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汶川遭遇了8.3级大地震,一时间,无数民众失去生活了几十年的家园,数不清的孩童失去了最亲爱的父母,几万人被掩埋在了废墟之下......
这场灾难,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包括一位身患重病的女将军。她仔细地观看电视里轮番播报着从现场传回来的最新消息,眉头紧紧地蹙着。女将军叫来儿子,郑重地嘱咐道:“我们要尽全力帮助灾区的同胞们,一定要尽全力。”
一个月后,女将军到了生命垂危之际,那时她已经不能开口说话了,只能用嘴型表达自己的意思。她的儿子握住母亲冰凉的双手,轻声说:“妈妈,您放心吧,已经给汶川的朋友们捐去10万元了。”
听到儿子已经帮助了灾区的群众,女将军才满意地点点头,了无遗憾地离开了人世。这位女将军是谁?她又有着什么样的传奇经历呢?
邵华对毛主席说:伯伯,我也想读书!
这位女将军正是毛主席的儿媳妇、毛岸青的妻子邵华,她在32岁时剖腹产下了主席唯一的孙子。而她家又与主席家有着特殊、亲密的关系。
邵华,原名张少华,于1938年的秋季在延安诞生,她还有一个同母异父的姐姐刘思齐。
当时,她的母亲张文秋在分娩时十分痛苦,差点就难产了。父亲陈振亚非常心疼,他触景生情,给女儿起了一个乳名——安安。作为父亲,他从不奢望孩子能大富大贵,只希望她从此平平安安,生活一帆风顺,并建议让女儿随母亲姓张,取名张少华。
但是,“安安”的生活道路,从一开始就与父亲的期望背道而驰。1942年,年仅4岁的小邵华跟随父母和150多名共产党员、八路军到新疆帮助建设,却被埋伏已久的新疆军阀盛世才一同抓入黑牢。
在那里,只有几盏煤油灯闪烁着微弱的灯光,阴暗潮湿的牢房里到处都是发臭的老鼠,把年幼的邵华吓得汗毛直立。而她的父母则被关在其他的牢房里,遭受着惨无人道的虐待。
1943年,5岁的小邵华失去了她的父亲,但苦难并没有随之结束,敌人反而将矛头转向了她和姐姐刘思齐。
冬夜的严寒和夏日的酷暑,难耐的饥饿和残忍的毒打,这样毫无希望的生活,邵华整整经历了4年,她的童年只有无尽的苦难却没有一丝阳光。
直到1946年6月,在党中央的积极营救下,8岁的邵华才得以重见天日,跟随母亲、姐姐辗转回到延安。
在牢狱里,小邵华一直没有接受系统性的教育,所以回到延安后,她看见别的小朋友都可以念书,十分羡慕,嚷嚷着要母亲送她去学堂读书。
邵华的愿望很快就实现了。党组织在收到张文秋的申请后,立刻将邵华安排进了育才小学,接受正规的教育。但在那样动荡不安的环境下,部队不会只停留在一个地方,所以她只得跟着部队不停地迁移、奔徒,“学生梦”也因此破灭。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邵华再次向妈妈提及自己上学的事情,但妈妈张文秋的工作安排得特别满,顾不上考虑她上学的事情,于是这件事就又被搁置下来了。
那时,邵华的姐姐刘思齐刚和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结婚不久,十一岁的小姑娘对毛主席充满着好奇,常随姐姐和岸英哥哥到中南海看望毛泽东。
尽管毛主席国事繁忙,但从不忽视子女和后辈的教育,仍然十分关心他们的学习情况,这引起了小邵华对学习的强烈向往。
一天,她热切地问毛主席:“伯伯,我们都可以读书吗?”
毛主席亲切对她说:“你想读书吗?”
“伯伯,我想读书!但是我妈妈太忙了,现在没有时间照顾我去念书。”
毛主席拉着她的手说:“好孩子,你愿意读书,这是好事,我让秘书同志帮你安排!”
小邵华听完,开心地站起来,笑得甜甜地对主席说:“谢谢伯伯,我一定好好念书!”
