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中将的还“债”故事——王道邦将军还“债”记

发布啦 0 0

王道邦,又名王朝秀,1955年10月1日被授予中将军衔。1911年12月23日生于埠前镇栗湖古岭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0年8月参加红军,戎马倥偬几十年,骁勇善战,屡建奇功,1950年秋,秋高气爽,王道邦回到了阔别18年的故乡,探望老母亲和众乡亲。

这天,父老乡亲和他儿时的伙伴兄弟一大早就拿着鞭炮来到村口等候。当王道邦来到村口,乡亲们就燃放着鞭炮,欢天喜地迎接这位从这里走出去的大英雄。王道邦见到乡亲们,亲切地与他们交谈,拉着乡亲们的手嘘寒问暖。回到家后,王道邦一一走访了村里的乡亲。

临近中午,村中本家请王道邦吃饭。席间,王道邦介绍了自己在部队的经历。席上的几位德高望重的长辈,见王道邦出息了,位高权重,便告诉他,村里打算建一栋祠堂,但资金不足,希望能得到他的帮助。王道邦却告诉乡亲们,国家几十年来多灾多难,如今刚解放,还很穷,部队也很穷,自己也没有什么积蓄。他告诫乡亲们说:“我们共产党人不能以权谋私,要多为国家着想,家乡建设要靠艰苦奋斗。”

第二天,王道邦和村里的几个要好的童年伙伴聚会。久别重逢,大家有说不完的心里话。王道邦记忆犹新,没有忘记儿时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好兄弟,还清楚地记得,小时候家里贫穷,靠伙伴们接济,才没有被饿死的日子……

那时,王道邦家里穷困潦倒,一家四口,只有两间破土坯房,其中一间还从中砌墙隔开,一半住人,一半养猪,5分田,无耕牛和农具。为了过日子,不得不向地主家租种了3亩3分田,家里每年除去还清地主家的租谷,所剩无几,经常吃了上顿愁下顿,生活极其艰苦,王道邦经常挨饿。村里与他年龄相仿的王道国、王菊秀、王回朵等十几位小伙伴,经常想方设法为他弄些吃的,有时还装上一大碗米饭,最少也要拿来上几个饭团,千方百计让他吃饱。尤其是王回朵,除了生活上悉心照顾他,还瞒着父母偷偷给王道邦五块银元,让他去上私塾读书识字……

说话间,王道邦叫来他的秘书,将事先准备好的包得结实的三十块银元拿出来,双手递到王回朵面前。面对这种情景,王回朵与在场的所有人都茫然失措,不知如何是好。

“回朵,您还记得不?”王道邦见王回朵及儿时的伙伴们茫然失措,便紧紧地拉着王回朵的手,饱含深情地对王回朵说,“我那时巴望像您们一样能够进私塾堂学文化,但家里穷,连吃饭都成问题,哪里还能供我进私塾学堂呢?我只能在学堂门外‘偷听’了。有一次,被您发现了,第二天您就瞒着父母给了我五块银元,要我去进私塾学堂。要不是你,我这辈子恐怕就是个‘睁眼瞎’呀!所以今天,我要加倍地偿还您借给我的‘债’。”

“诶呀,是这个事呀?我早就忘了呢。你怎么还放在心上呀?再说呢,那五块银元是我送你的呀。这怎么好收下呢?”王回朵一边解释,一边执意不收下,“我知道你的脾气。若我当时不说是借给你,你肯定是不会接受的。再则,我家里家境好嘛,帮助一下也理所当然呢,谁让我们是好伙伴呢?这都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没想到你还挂在心上,这我不能收下。如果你执意要给我的话,现村里正准备建祠堂,你就捐给村里吧。”王回朵执意不收。

“说实在话,我是没有钱。我们共产党人一心为民打天下,为民谋幸福,不图升官发财,只为人民着想。这些银元是我平时积攒下来的。上私塾时,先生就教导我们,人无信而不立。当初您借给我银元,我就许诺过,以后有钱一定要偿还给您,今日我岂能言而无信?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多出的那二十五块银元,是我的一份微薄的心意,您一定得收下,否则,我于心不安啦!至于村里建祠堂一事,我会尽能力,想办法的。”

就这样,王道邦将军还“债”一事,从此不胫而走,传为佳话。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57783.html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