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佛教,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唐朝玄奘法师代表的汉传佛教,和他前往西天拜佛求经的印度佛教,对于藏传佛教则不甚了解。
但当有情人口齿噙香,对月吟出“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的诗句时,一位孤勇、孑然的藏族僧人的形象便会浮现在人们眼前。
他就是藏传佛教中最具神秘色彩,也是最为世人称颂的的第六世达赖喇嘛——罗桑仁钦仓央嘉措。
世人关于仓央嘉措的印象,大多数都停留在认为他是没有了却尘缘的“情僧”。
他一生的诗作经翻译之后,也被誉为世间最美的“情诗”之一。
但还原历史上真实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他到底是个怎样的存在,世人津津乐道的他的情人。又到底是谁?
一、世上安得两全法
1682年,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圆寂,其弟子第巴桑结嘉措为借活佛威力继续掌权密不发丧,并暗中寻访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
几经周折,终于在藏南门隅地区找到了年仅两岁的小灵童——仓央嘉措。
因为保密工作到位,罗桑嘉措圆寂之事迟迟没有被当时的清王朝发现,所以桑结嘉措并没有立时将仓央嘉措迎回布达拉宫。
正因为如此,仓央嘉措得以在清贫但没有繁文缛节的农奴家庭中,度过了比任何一位灵童都要长的可以自由爱恨的“凡人”生活。
天真浪漫的童年为他今后的创作提供了不少的灵感,同时也让他身上的人性远远高于被宗教掌权者们精心培育出来的神性
所以他才会用他的一生去反叛那虚伪的神性,在诗歌里大声抒发爱与恨。
1696年,康熙帝得知五世达赖喇嘛圆寂的消息。
盛怒之下,致书责问桑结嘉措,“第巴悚惧”,为平息圣怒十四岁的仓央嘉措作为转世灵童被迎回布达拉宫。
途中拜五世班禅罗桑益西为师,剃发受沙弥戒,并举行坐床仪式,正式成为六世达赖喇嘛,开启了他在“雪域之王”与“最美情郎”之间艰难求索的生涯。
民间自然纯朴的人和生活,与西藏宗教统治集团内部虚伪黑暗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
可恨世上没有两全之法,年轻的仓央嘉措既无法适应,也无法逃脱。
当仓央嘉措想要出门去散心时,身后步步追随的是护卫达赖的手下,不得稍离。
当他回到深宫时,眼前层层叠叠的是虚伪不堪的宗教教义,被严令敦促着“精进求学”。
进退维谷的他,既不甘心嘲弄,也不愿违心去骗人。
所以仓央嘉措将心志寄情于自然山水,将爱与忧愁托付于笔下诗歌,无所顾忌地唱出当时备受压迫的人民的心声。
二、还原真实的六世达赖
仓央嘉措作为世俗眼中的深情之人,必定有一个令他挣扎着说出“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的“卿”。
关于这个“卿”,即仓央嘉措的情人到底是谁,世人众说纷纭。
因为活佛的情事被大众揣摩交谈,最终如箭簇似的浪漫爱情故事向仓央嘉措纷纷射来。
在世人喜闻乐见的故事里,仓央嘉措在民间有一位情投意合的青梅竹马的恋人。
但因为政教势力,仓央嘉措不得不入主布达拉宫,完成他作为转世活佛的使命。
自由烂漫的他,在被虚伪的清规戒律压得喘不过气时,就不可抑制地思念起幼时多彩丰富的生活和他美丽多情的爱人。
夜半灯火阑珊之时,他写到:“在来生童年的时候,看是否还能再相逢。”
在世人口中,仓央嘉措是为爱痴狂的有情郎。
在他那里,纯真的爱情最终战胜了宗教的约束,仓央嘉措为了和情人见上一面,常常费尽心思,可最终还是被铁棒喇嘛发现了。
他们的无情,拆散了仓央嘉措和他的爱人,也寒了他的心。
再加上仓央嘉措受够了“傀儡”般的生活,于是他就干脆放纵自己,彻底做了一个叛逆的“活佛”。
在藏族轶闻故事中,仓央嘉措会在夜晚的时候化身为一名叫达桑旺波的贵族公子,在拉萨街头的酒家、民居流连忘返。
后来,他更是干脆蓄起了长发,在宫外女子家中留宿。
他曾经在一首诗中这样描述自己——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若问起仓央嘉措的情人的名字,“玛吉阿米”一定是众望所归,因为仓央嘉措曾在一首诗中写道:“玛吉阿米的脸庞,渐渐浮现在我的心上”。
