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12月8日的傍晚,周恩来一身商人的打扮,在暮色的掩护下,登上了轮船,前往汕头市。和当地的接头人顺利碰面之后,周恩来被安排到了一家名叫“金陵旅社”的客栈。就当两人以为一切都已经安排好了之后下楼吃饭时,店里的一幅画却引起了周恩来的注意。
下楼梯上,墙上悬挂的一张照片十分显眼,看清之后,周恩来便立即和接头人说:“住在这里不安全,必须马上转移!”到底是一张什么样的照片,让周恩来突然惊慌起来,还要马上离开这里?
汕头历险
大革命失败后,周恩来奉党中央之命,出任前敌委员会书记,同叶挺、贺龙、朱德、刘伯承等同志一起,领导了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打响 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开创了建立人民军队的新纪元。
南昌起义后,周恩来等人率军南下,经过江西会昌大捷之后,于9月24日占领了广东汕头、潮州。接着在一次会议中,决定将起义军收集整顿之后,去到海陆丰,与当地农民武装会合,组织工农革命军,准备进行长期斗争。
同时,起义军的一切善后事宜留下周恩来负责,其他领导同志迅速转移。10月2日,连日苦战的起义军们辗转来到了普宁县的流沙,流沙是个不大的村落,只有一条小街,几十户人家。3日,周恩来在这 里主持召开了前敌委员会。
当时周恩来正患恶性疟疾,发着高烧,是用担架抬来的。尽管他脸色铁青,但仍目光炯炯,会上。他总结了这次作战失败的原因,随后又说了今后要作长期革命斗争的决策,并且向海口撤退,最后分头奔赴上海的决议。
会议开到下午2时左右,在外山头上发现了敌人的尖兵,只好匆忙结束。周恩来当时仍坚持与一些分散的干部谈话,别人看他病成这个样子,都劝他先走,但他仍然坚定地回答说:“我的病不要紧,能支撑的住。我不脱离部队,准备到海陆丰去,你们快走吧。”
部队按原定计划向海陆丰前进,周恩来由担架抬着,走在队伍的最后面。离开流沙后,因为大路已经被敌军占据了,所以部队只能沿乡间小 路走。小路上地势险要,三面环山,路上还突然遭到敌人主力的冲击,被拦腰切断。
起义军当时已经疲惫不堪,又总是被突袭,军心动摇,部队渐渐失去控制,于是很快就被冲散了。周恩来在担架上时而清醒时而昏迷,不时还高喊着:“冲啊冲啊!”但在混乱之中,给周恩来抬担架的队员最后也不知道跑向了何处,最后在身边的只有叶挺和聂荣臻两个人。
他们道路不熟,三个人只有叶挺有一支小手枪,连自卫能力都没有。正当周恩来等人陷入困境的时候,恰好遇到了周恩来的老朋友杨石魂。他曾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共事,北伐后任中共汕头市委书记。起义军来到汕头之后,他奉命配合起义军行动。
杨石魂见到周恩来等人后,立即将他背到了一个村子里,做了安置,并通过秘密交通站给陆丰南塘区区委书记黄秀文送去一封信,希望他设法完成护卫工作。第二天晚上9点,黄秀文按时和几位可靠的人一起前来,将周恩来抬回了自己家中。
十多天后,黄秀文找到一条小船,送周恩来等人去香港。在香港一番治疗之后,周恩来病情略显稳定后,叶挺等人也开始商议去上海的事宜,但要求周恩来必须留下来继续治疗。广东省委当时特别派了一个受过护士训练的同志来照顾他,并请医生治疗。
养病期间,周恩来还出席了南方局研究广州暴动的会议。一段时间后,中央写信给南方局及广东省委,决定在上海召开中央紧急会议,并请他们通知:周恩来务于七日以前赶到上海,以便出席。由此,周恩来遵照中央指示去了上海,开始了为期4年的地下斗争。
随后,党在白区的工作就全面转入了地下,斗争形势越来越严峻了。而就在这样的形势下,1931年的初夏的时候,负责特科工作的顾顺章和总书记向忠发竟然先后被捕叛变,周围的环境骤然变得更加窒息起来。
