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故事”—最新版“地球传记”(8)深藏地幔层的“东西两极”

发布一下 0 0

我们都知道,地球有和“南极”和“北极”,那有没有“东极”和“西极”?

近年来,地球深部探索的重大进展,在于地幔底部地震波低速区的发现。进入新世纪以来,借助地震层析成像技术,发现了地幔深部有明显的不均匀形。即在2880公里的核幔边界处,前面所说的“D``层”,因为它的上面有前面说的“板片坟场”的堆积,下面有从地核里泄露出来的物质,造成了成分和温度的复杂。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取决于穿越物质的密度和温度。密度越大、温度越低,波速越快。因为从地球表面进入地幔的板片的,都是密度较大的,而温度又明显低于深部地面物质,于是在这里形成了震波高速区。

这两个“大型剪切波低速区”,一个在东半球的太平洋,一个在西半球非洲的下面。非洲下面的低速区从地面底部向上延伸1000公里,位置和非洲板块、岩石圈遥相对应。太平洋向上延伸至少400-500公里,也是与太平洋板块、岩石圈遥相呼应。构成地球的东西两极。

一种解释是地球遭到“忒伊亚撞击”时留下的早期结构,与火星遭到撞击的命运相似。另一种说法,两大低速区的周边是地幔柱的源区,低速区的上方是当年“联合大陆”和“超级大洋”的位置。现在超级大陆已经解散,但地幔的变化滞后,留下了当时的格局。

问题是在这两个低速区中间的,正是包括我们在内的“西太平洋三角”。这个三角夹在两个俯冲带的中间——古太平洋板块由东向西、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由由西南向东北。也就是说,我们的周边尽是所谓的“板片坟场”。因为俯冲板片的冷却作用,西太平洋的上下地幔温度是全球最低的,中地幔界面比其他地方冷200-300度。海水随着班翩翩进入地幔,在400到600米的中地幔形成含水层,地幔的粘滞性减弱,使得东亚一带成为地球构造最活跃的地区。全球34个岛弧这里有22个。1.5亿年以来有3万公里的俯冲板片埋在这里其中来自太平洋的有1.8万公里,来自印度洋的有1.2万公里。这里是下沉的亚洲超级地幔柱。这些板片下沉在600公里附近,一旦坍塌就会引起巨大的构造运动。好了,发生在渐新世/中新世之交的,东亚和西太平洋的一次构造运动和表层系统的巨变,就有可能是一次板片坍塌时间的结果。

是的,我们正是处在地球“东西”两极的这个最活跃的“三角区”的夹角之中!这是最活跃的区域,也是最危险的区域!下沉在距地面400公里处的那些冷却的板片堆积如山,如果——陡然下沉,像忒伊亚撞击地球那样,这一代必然有惊天构造大事件发生!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57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