,记功一次)。

《总结》最后概括了四点深刻的经验教训,强调指出:

在敌后的战争状态中,应反对麻痹,要时时刻刻研究敌情及掌握敌情变化,要有强烈的战斗观念,严密组织,使之适合战斗要求;在战场上应沉着果断,党员在灾难临头时应果断顽强坚决斗争;在战斗环境下,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应时时刻刻为党的利益 、群众的利益着想,提高工作责任心,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为党工作。这些都是用血换来的宝贵教训,值得我们永远记取!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56061.html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