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为何选中西柏坡?主席:去白毛女的故乡看看

发布啦 0 0

无论是在电影版还是电视版的《大决战》中,关于双方军队统帅部的所在,军事和历史爱好者都耳熟能详,一个在六朝繁华古都的南京,一个在河北的小山村“西柏坡”。正是在这个小山村里,毛主席、朱总司令指挥人民解放军发起了三大战役,彻底打败了几百万蒋军,取得了解放战争的决定性胜利。

西柏坡因此与瑞金、井冈山、遵义、延安一起,并称为“五大革命圣地”。

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为何选中西柏坡?主席:去白毛女的故乡看看

在此期间的1948年10月底,还发生了傅作义派兵企图偷袭西柏坡的事件,为了敷衍老蒋命其抽兵增援东北的命令,傅作义挖空心思搞出来一个作战方案,计划以所部第94军和新编第2军共计5个师的兵力,加强400辆美制十轮大卡车和工兵部队,秘密经保定南下,对西柏坡实施偷袭,并阴谋将石家庄夷为平地。

老蒋对此大加赞赏,甚至把增援东北的事都抛在一边,可见对西柏坡这个小村庄的仇视之深。而由于地下党及时掌握了敌人企图偷袭西柏坡的计划,毛主席得以用“空城计”吓破敌胆,加之我华北军区部队的紧急回援,石家庄和西柏坡才转危为安,《大决战》中对此有详细的描述,敌第94军军长郑挺锋最终落荒而逃。

许多人一定不解,党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原本是在陕西北部的延安,又是如何从陕北辗转到达河北省的西柏坡,又为什么选择这个小山村作为战争指挥中枢所在地呢?

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为何选中西柏坡?主席:去白毛女的故乡看看

一、“延安时期”的准确时间段。

我们经常看见的一个名词叫作“延安时期”,也就是党中央和人民军队总部留驻陕北的十三年,它的开始时间是从中央红军主力“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吴起镇算起的,准确时间是1935年10月19日。但是必须要注意,在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早期,延安还不是“红都”,因为它尚控制在东北军手中,一度还是红军和东北军对峙的前线。

所以党中央最初落脚在陕北的瓦窑堡、保安等城镇,直到“西安事变”以后的1937年1月13日,随着东北军的撤退,党中央才正式进驻延安。半年后全面抗日战争爆发,毛主席和党中央在延安指挥了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抗日战争,这里也被誉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红色圣地”等多个美名。

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为何选中西柏坡?主席:去白毛女的故乡看看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毛主席也是从延安飞赴重庆谈判,它因此成为党中央、人民解放军总部很长一段时间的驻地,即便是解放战争全面爆发的1946年6月,延安仍然是没有敌情的。期间周公率领的代表团一直在南京与对方谈判和周旋,谈判彻底破裂后,1946年11月19日,周公率代表团直接返回了延安。

但是延安的宁静,在1947年3月被胡宗南进攻的炮声打破了,由于在半年多的战争里不断损兵折将,老蒋在这个时间点,已经不得不从“全面进攻”转为“重点进攻”,两个矛头分指山东解放区和陕甘宁边区。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我军主动放弃延安是唯一正确的战略选择,因此党中央、解放军总部机关于3月27日撤离了延安。

所以“延安时期”其实是个泛指,而党中央驻在延安的准确时间段,应该是从1937年1月到1947年3月,整整十年的时光。

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为何选中西柏坡?主席:去白毛女的故乡看看

(胡宗南剧照)

二、中央机关在险境下一分为三。

胡宗南来势汹汹,所部中央军再加上西北地方军阀的部队,敌人的总兵力总计有23万余人,而保卫陕甘宁边区的我“西北野战兵团”只有区区26000余人,在如此敌强我弱的危险情况下,党中央在陕北地区的安全也面临极大威胁。

1947年3月29日的夜里,撤出延安的党中央在清涧县枣林子沟村,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研究党中央的去向问题。当时最安全的去向,当然是东渡黄河前往山西或河北的解放区,但是为了牵制胡宗南的兵力,为全国其他战场减轻压力,毛主席表示坚决不离开陕北,一定要带着精干的指挥机关牵着胡宗南的鼻子在黄土高原上“兜圈圈”。

