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风情之百年袁氏家族

发布啦 1 0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混乱,耻辱,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的历史。“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混乱的实势自然造出非凡的英雄。在哪个英雄辈出的混乱年代,项城袁世凯可称“时代掌舵手”。

每个英豪都不是凭空而起的,“三代培养一个贵族”,家族关系至关重要。袁世凯的生平可以说大家耳熟能详,今天咱们就聊一下对他起至关重要作用的项城“袁氏家族”…

袁世凯所谓的祖籍江西袁崇焕后人,应该是民国文人们为拍袁世凯马屁,杜撰出忠义之士后人的把戏而已,三国袁绍家族起源于汝南,所以项城袁氏源于袁绍是经得起考证的(谁家祖上不曾荣光过这些正常),后来在十三世祖袁持衡带领下有汝南汝阳(今商水平桥乡)搬迁到项城秣陵年弯村(粘些老袁家地域的光,我 . 们家祖先也是从年弯搬迁出去的,年代差不多,算起祖辈们都是同村乡亲[呲牙]。年弯在秣陵西两公里处,靠近古虹河,可能当年比较繁华吧)。袁持衡为项城袁氏一世祖,到袁持衡孙子袁步月迁到永丰秦坡,后袁步月病逝回老家年弯安葬,抬灵柩路过袁阁村灵柩绳子断裂,袁家后人认为这是“大吉之兆”“风水宝地”,天意袁家要在此发家,于是就葬于袁阁,后人迁至袁阁。袁阁原不叫袁阁,经袁家几代人的努力,发家致富,略有积蓄就盖起了阁楼,所以称村名为“袁阁”。

袁家人丁兴旺,袁阁地窄贫瘠,到袁家九世主袁九能袁九之时期就迁移到罗马张村,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扩地三顷多,盖起了砖瓦结构的三进院落,成为村中首富(袁氏进入殷富之家)。兄弟两人各生两子:九能生耀先、耀南,九芝生利振、耀东,子孙渐多,骡马张营之名也被人们改称袁张营。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耀先、耀南、利振、耀东四兄弟于袁张营村分家,各授田八十亩,俗称“老四门”。

袁家真正进入朝堂,辉煌腾达要从一个人说起,这个人就是袁甲三,也是袁世凯的叔祖。清道光甲午年(公元1834年),袁甲三首发科第,荣中举人,次年中进士,项城袁氏从此人文蔚起,仕途不断。因甲三考中进士,袁家大院成为“进士门第”,后又因甲三官至钦差大臣、漕运总督,袁家大院又被当地尊称为“大帅府”。当年袁甲三是和曾国藩齐名的清朝重臣。

随着家族的繁衍兴盛和仕位升迁,袁张营村府宅难容,项城袁氏家族继续向外迁居,扩大居住面积。先是袁耀南愁闷郁结,于1852年9月26日病逝,其子袁登三在家尽孝,筹划终养,弃儒就贾迁至夹河集(今项城市区水寨镇),成为水寨首富。后又有袁保中(袁世凯生父)与四叔袁重三为防捻军袭扰,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买下距袁张营村二十多华里的石腰庄庄田(也有称石家花园的),挖土筑寨,历时三年多,建成袁寨防御寨堡。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前后,袁耀东遗孀郭氏率家族迁居袁寨,袁寨就此取代袁张营村成为项城袁氏的中心居住地了。袁登三后人除部分迁居夹河集外,其余仍居住在袁张营村。


  袁家的发迹始于袁甲三,追根溯源,则归功于他的母亲郭氏。郭氏是淮宁县人,其父郭如珽是当地乡绅,本来袁、郭两家并非门当户对,但郭家看重的是声誉。袁九芝“温恭孝友,处邻里谦和忍让,虽以非礼犯之,不校(较)也。其厚德至今里党犹称道之”;儿子袁耀东名列庠生,端品励学,口碑与其父不相上下。郭如珽便将女儿许配给了袁耀东。