此时,已经被任命为苏区中央局书记,但仍在上海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政治局常委、军委书记周恩来更加忙碌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和陈云采取果断措施,决定迅速转移干部和撤离中央机关。商议后,他们决定,将中共临时中央从上海迁到江西瑞金。
中央交通局先后规划出了几条回苏区的秘密交通线,但当时大部分都被敌人破坏了。想“回家”的路最后只剩下一条可走,就是由他亲手创立的“中央红色交通线”。
中央红色交通线是一条由上海通往闽西、赣南中央苏区的路线,途经香港、汕头等地,长达数千里。不仅路途很长,而且一路上国民党军队和地方民团戒备森严,沿途城镇都遍布特务,交通要道上也布满了关卡,可以说是十分凶险。但再三商议过后,大家还是决定从这条路出发。
启程前,周恩来和邓颖超一起约见了大埔交通站站长卢伟良,向他详细了解了交通线上的沿途情况,并且研究了护送和应对的方法。之后他又安排卢伟良先带两位交通员返回苏区,做好沿途接送的准备工作。
“回家”之路
1931年12月上旬,一行人正式启程。一天晚上八时许,周恩来乔装成工人的样子,在一位交通员的护送下,提着一只小箱子从住处起身,雇了人力车去码头。为避免引人注意,邓颖超没有下楼送行。
送周恩来离沪的是时任中央临时政治局委员、负责中央交通工作的黄平,后来在回忆这次经历时说:
“他(周恩来)当时住在海宁路与山西麟角处的一家小店楼上。我是晚上8时许到他家的,当时他穿着中式短上衣和一条中式裤子,这是广东熟练工人的打扮。化装就绪后他拿了一只小手提箱,我们两人就一起下楼,雇了两辆人力车就起身了。为避免引人注意,邓颖超未下楼送行。到了十六铺码头后,我立即上了一艘洋行的轮船,又在统舱里找到绰号叫‘小广东’的交通员,恩来认识。我把恩来交给了他后,就告别下船了。”
交通员“小广东”叫肖桂昌,是广东中山县人,曾任香港市委组织部长。当时同行的交通员还有黄华,广东大埔县人,路况熟人机灵。所以最后在他们的护送下,经过两天两夜的颠簸,周恩来也平安抵达了汕头。
汕头当时的水运交通很方便,北可到上海、青岛,南又能去到香港等地,所以是个很繁华的地区。党中央也正是利用这里华人洋人混杂、人来人往,又易于化装上路等等有利条件,才在这里开设了绝密交通站。
当时中央交通局的黄乔然通过亲戚关系在镇邦街7号建立了中法西药房,作为中央交通局的直属中转站,专门负责高级干部过往的接待任务,又在海平路98号,以华富电器材料行作掩护设立备用站。
陈彭年在中央特科工作过,又是留法旅欧支部成员,所以在当时被派往了汕头。对内是秘密交通站站长,对外是电器行经理。因为陈彭年见识广胆子大,在汕头经常和上层人物拉关系,所以将电器行维持得很好。顾顺章叛变后,华富电器行被正式启用。
所以周恩来出发前,陈彭年在这边也接到了通知,在约定的时间,到码头去对暗号、接“客人”。收到这一消息时,陈彭年就觉得着一定是个党的重要干部,所以在说好的这天,他早早就来到海关等候着。轮船靠岸时,人们都拥挤着走下船,陈彭年先是和肖桂昌接上了,随后当肖桂昌指着远处站着的“客人”时,陈彭年一眼就认出了是周恩来。此前他也曾在中央特科工作过,和周恩来有过几面之缘。
二人来到华富电器行后,陈彭年先向周恩来汇报了汕头各方面的一些情况,周恩来听后很满意,对汕头站的出色工作表示赞赏。随后周恩来以商人身份,被陈彭年安排住进了当地最大的一间旅社,金陵旅社,里面豪华而宽敞,很适合他们居住。
放好行李安顿好之后,周恩来随陈彭年下了楼,开始不露声色地观察四周起来。就在楼梯的拐角处,他看到了挂在墙上的一张照片。这张照片对周恩来说太熟悉了,这是1925年汕头各界欢迎黄埔学校学生的一张大合影,当时坐在正中间的就是周恩来,他当时是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
尽管照片里的周恩来看起来意气风发,但此时这张照片无疑像是一张带着肖像的“通缉令”,虽然已经过去了6年,但他特有的浓眉大眼和气宇轩昂的神情,只要过去同他有过接触的人,几乎都不难辨认出来。