但是此行极具危险,为了防止最坏的情况发生,毛主席提议“五大书记”分成两部分活动,而中央机关则要一分为三。

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为何选中西柏坡?主席:去白毛女的故乡看看

即以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组成“中央前方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央前委),率少数机关人员和警卫部队,坚持留在陕北高原上与敌人周旋;同时以少奇同志、朱老总(另有董必武等老同志)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央工委,少奇同志为书记)东渡黄河,前往晋西北或其他合适地点开展工作。

另外还成立了由叶剑英、杨尚昆、李克农等组成的“中央后方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央后委),进驻晋西北的临县地区,统筹解放战争的后勤和情报工作。可以发现,毛主席在险恶的环境下有此提议,是“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考虑,即使任何一个工作委员会在安全上出现问题,也不致影响党中央对全国的统一领导。

毛主席的提议得到一致通过,于是人员少而精干的中央前委继续留在陕北,而中央工委和中央后委机关的大批工作人员,则分批渡过黄河离开了陕北。

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为何选中西柏坡?主席:去白毛女的故乡看看

三、朱德的秘书选中了西柏坡。

少奇同志和朱老总率领的“中央工委”渡过黄河以后,曾经在多地落脚,后来辗转到达平山县封城村,但位置和条件都不甚理想。为了给中央工委机关寻找更合适的办公和生活地,朱老总派出秘书潘开文、卫士长齐明远在华北军区的副官处长,负责选址工作,三个人接令后骑马出发,带着地图沿滹沱河向上游侦察。

结果顺着河走出了60多里,几乎把沿岸的所有村庄都看了个遍,仍然没有找到理想的地点。三个人无奈之下渡河上山,站在高处眺望附近的地形,忽然发现不远处有一座村庄,不由眼前一亮:这个村子背枕大山,面临汹涌的滹沱河,西接巍巍太行山,东连华北大平原,并且村里长满了桃树、梨树、杏树和枣树,一片郁郁葱葱。

潘开文大喜过望,一边说着“这真是个好地方”,一边带着另外两位同志打马进村,详细了解情况。

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为何选中西柏坡?主席:去白毛女的故乡看看

(老蒋到了延安)

原来这个村子名字叫“西柏坡”,是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庄,不过村民倒还比较富裕,房屋多为土木结构,并且是沿着山脚排开,而不似平原地区那样房屋成片,经过详细考察和讨论,潘开文等人总结出西柏坡村独有的四大优势:

一、西柏坡的房屋数量有一定规模,并且能够适度集中,不仅能满足中央工委的驻地需求,日后如果再增加一些机关和人员,也能容纳得下。

二、交通便利,距离华北各个解放区都不远,方便中央工委和华北军区以及各解放区联系。

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为何选中西柏坡?主席:去白毛女的故乡看看

(任弼时剧照)

三、村子不大并且跟其他村庄都有一定距离,便于保密,而村子后面的山则便于防空和隐蔽。

四、村子里面的一些房子,虽然在抗战时期被鬼子给烧毁了,但全是石头地基,容易修复,可以扩大办公和生活面积。

潘开文随即手绘了一张简易地图,并在空白处写下了几行小字:地理位置适中,正是大山与平原的交界处,能进能退,能攻能守,进可通向华北各大城市,退可固守太行。

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为何选中西柏坡?主席:去白毛女的故乡看看

(位置示意图)

四、毛主席早就知道西柏坡。

潘开文等三人立即折返,向中央首长们进行汇报,少奇同志和朱老总一边看着地图,一边听潘开文的解释和说明,听着听着少奇同志突然问道:“西柏坡是不是出白毛女故事的那个村子?是不是还有个柏树传说”?

潘开文一时被问住了,脱口道:“您去过那里”?少奇同志摇摇头:“我没有去过,是听毛主席讲的”。原来,早在1945年党的“七大”期间,首长们在一起闲聊时,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就专门介绍过这一带的风土人情,大家听得很有兴趣。

当时胡宗南几十万大军正包围和封锁着陕甘宁边区,毛主席很有前瞻性地问在座的高级将领们:“倘若我们战斗失利,中央往哪里退却”?聂荣臻当场回答说:“要是我们打输了,就退到晋察冀根据地去”!