几天后,毛主席的秘书叶子龙就把一封介绍信放在邵华的掌中,此后她就去了中央直属机关育英小学读书。
上学期间,邵华勤学好问,尤其是文学知识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拿到成绩单,她就跑到毛主席那里,高兴地说:“伯伯,期末考试《中国通史》我得了好成绩!”
“好啊,乖娃娃,那伯伯考考你,你来讲讲刘邦、项羽兴衰的原因。”
邵华自信的把教科书中的内容背了一遍,但毛主席却笑着摇了摇头说:“娃娃呀,你这是死记硬背,只能知道点皮毛。想要理解其中的深层知识,还是要多读史料,多动脑筋。等你能把为‘为什么’讲清楚了,这才算是真的学好了这门课。”
说完话,毛主席站起身走到书房,拿下《资治通鉴》、《前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等书,要她先从这些书籍开始学起。
有一次毛泽东和孩子们谈起了唐诗宋词,问邵华最喜欢谁的诗词,她脆生生地回答:“伯伯,我最喜欢陆游的诗词。”
毛主席问她为什么,邵华激动地说:“因为陆游的诗词里有令人激荡的爱国主义热情,充满了不屈的战斗精神,就像我们的人民解放军一样!”
“好!好!”毛主席欢快地鼓起掌来,又问道,“曹操父子的文章,你更喜欢喜欢谁的呢?”
邵华想了想,回答道:“曹植!那伯伯您更喜欢谁的文章呢?”
毛主席笑着说:“我更喜欢曹操,他的作品直抒胸臆,大气磅礴,值得我们学习。”
谈话间,毛泽东发现几个孩子也十分喜欢王勃的《滕王阁序》,很是高兴,一边背诵其中的名句,一边品鉴欣赏,到兴起处,他毫挥毫泼墨,为孩子们写下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千古佳句。
邵华双手接过这幅字,兴奋地几乎要跳起来。看过这一墨迹的书法家评论说:这十四个字分三行,互相呼应,一气呵成,气势磅礴,不同凡响,确实是一幅十分珍贵的墨宝。
毛主席亲自撮合婚事:我看邵华很不错嘛!
毛岸英与刘思齐结婚不久,就瞒着家人出国参加了抗美援朝作战。临行前,他专门把弟弟毛岸青托付给张文秋照顾。打那以后,邵华就经常和毛岸青见面了。
毛主席工作很忙,毛岸青的母亲杨开慧又去世的早,在哥哥去了朝鲜之后,就只剩他一个人了。幸好,还有个邵华闯进了他的生活,以另一种情感弥补了他的孤独。
毛岸青比邵华大了15岁,但却性格腼腆,而邵华的性格则开朗许多,两人初次见面时,也是邵华主动打的招呼。自从毛岸青来被托付到她家以后,邵华每每有好吃的,她都要第一时间拿给岸青,两人的关系也因此熟稔起来。
她经常和岸青骑车玩儿,两人一起逛遍了故宫、圆明园和北京的每个角落,每当他们在一起时,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
岸青粗心,鞋子坏了、袜子掉进鞋里,他一点都不在意,邵华只好领着他去找妈妈张文秋帮忙。张文秋很有耐心,两个小孩子玩闹,把衣服全弄脏了,她也不生气,只会笑着轻轻地敲一下他们的脑瓜,然后就去把脏衣服洗了。
邵华和她妈妈张文秋的真挚帮助,让毛岸青逐渐活泼起来,可就在这不久,传来了一个噩耗:哥哥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牺牲了!
