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人民大会堂建成后首次国宴,宴会厅天花板上为何藏了50人

发布啦 0 0

作为国家领导人为外国首脑访华而举行的宴会,国宴的隆重就体现在一个“国”字上。这种以整个国家的名义招待外国宾客的宴请形式,自然是处处体现着一个民族的形象和文化。

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国庆招待宴会,在1959年9月30日举行,场地就设在了在那时刚刚建成不久的人民大会堂里面,这也是人民大会堂首次向全世界公开亮相。

来自八十多个国家的贵宾应邀参加,出席人数达到4647人,会议空前壮大,彰显出了一个大国应有的风范和气派。但是在此之前,有关人员为举行宴会所付出的心血也是难以想象的。

1959年,人民大会堂建成后首次国宴,宴会厅天花板上为何藏了50人

在人民大会堂的宴会厅上,几千人言笑晏晏,一场聚集了多国重要人物的隆重国宴正在如期进行,场面极其和谐融洽。但是殊不知此刻,正有50个人隐藏在宴会大厅的天花板上。

这些人究竟要干些什么,当时在场的人中就只有一个人知道,那就是原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副院长沈勃,他参与了人民大会堂设计建造的全过程,也谨慎观察着现场的每一个角落。

根据沈勃之子张路后来的回忆:沈勃当时和张鸿舜在宴会厅二楼的一个犄角盯着,整个国宴什么情况都不知道,就怕万一出现什么闪失。

一、刘仁口中的“人民大会堂不安全”从何说起?

宴会开始前几个小时,沈勃突然接到了来自北京市委第二书记刘仁的一通电话。回忆起当时的场景,91岁的沈勃在接受采访时说,他听到的第一句话就是“怎么人民大会堂不安全呢”?

这话让当时的沈勃也大为惊讶,刘仁此话究竟从何说起?原来,并非人民大会堂不安全,而是接待贵宾的“宴会厅”存在安全隐患,沈勃很快就明白了原因,并知晓后果的严重性。

因为受当年国内经济水平的限制,建筑材料所使用的钢筋供应有限,人民大会堂的建筑顶棚处就都采用了木结构,电线跟天花板上的木头材料是贴合的。

1959年,人民大会堂建成后首次国宴,宴会厅天花板上为何藏了50人

尽管在修建过程中,已经进行了隔离处理,但是公安部门检查之后,始终认为在防火方面还是不能完全让人放心。于是,刘仁就建议向周总理请示。

然而,这时的会场布置和人员安排都已准备妥当,而且时间也仅有6个小时了,临时更换场地是怎么也行不通的,更何况国家代表性的建筑人民大会堂刚刚完工。

如果在关键时刻对外称无法投入使用,也将产生不利影响。想到这些,沈勃当时就脱口而出,向刘仁保证“今天在这里的宴会是安全的”。有了这句话,刘仁心里才算是有了底。

但是真要做到万无一失,可不像说的那么容易。到底该如何为自己的承诺增加可靠性呢?其实沈勃敢这么说,是因为他坚信大会堂的质量绝对是过关的,并且当时他也有了计划。

随后,沈勃马上就联系了一些专业的老工人和电工,带领他们爬上了宴会厅天花板逐点进行排查。但是检查一遍还不够,为了确保绝对的安全,沈勃当即做了一个大胆的保密性决定。

1959年,人民大会堂建成后首次国宴,宴会厅天花板上为何藏了50人

沈勃打算让一些工人抱着防火棉被,分布在顶棚电线旁边,一旦发现危险就赶紧人工扑灭火苗。于是,经过层层审核确保身份安全之后,最终选出了50位“藏在宴会厅天花板上的人”。

二、特殊的“中冷餐招待会”

不仅环境安全要严格把关,餐桌上的饭菜,也得足够讲究才行。加上东、西方国家饮食习惯上巨大的文化差异,究竟如何安排菜品才是最为合适的呢?

国庆十周年招待会的厨师郭成仓老人说,当时餐桌上摆放的全是冷菜,是一次中国式的冷餐会。据北京饭店在1959年9月28日的菜单记录可知,当时的宴会类型为“中冷餐”。

实际的宴会菜品,是冷餐加两道热菜。算下来,每个桌子要上15盘菜,总共472桌就是7080盘。如此浩大的工程,包括准备和上桌等流程方面,都是餐饮服务人员面临的重大难题。

经过了解,当时的菜品都是由北京饭店准备好的半成品,再运到人民大会堂的,所以人民大会堂的后厨,只需要按照要求做好切片装盘等后续工作即可。

后厨的问题解决之后,上菜流程的安排又困扰着饭事总管郑连福。如此大的场地怎么保证每一位服务员都正确有序地根据路线到达餐桌前呢?