那段时间国民党对汕头的控制非常严,车站码头严加盘查,市区不时清查户口,马路也经常连夜宵禁。所以如果此时他被发现的话,那对组织的影响将会是不可估量的。
察觉到这里不安全之后,周恩来拉了一下陈彭年的袖管,轻声道:“转移!”陈彭年也跟着周恩来的眼神,发现了那张照片,他二话不说,马上与萧桂昌一道,把行李搬出。
接着陈彭年又快速地利用自己在当地的关系,把周恩来重新带去了一个小旅店。是潮汕国民党驻军最高长官、独立第二师师长张瑞贵所开设的一家旅店,虽然门店不大,但当地的警察、流氓都不敢来骚扰,就连公安局的密侦“査夜”也不敢随便前来。
对于周恩来来说,这个地方同样也是十分危险,但“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陈彭年就利用这把保护伞,把周恩来安插在敌人眼皮底下住宿,最后安全度过了一个晚上。
第二天早上七点,陈彭年又陪同周恩来等人直奔火车站,坐火车去潮安,考虑到周恩来一身商人的打扮,所以买了二等票。结果一上车才发现,这一车厢人非常少,反而让他更引人注意了。于是几人立即转到了三等车厢,虽然人多又杂,但还是安全一些的。
正当周恩来拿出报纸准备看的时候,检票员来查票了,他一看,没想到自己竟然认识。这人曾是铁路工会的骨干,6年前到东江行政专员公署向周恩来汇报过工作。周恩来凭借记忆里认出了他,但他如今的身份是什么,谁也不知道。于是当他来查票的时候,周恩来只能扭头看向窗外,不和他对视。
肖桂昌及时发现了这一细节,于是立即挡在周恩来面前,把票拿出来给他看。检票员用手指着隔邻的车厢,要他们三人到二等座去。肖桂昌虽然嘴上答应,但还是一直坐着不动。庆幸的是路程只有几十公里,而且也只有这一个检票员,火车很快就到了潮安。
经过几天的奔波和几次历险之后,周恩来一路向西,日夜兼程,终于在12月22日到达汀州进入到苏区。
1930年到1934年期间,这一条“中央红色交通线”不仅沟通了上海党中央和苏区的信息往来,而且也护送了周恩来、邓小平、刘少奇、任弼时等200多名领导干部,还输送了许多生活用品和书籍,这在当时无比艰难的环境下,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的。
在汕头的革命往事
对于汕头,周恩来其实非常熟悉,早在1925年的时候,周恩来就亲自对汕头的工作进行过安排。1925年11月,国民革命军取得第二次东征胜利,时任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负责惠州、潮州、梅州、海陆丰等25个县的地方行政工作。
当时为了“唤起潮梅民众革命精神”,1925 年底,周恩来接管了汕头报纸《平报》,在原址创办《岭东民国日报》,并一次性拨足开办经费大洋1万元和按期拨给月费大洋3000元。他又亲自推荐了社长,正、副总编辑,政治新闻编辑,还经常在办报工作上经常给予关心、指导。
1926年报纸正式出版,以鲜明的革命立场,公开、广泛地宣传马列主义,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知识性和艺术性,深受民众欢迎,销量居汕头各报之首,是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基本读物,也为这片地区大革命高潮的到来起了重大作用。
《岭东民国日报》的副刊《革命》创建之初,社长李春涛还派许美勋前去请周恩来为《革命》题写刊名。许美勋当时来到办公处见到周恩来时,客厅里的几条长凳上,刚好坐满了前来汇报工作的各界人士。
周恩来坐在那里,面带笑容一会儿跟这个谈谈,一会儿又解答另一部分人提出的问题,忙得不可开交。许美勋只好耐心在旁等待,期间好不容易抓住了一个间隙,他就赶忙向周恩来提出这个请求,并说明是受社长李春涛委派而来。
周恩来听后,开朗一笑,爽快地答应了。接着,他走近摆在客厅中间的桌子旁,左脚踏地,右脚踩在桌旁的凳子上,凝神聚气写下了“革命”二字。写完后他还谦虚地说:“我的字不太好吧。就这样,你们决定,好就用,不好就算啦!”
