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我们真的很擅长找孩子的缺点,每天对孩子都充满了批评和指令。不信的话,咱们回想下:
“怎么回事,妈妈说你一百遍了,你怎么还没记住?”
“你再闹,再闹就把你扔了!”
“听话,听话,不听话的话,你要挨打吗?”
“怎么到现在,还在拖拉?啊!啊!你要气死我吗?”
…….
在我们心中,孩子有了问题,就得指出,不指出的话,不就是在耽误孩子嘛。其实,孩子都有自尊心的,上进是他的天性,我们如果想让孩子愉快地把缺点改掉,养成好多好习惯,这里有个好办法:就是记功不记过。也就是只记孩子的功,不记孩子的过。
我们可以在家里,或者在我们心里,装着一本“记功簿”,记下孩子的功,多欣赏和肯定孩子,我们来看圆圆的妈妈是怎么做的?
从圆圆四岁起,圆妈妈就给弄了个小本子,专门记她做的事。比如“收好玩具”“扔垃圾”“自己编故事”“学会认钟表”等,并且在好事的旁边,都给她画了一朵小红花。
圆妈妈发现每次给圆圆记功时,圆圆都特别高兴。隔一段时间,还自己去数自己一共得到多少朵小红花。只要是本子上记下的好事,她会经常做,而且她还要顺便读下自己的好事,不知不觉中,竟然认识了不少字。
圆妈妈在圆圆整个小学阶段都在使用整个记功簿,比如“帮妈妈洗碗,洗得很干净”“二胡拉得很好”“学会了切土豆”等,但从来没记过成绩好之类的,她认为小学最重要的是保护孩子对学习兴趣。如果记下分数和排名,会削减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所以不记这类事。
到了初中,记功簿上也都是跟生活有关的,比如“被子叠得很好”“自己洗衣服洗得很干净”等。除了记下这些成长外的进步,也记下她内在的成长和进步。
比如有次圆圆和妈妈争执了,圆妈妈发现圆圆一边辩论,一边在思考,当她发现妈妈是对的时,就主动停止了争辩,圆妈妈就给她记下了:圆圆明白了辩论是为了明辨是非,而不是为了驳倒对方。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圆圆渐渐成熟起来了,记功簿已是小儿科了,但圆圆的个性、思想和学习都呈现了稳定的良好状态。圆圆妈妈说,记功簿帮助自己培养了孩子许多好品质。
孩子跟大人一样,都喜欢受到肯定,受到鼓励。在肯定和鼓励的环境下,他们更容易自信,更容易进步。
这时候,有人说了,难道孩子有坏毛病,就不提醒她吗?当然可以提醒,但要换种方式,把“过”说成“功”,比如孩子不好好练琴,总要人提醒了才去练。我们该怎样将过变成功?
以前我们看到的是:孩子要提醒才去练。
现在我们看到:嗯,孩子天天练习了。
不错!记下:能坚持每天练习
接下来,孩子想偷懒,不想练够一小时。
以前,我们看到的是:熊孩子没弹够一小时。
现在我们看到:虽然只练习了四十分钟,但弹的有进步。
不错!记下:虽然只练习了四十分钟,但弹的有进步。
孩子发现她练四十分钟,我们也能接受,接下来她继续每天练习四十分钟。
以前,我们看到的是:这孩子,这是在得寸进尺嘛!
现在我们看到:嗯,虽然四十分钟,但练的很认真啊,水平在提升。
不错,记下:练琴很认真,水平在慢慢提高。
也就是,我们从孩子的不足中,总能找到值得表扬的地方,总能给孩子良性的暗示和正面刺激。如此下来,孩子就会找到成就感,她会不再跟我们对抗,而把力用在提升自己身上去。
有句名言说:世界上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孩子的反思意识和控制能力都还没形成,他们更容易受到暗示和兴趣的支配。
当我们在心中或者在家中给孩子准备个记功簿,并实时记下孩子的功绩后,我们给他记录的功绩越多,我们给他的快乐和自信就越多,就会让孩子越变越好。
今天,当下,我们就试起来吧。
文中的圆妈妈是尹建莉,她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在此我也向你推荐这本书,这本书被誉为中国育儿“圣经”。假如你没空读,也没关系,关注我,我来解读给你听。
我是一束光,希望你的世界光明灿烂,如果你的世界暂时有点灰暗,希望我能带给你温暖。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