1959年,人民大会堂建成后首次国宴,宴会厅天花板上为何藏了50人

尽管郑连福带着人一次又一次地彩排演练,但是不管怎么尝试,总有人出现上错菜、迷路等失误。指挥时声音太小大家听不见,拿扩音器又会影响到宴会氛围,这可让他倍感焦虑。

郑连福为此惆怅不已,正当他满面愁容地盯着窗外思索,突然就被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和红绿灯点醒了思路,他由此想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果在大厅也安上不同颜色的灯管,然后让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记住不同亮度和颜色所代表的不同指令,那么所有的问题不就都能够轻松解决了?

因此,1959年的国庆招待宴会现场,就出现了一个个具有不同意义的“指令灯”。在郑连福的指挥下,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每一处细节都体现出了我们的待客之道。

这些礼仪规范,少不了周总理的亲自指点。周总理青年时期曾有在欧洲留学的经历,对于西方的社交甚是熟悉,于是他对于本次人民大会堂的接待安排也做了详细说明。

相关工作人员意识到自己肩负责任的重大,所以在私底下都积极学习西方行为习惯和礼仪知识。但是即便已经经过了反复地训练,还是会有一些紧张。

1959年,人民大会堂建成后首次国宴,宴会厅天花板上为何藏了50人

对于此情此景,当年的国宴服务员张善兰至今仍然记忆犹新,她说自己去送水的时候紧张到路都不会走了,毛主席看出后就跟她交流。

毛主席得知张善兰老家是山东蓬莱,于是打趣道“:蓬莱是个好地方,那个地方出仙人。”如此一来,19岁的张善兰瞬间就被毛主席的幽默感染,紧张感一扫全无。

当时的服务员都不到二十岁,像这种国际化的大型场面自然没经验,所以他们每个人都接受了严格的训练。毕竟他们的一举一动,日后也都将成为历史舞台上被记录的画面。

三、后厨出现的“巨响”

1959年国庆招待会的主宾座位是由周总理亲自审定的,根据外交部档案馆的排位图可知,第二桌的第一主宾是周总理,他右手边是金日成,第二主宾李济深副主席坐在正对面的位置。

从这样的座位顺序安排上就可以看出,和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朝鲜之间的交往,是我国在外交上非常重视的一段关系。

回过头来再说第一桌,第一主宾当然是毛主席,他的右手边安排的是赫鲁晓夫,第二主宾则是刘少奇。余围坐着的13人中,还包含了来自英、法、苏的4位译员。

1959年,人民大会堂建成后首次国宴,宴会厅天花板上为何藏了50人

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当时的中苏两国之间在关系上有了微妙的变化,但是从这次宴会的顺序安排来看,苏联始终是我国在外交上的重要发展对象。

可是尽管被如此看重,赫鲁晓夫却因为刚刚结束了对美国的访问,没有参加我国建国十周年庆祝大会,直到1959年9月30日下午都还没有出现。

赫鲁晓夫的专机降落在北京时,毛主席、周总理等人亲自到首都机场接机,这也是赫鲁晓夫的第三次访华。而赫鲁晓夫踏入人民大会堂大门时,已经是1959年9月30日傍晚6点了。

算上宾客、服务员、后厨、指挥人员、保安等等,作为一场有5000多人出席参加的大规模宴会,贵宾的出席可以说是国家的头等大事,现场秩序和安全,都应该有绝对的保证。

因为人数众多,所以入场的时间和顺序,也都是有严格安排的。而从参会的外宾入场时间表来看,光是进场就足足用了一个小时之久,场面可谓是相当壮观。

在无数个人顶着巨大心理压力,熬过了多个不眠之夜的努力下,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国宴终于在人民大会堂中顺利进行着。

1959年,人民大会堂建成后首次国宴,宴会厅天花板上为何藏了50人

但是就在招待会即将落下帷幕之际,后厨发出了一声响,这可让沈勃心头一紧,好在很快就发现,这个声音是由于对煤气操作不熟悉导致的小状况。

所幸这次巨响只是虚惊一场而已,不过对于如此盛大的一场国宴来说,任何一点差错都是不应该被忽略掉,因为再细小的失误,都可能带来不好的影响。

不过在巨响发出的同时,周恩来总理正在讲话,来宾们热烈的掌声,早已掩盖掉了后厨发出的声音。至此,这场空前壮大的国宴缓缓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结语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刚刚问世的人民大会堂,就带着“新中国成立之后举办首次国宴”的记忆,被正式投入使用了,也见证了日后更多的大型国际招待会!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58955.html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