袁耀东是一位大龄秀才,当年袁秀才一心科举,挑灯夜读,站在他这个不太成功的男人背后的成功女人,便是他的老婆郭氏。郭氏出身富家,颇懂礼数,对子女也教育有方,日子虽然清苦,但两人男读女织,生活倒也算得上幸福。可惜好景不长,袁耀东人至中年,乡试屡考不第,因苦读不辍,未及不惑便“勤学赍志以殁”,抛下了郭氏和几个孩子。


从袁耀东的祖父袁志恭到父亲袁九芝,袁家一直恪守科举入仕的祖训,到了袁甲三这一代,郭氏也丝毫没有松懈,她不但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还当掉嫁妆和首饰支持孩子读书,为的就是有朝一日他们能读出个名堂,光耀门楣。

郭氏勤恳能干,袁家兄弟也很争气,两长兄囊萤照读,同入县学。长子袁树三不但中了秀才,还成为秀才中的廪生,属于享受政府补贴的优秀学员。几年后次子袁甲三也不负众望,同样以一等秀才的身份荣膺廪生头衔,着实让郭氏欣慰了一阵。

兄弟俩都拿到了国家奖学金,眼看前途有了指望,袁树三却有了急流勇退的打算。每当想起此事,他多少会有些不甘。从入塾到秀才,他一路都是成绩优异,之所以读到最后没能再考下去,原因和今天的穷人家孩子一样,作为家里主要的经济支柱,袁树三不得不选择辍学。

袁甲三功成名就后一度替哥哥痛惜,尝言“吾辈少孤,赖吾兄教养成立”,言语间有一丝隐隐的愧疚。但袁树三知道,他是家中长子,不光甲三,老三凤三、老四重三将来也要读书,母亲身单力薄,家里的担子必须由他来扛。于是,袁树三就从优等生成了一名社会青年,还好他腹有诗书,后来以廪生资格去陈留县做了一名训导兼教谕,工作性质类似于现在的教育局局长。

袁凤三后来也中了秀才,但学业不如两位兄长,秋闱屡屡失意,又没有廪生资格,干脆断了深造的念想,花钱捐了一个禹州教谕,和长兄一样搞起了教育。尽管学习成绩一般,袁凤三也绝非庸碌之辈。据传他在教谕任上时,有一批土匪闯入禹州境内大肆劫掠,袁凤三身为一个文职官员,竟单枪匹马闯入匪营,靠自己的如簧之舌,成功遣散匪众。捻军势起后,屡次攻打禹州,袁凤三守城有功,颇得人望,获赏四品官衔,以同知候选。但他这个教谕一干就是近二十年,直到病逝任上,都一直未能补缺。袁凤三死后,其灵柩由禹州运回项城,当地百姓自发为他送行,“士民哭巷,追思弗衰”。

郭氏的四个儿子中,仅老四袁重三没有功名。三位兄长都在外地为官,母亲年事已高,他科举碰壁后,也就没再捐什么官职,索性在家和侄子袁保中一起打理这个庞大的家庭。

说到袁氏一族的发家史,袁重三功不可没。读书虽然差强人意,但在治家理财上,他却是把好手。当时甲三等人身居官位,每月的俸禄除部分留作自用,都会按时寄回袁寨老家。这些钱袁重三都积攒起来,用以购置田地、在县城经营商铺,偶尔放几笔高利贷,多年下来,仅凭丰厚的佃租和多家店铺的商业收入,袁家在项城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首富。

袁家人丁兴旺,袁耀东有四子我们已经知晓,树三有两子,老大保中,老二保庆;甲三膝下三子,保恒、保龄、保诚;凤三有独子保颐;重三的四个儿子分别为保晋、保纯、保恬、保皖。下面的“世”字辈就更多了,仅袁保中和袁保龄膝下就有十三人。按照旧俗,这统计的还是男丁。若是五世同堂,男女老少,足有百十口之多。

袁氏大家族至袁耀东以下三代出了两位进士,两个举人,四个廪贡生,就科举功名来说在当地很少见,官职方面既有总督,又有侍郎,道员。这个家庭传统的耕读传家,书香门第,在整个中国都很少见…

后来的北洋鼻祖袁世凯,正是袁保中的儿子、袁甲三的侄孙。

喜欢我,关注我,一起推广家乡文化,让更多朋友老家我们老家的旧貌今颜…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56526.html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