从小就没了母亲,如今连哥哥也牺牲了,毛岸青受不住这巨大的冲击,竟一病不起。当邵华去看望他时,岸青的眼睛都哭肿了。不久后,他就去往苏联学习,两人也因此减少了联系。
1957年10月,毛岸青在苏联修完学业后,回到了北京,然后又去了大连修养。此时,邵华正在北大读书,得知毛岸青已经回国后,便寄去一封慰问信,此后两人便开始书信来往。
以前,邵华并未了解他的过往,还当他是个没心没肺的大小伙子。直到姐姐和妈妈交谈时她才知道,岸青竟然有一个那么悲痛的童年。
毛岸青刚满月的时候,父亲毛泽东就奉命离开了长沙,一家人便是分多聚少。在他4岁时,母亲杨开慧被湖南军阀何键捕杀,从此就开启了他颠沛流离的生活。
在上海时,他和哥哥毛岸青被送往到一个女人家寄养。因生不着火,被她用铁锹狠狠地打伤了后脑,还因此留下了后遗症。
这位狠心的女主人,更是在经济资助中断后,把他们哥俩赶出家门。直到3年后,流落街头的两兄弟才和地下党人联系上,并在他们的帮助下前往苏联。
得知这一些列事情后,邵华对岸青非常同情,与他接二连三的回信时,心中也激荡起不一样的涟漪。闲暇时,还会陪同姐姐一起去大连看望他,但害羞的毛岸青一直没有捅破这层窗户纸。
毛主席知道这件事后,特意给儿子寄去了一封家书,他在信中这样写到:
思齐和邵华去看你,你应当好好招待他们。听说你与邵华常常通书信,是不是?我看邵华就很不错,是个好孩子,如果你想同她做朋友,就要主动和她谈一谈。
有了父亲的鼓励,毛岸青也不再腼腆,主动找到邵华说:“我与你通信许久了,对你有意思,你愿意和我谈朋友吗?”
这次,性格开朗的邵华反而害羞地低下了头,随即又勇敢地对他说:“我愿意!”
1960年,毛岸青和邵华在大连结婚。毛主席非常高兴,他不仅非常满意这桩婚事,还对两家再此亲上加亲感到开心。儿子结婚时,他还送来一块手表和一台熊猫牌收音机作为礼物。
柔情女将军,慈母严师育后代
婚后的邵华不甘于做一个家庭主妇,于是向公公毛主席提出重返学校的申请,毛主席回复到:“爱读书是好事,那你就继续回北京大学念书吧。”
就这样,邵华重新回到了校园。但是,因为拖课太多,压力非常之大,她病倒了。病中的邵华十分焦虑,忍不住向毛主席写了一封信。
为了安慰她,主席很快就回了一封信:
要好生养病,立志奔前程,女儿气要少些,加一点男儿气,为社会做一番事业,企予望之。《上邪》一篇,要多读。余不尽。
父亲,六月三日上午七时
邵华读了公公言语恳切的心,大为振作,经过不断地调理,身子逐渐好转起来。在读书之余,她温柔体贴地照顾身体不好的丈夫。终于,两人在结婚10年后迎来了第一个儿子,毛主席亲自为其取名为毛新宇。
然而,还没享受几年天伦之乐,毛主席就逝世了。此后,每逢毛主席诞辰纪念日,邵华全家总是早早地到“毛主席纪念堂”悼念。每当此时,邵华总是想起父亲毛泽东谈论诗文的逸兴横飞、发表政论的慷慨激昂、鼓励后进的谆谆教诲,总是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
1995年7月28日,身为军事科学院研究部副部长的邵华,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15位女将军之一。
2008年5月,邵华病情危重时,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当时的她已经无法走动了,于是就躺在病床上,让儿子把电视调到新闻台。
邵华常常久久地盯着电视屏幕,灾区的一切都牵动着她的心,看到失去双亲的孩子,她会难过得泪流满面,见到有些灾民还没有住的地方,她又心急如焚。
在身体状况极其糟糕的情况下,她还联合了100余名摄影家们发出了抗震救灾倡议书,把参与了中国摄协主席团摄影作品进行义卖,所得的钱全部送到了汶川。
后来,她已经虚弱得无法说话,只能用口型表达意思。生命垂危之际,邵华把儿子叫到跟前,不断地张着嘴想说出什么,但又无法说出一句话。
毛新宇握住母亲布满皱纹的双手,在她耳边慢慢地说:“我知道您的意思,儿子马上就去汇款,一定送到灾民那里。”为了让母亲安心,毛新宇下午就以邵华的名义向汶川捐去10万元的赈灾款。
6月24日19时30分,听到儿子说已经捐款,邵华才满意地闭上了眼,前往另一个世界继续追随毛主席的脚步。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