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为何选中西柏坡?主席:去白毛女的故乡看看

(聂荣臻剧照)

聂司令员具体介绍说:那里到处是高山大岭,林深草密,便于打游击。太行山连绵数百里,水草肥美,安得下千军万马,还怕容纳不下我们中央机关几千人?有同志问道:“具体是什么地方呢”?聂容臻很有信心地说:“平山嘛,你们听说过没有?俗话说,阜平不富,平山不贫呐”。

而就在“七大”的献礼演出上,鲁迅艺术学院根据流传在晋察冀边区一带“白毛仙姑”的民间故事传说,加工改编出了歌剧《白毛女》,其故事发生地就在平山地区。有关白毛女、杨白劳、黄世仁等人物角色的这个故事,年龄稍大点的读者都比较了解,这里就不赘述了,总之聂荣臻的介绍和鲁艺的歌剧,都给毛主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所以毛主席在清涧县枣林子沟与少奇同志分手时,曾经就中央工委的选址问题,专门提到过:“你们可以先到白毛女的故乡去看看”,而潘开文等同志最终寻觅到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合适的西柏坡,堪称是无巧不成书。

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为何选中西柏坡?主席:去白毛女的故乡看看

五、“中央工委”进驻西柏坡。

那么西柏坡的村名究竟是怎么来的呢?有两种说法,其一就是少奇同志口中的“柏树传说”。相传很早以前,太行山东麓因为战乱和天灾,百姓死伤殆尽荒无人烟,土地也变得荒芜起来,唯有在平山县城以西60多里的滹沱河北岸,在山峦环抱之间,有一块河谷平原是个异数。

这块小平原北山的半山腰有两颗巨大而古老的柏树,显得生机勃勃。后来,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几户庄稼人,便在此地扎下了根。这些农民把两棵柏树上的柏棱壳摘下来,洒在了两边的山坡上,不几年满山遍野都长出了小柏树,因此无论春夏秋冬,山上都是一片青翠。

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为何选中西柏坡?主席:去白毛女的故乡看看

而村民们当时的房舍,就建在柏树坡的西头,遂有“西柏坡”之名,当然“柏树传说”的真伪已无从考证。而另外一种说法,是西柏坡始建于唐代,因那两棵大柏树而得名“柏卜”,村后坡岭上翠柏苍郁,民国年间的1935年,该村一位教书先生将“卜”改为“坡”,又因与“东柏卜”村相对而居,遂改名为“西柏坡村”。

不管源于哪个说法,总之西柏坡由于依山傍水,确实是土地肥沃并且物产丰富,被称为太行山下的“鱼米之乡”。

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为何选中西柏坡?主席:去白毛女的故乡看看

这样一处充满灵气的地方,自然很快就通过了中央首长们的初选,不过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中央工委再派潘开文陪同中组部等单位领导前往西柏坡,进行更加深入的考察,少奇同志还派出了自己的秘书廖吉言随行。

第二次考察除了地理位置以外,主要调研这一带的党建工作、群众基础等政治环境,毕竟作为中央机关的驻地,这些实在是马虎不得。鲜为人知的是,平山县是革命老区,早在大革命时期就建立了党组织,到1946年全县党支部已有608个,党员也从1931年的60人发展到19535人,群众基础非常好。

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为何选中西柏坡?主席:去白毛女的故乡看看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第四军分区和第二军分区领导机关就曾驻扎在平山县,中共北方分局、晋察冀边区政府、晋察冀军区等首脑机关也曾在这里办公和居住长达三年半之久,其中就有部队和机关驻过西柏坡村。

在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中,平山县是晋察冀边区的模范县,而西柏坡则是其中的模范村。这个小村庄1937年冬就开始有党组织,到了1948年时已有党员40名,占全村人数的12.3%;党员们分布在33户,占全村户数的33%,可见党组织和群众基础之牢靠,所以在政治方面的调研中,第二批考察组非常满意。

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为何选中西柏坡?主席:去白毛女的故乡看看

最终的考察结果是:西柏坡距离石家庄90公里,交通便利,可进可出。从军事上看,这一带依山傍水,地势险要,易于防守;从政治上看,这是抗战时期的老根据地,群众觉悟高且民风纯朴;从自然条件上看,该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物产丰富,环境幽静,适合大机关居住和办公。

于是西柏坡正式成为中央工委选择的新驻地,1947年7月12日,少奇同志和朱老总率领中央机关进驻西柏坡,为保密起见,对外代号称为“劳动大学”,少奇同志担任校长、朱老总为校董,两位首长分别以“胡校长”(少奇同志化名胡服)和“朱校董”相称。于是,中央工委就在西柏坡安顿了下来。

中央工委进驻西柏坡之后,朱老总直接指挥了晋察冀野战军的作战,野战军一路打了四次规模较大的胜仗,歼敌62000余人。1947年11月石家庄解放,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连成了一体,华北大局已定,如此西柏坡变得更加安全起来。