圣洁的玛吉阿米牵动着仓央嘉措的心,这是他心爱的情人。
可是“玛吉”是“未生、未染”的意思,“阿米”是“母亲”的称呼。
所以玛吉阿米在藏文中的意思就是“没有生孩子的母亲”,意味着圣洁,可以理解为汉语中的“圣母”。
如此看来,这该是一首赞颂诗。
由此可见,仓央嘉措心心念念的情人,其实就是慈悲纯洁的菩萨。
他并非厌恶佛,相反,他深爱着佛。
他是虔诚的求道者,所以就成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反叛者”。
活佛经由世人的解读变成了一个在红尘中潇洒的情痴郎,但其实仔细品味他的诗歌,再结合当时的环境,应该不难发,现其实仓央嘉措才是真正的走进民生的“救世主”。
关于他留恋俗世红尘,不顾宗教事务的故事,可能是拉藏汗的夸大和抹黑。
目的就是为了让清政府废黜这个由他的政敌——桑结嘉措所立的六世达赖,以便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巩固自己的势力。
三、不负如来不负卿
若说“如来”与“卿”二者之间的抉择,浪漫大胆如仓央嘉措,在世人眼中必定会毅然决然地选择他的情人。
毕竟他曾亲口说过:他脑海中显现得“明明朗朗的”不是所谓菩萨的面孔,而是“情人的容颜”。
如此“离经叛道”的仓央嘉措,是为什么在拉藏汗等人对他的肆意抹黑与攻击之下,还能得到如此多的民心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仓央嘉措并非真正的厌恶佛教。
他只是憎恨那些打着佛祖旗号的虚伪的教徒,他要用最振聋发聩的声音警醒世人,向人工“造神”的人发起挑战。
他不顾保护人第巴桑结嘉措的约束和苦谏,冲破政治和宗教两个集团的斗争。
仓央嘉措以“活佛”这样一个充满神性的身份,向当时虚伪的神性发出呐喊——“还我自由!”
不仅如此,他还付出了行动。
据《青海史》记载,仓央嘉措在1702年的时候,前往师父罗桑益西的修行之地——日喀则归还僧衣,请求保存自己的世俗权力。
这是震惊中外宗教史的一步,无疑也是仓央嘉措之后被拉藏汗诟病,被诋毁是沉溺世俗情欲的“假活佛”的一个重要契机。
但仓央嘉措并不在意,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他要用他的生命去撞击那个腐朽阴暗的封建宗教制度。
为了那个被世人口耳相传的“玛吉阿米”,仓央嘉措付出了太多太多。
但玛吉阿米的存在只是他内心最美好的想象,他愿意与至纯至善的玛吉阿米共度今生,约定来生,为“她”写下至真至情的诗歌。
不管仓央嘉措是否拥有情人,他的诗歌经过转译都成了脍炙人口的篇章,开创了新的诗风,为世界诗坛注入了新的血液。
十四年的乡村生活,让他在大自然的养育下,有了创作最纯净、最自然的浪漫主义诗歌的灵感。
在布达拉宫生活的年月里,他以一人之力反抗着灭人欲的宗教教义,用他的笔写他的心,传递最自然真挚的情思。
这个年轻的“活佛”实则是用他短暂的一生履行了自己“不负如来不负卿”的约定。
四、魂断青海梦长生
拉藏汗在桑结嘉措去世后,便上书给当时的政府,以“假活佛”的罪名请求康熙严厉处置仓央嘉措。
康熙帝深知如果就此废黜仓央嘉措,必定会得罪格鲁派,进而在西藏失去民心。
而野心勃勃的拉藏汗又必然会借机找一个他所中意的新达赖,以便控制西藏。
综合考量之下,康熙册封拉藏汗为“翊法恭顺汗”,并赐予金印一枚。
而对于仓央嘉措,康熙则是亲自派兵前来押送他,让他去京城接受审判,其中可能不乏对仓央嘉措的保护。
但可怜这个年仅二十三岁的年轻人,就这么踏上了不归之路。
当押送队伍行进到青海湖时,这个传奇的六世达赖喇嘛的一生也就在清澈的湖水中画上了句号。
关于他的最终去向,大家莫衷一是,但能够确定的是在青海湖这里一定发生了什么。
仓央嘉措已经去世几个世纪了,他那至纯至净的灵魂。已经在青海湖得到了长眠。
而他那优美的富有深意的诗句将永远在世间流传,他和他的情人也因此成为了不朽的佳话。
参考文献:
[1]张松操.东方神坛上的叛逆者[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二期
[2]白明琦.仓央嘉措诗歌特点及其成因[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