许美勋回来后,李春涛见到周恩来的题字,连声称道,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周恩来题写的“革命”二字,刚劲有力,充分体现了他豪迈的革命气魄和政治本色,同时也饱含着他对《岭东民国日报》的殷切期望。
在周恩来的亲自领导下,《岭东民国日报》顺利发行,并在潮梅地区产生了巨大的革命影响。为办好《岭东民国日报》,周恩来与富有办报经验的李春涛经常保持联系,为报刊出谋划策。
但渐渐地,报刊也引起了国民党的不满,1926年5月8日,周恩来因故离开汕头后,时任汕头市长的范其务趁机诋毁李春涛办事不力,提出更换社长。1927年2月25日,李春涛被免去社长职务。后来在一个深夜,他遭人暗杀,并抛入大海里,为革命事业英勇牺牲,年仅 30岁。
在广东工作期间,周恩来为革命斗争也付出了很多心血,期间他还多次遭遇危险处境。
1925年4月,因为在福州发生了外国人枪杀事件,导致60多名中国人死于非命,70余人受伤,于是瞬间激起了当地人的愤怒,随即开始了集会和大罢工。
23日,广州举行了各界示威大游行,参加游行的军队是周恩来抽调来的。他从黄埔学生军中的两个团里抽调了6个连,臂缠黑纱,手执红旗,高呼口号,沿着预定路线前进。还有两架飞机不时在游行队伍上空上下飞翔,投撒传单,给游行增加了一种扬眉吐气的特别气氛。
但当游行的黄埔学生军走到了西桥的时候,沙面维多利亚酒店楼上有人突然向游行队伍开枪。洋兵听到枪响后,便用机关枪向这一带猛烈射击,停在沙面附近额外国兵舰也向北岸开炮轰击。
在这次惨案中,周恩来和他的同事们首当其冲。在队伍行进中,周恩来左右两侧各有一位同事并肩而行。突然,一阵枪声响,左右两边的两位同志纷纷倒在了血泊之中,中弹身亡。周恩来当即敏捷地匍匐在地,很快转入小巷,到后街隐蔽了起来。
后来统计后发现这次受伤人数有170多人,牺牲50多人,周恩来在万分危险的环境当中,逃过一劫。对于这次的经历,周恩来后来都很少提及,当时甚至连邓颖超也没有告知过。
1925年7月1日,廖仲恺认真工作和政治态度等反面,受到了国民党的嫉恨,于是几位军司令便筹划着杀害廖仲恺。汪精卫当时听到风声,就写了张纸条。要廖仲恺注意。可是他当时认为对方活动在暗处,加派卫兵也没有用,就没多加注意。
没想到8月20日上午,他去中央党部出席会议时,刚登上大楼门前台阶,就遭到了预伏在楼下几名刺客的枪击,廖仲恺身中4枪,当即被送到医院抢救。周恩来听到消息后直奔医院,见了廖仲恺最后一面。
后来周恩来参与了调查这件事时,得知暗藏势力的卑劣活动,心中异常气愤,先后写下了几篇痛斥文章,还发表了演讲。
24日,蒋介石和周恩来等人决定,当晚11时加强戒严,组织兵力搜捕案犯。但决定作出之后,蒋介石忽然担心晚上的计划泄露,让刺客逃匿,就独自召集亲信,将戒严时间提前到了晚上9时,还改变了原定的内部联络口令。
结果周恩来这晚过了9点赶往司令部行动时,因为不知道蒋介石的变化,车子快到司令部大门时,门卫突然大叫住了他的车子:“停下!”司机没想到周恩来的车会在很远的地方被叫停下,仍然驾车行进。
被拦截之后,门卫就直接询问:“口令?”周恩来只好把原定的口令说了一遍。门卫见口令不对,车又不停,便大叫:“再不停,我就开枪了!”边喊着,一串子弹就飞了过来,一下子伤到了司机。见情况不妙,负重伤的司机急忙调车头拐进小巷,接着便倒在了驾驶座上。
卫士很快赶来,并且开枪拦截,周恩来一听枪声,急忙伏下身子,躲过了子弹,最后无奈之下,他只好走下车连声高喊:“我是周恩来!”门卫此时都纷纷吓傻了。就这样,周恩来再次遇险,又再次逃过一劫。
在革命斗争的艰苦岁月里,周恩来遇到的危险次数数不过来,但不论是哪一次,他都能从容面对,并且毫不畏惧,以过人的智慧,安然无恙地度过难关,彰显了他临危不惧的成大事者的风范和头脑。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