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为何选中西柏坡?主席:去白毛女的故乡看看


六、毛主席终于来到西柏坡。

到1948年春,毛主席和“中央前委”转战陕北已经一年有余,西北战场上的形势也得到根本好转:是年2月底,彭老总指挥的西北野战军发起“宜瓦战役”,全歼刘戡整编第二十九军军部和两个整编师约29000余人,胡宗南一败再败,至4月21日我军胜利收复延安,由此“中央前委”也胜利完成了在陕北牵制胡匪的任务。

与此同时,我陈粟、刘邓和陈谢三路大军已开始逐鹿中原,解放战争即将转入战略大反攻阶段,毛主席、周恩来对前线部队和高级将领的就近指导成为必需,而陕北距离中原地区过远,显然已经不太合适。

比如1947年在陕北召开的“小河村会议”,晋绥的贺龙司令员、晋南的陈赓司令员等首长,就要赶很远的路前来参会,时间和安全都很成问题。

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为何选中西柏坡?主席:去白毛女的故乡看看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央前委”正式决定东渡黄河,前往河北与“中央工委”、“中央后委”完成会合,有效地领导新局面下的解放战争。经过长途跋涉,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央前委”于1948年4月底到达华北解放区,首先进驻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所在地: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城南庄会议”。

也是在城南庄,发生了有敌特告密,引来敌人飞机轰炸主席住处的恶性事件,所以大家要注意,毛人凤阴谋实施的轰炸行动,并非发生在西柏坡。显然,在距离城市过近的城南庄,想做好中央机关的保密工作实在是困难重重,还是山青水秀位置隐蔽的西柏坡更合适些。

于是1948年5月27日,毛主席和中央首长们正式抵达西柏坡,周恩来因此称其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为何选中西柏坡?主席:去白毛女的故乡看看

跟南京政府那些豪华宽大的作战室不同,在西柏坡一间只有35平方米的土砖房里,毛主席和中央首长们运筹帷幄,从豫东战役开始,指挥了震惊中外的多次大型战役,尤其是被称为“大决战”的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历时五个月,从根本上打垮了南京政府的反动军队。

更由于西柏坡较好的地理位置,在战略大决战阶段,若干前线将领都可以来到西柏坡(或城南庄),当面陈述建议和领受任务,比如陈毅、粟裕、刘伯承、罗荣桓等各野战军首长,而西柏坡在党史上也有重要意义,那就是在这里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为何选中西柏坡?主席:去白毛女的故乡看看


1949年1月,党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政治局会议,会议通过了《目前形势和党在一九四九年的任务》的决议,明确提出:“北平解放后,必须召集第七届第二次中央全体会议。这次会议的任务是:1、分析目前形势和规定党的任务;2、通过准备提交政治协商会议的共同纲领的草案;3、.通过组成中央政府的主要成分的草案;4.、批准军事计划;5.、决定经济建设方针;6.、决定外交政策;7、其他事项”。

因此在平津战役完全取得胜利后,从1949年3月5日起至13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即在西柏坡胜利召开,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34人、中央候补委员19人、列席会议的11人,由“五大书记”组成的主席团主持了此次会议。

在西柏坡举行的七届二中全会,是解放战争时期唯一的一次中央全会,会议作出的各项政策规定,对迎接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对新中国的建设事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为何选中西柏坡?主席:去白毛女的故乡看看

尾声:

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主席在讲话中特别指出: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如今,由于敌强我弱,党的工作重心一直在乡村。党着重在乡村聚集力量,在乡村开展武装斗争,发动农民实行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根据地,为夺取城市作好准备。历史已经证明这个方针是完全必要和完全正确的,并且是完全成功的。

经过辽沈、平津和淮海三大战役后,敌我力量发生了根本变化,继续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工作方式已经不适应了, 党的工作重心应该由乡村转向城市,实行由城市领导乡村的工作方式。

在这样的方针指导下,根据新形势的要求,1949年3月23日,毛主席和党中央离开了西柏坡前往北平,西柏坡也由此成为我党我军“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毛主席在这里生活和工作了近十个月的时间。

如今的西柏坡村,已经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当然也是红色之旅的重要目的地,它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的中部,总面积为 16440 平方米。由于解放战争时期在这里发生了若干重大历史事件,同时也为革命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遂有“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中国命运定于此村”的美誉。

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为何选中西柏坡?主席:去白毛女的故乡看看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58960.html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