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航天科技的迅速发展,人类从当年仰望星空的人变成了步入星群中探索的人,这一变化使得我们十分欣喜。
但是总是将目光放在浩瀚宇宙的人们似乎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情,我们到现在对脚下的这片土地也知之甚少。
人类对于地球本身的探索是非常有限的,因为现在人类已经成功飞入太空、登上月球,甚至发射了多枚探测器去探访太阳系内的其他星球。但是我们从未真正深入地球内部探索,不要说将人送入地心,甚至都无法将探测器送进去。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对地球的探索一直止步不前?前苏联钻一口“井”,钻探了这么久究竟发现了什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科拉超深钻孔下到底有什么乾坤!
科拉超深钻孔
科拉超深钻孔也叫作科拉超深钻井,这一工程是前苏联在1970年5月24日时展开的计划,因为地处科拉半岛,所以取名为科拉超深钻孔。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工程与当年美苏冷战时期的竞赛息息相关,从时间来看1970年时美国已经成功将宇航员送至月球,自知登月无果的苏联决定另辟蹊径——既然无法登月那就挖穿地球吧。
因此钻探地球假如获得成功会被誉为“地质学上的登月”,想必苏联便是想在地质勘探上获得优势,才选择启动了科拉超深钻井工程。不过也有不少人表示,这项工程是为了纪念列宁诞辰100周年,综合来看,可能两方面的原因都有。
实施这项钻探工程的科拉半岛位于苏联的西北部,其背面是巴伦支海,东南面则是白海,岛内绝大部分都位于北极圈之内。大家熟悉的摩尔曼斯克不冻港正是位于这里,岛上广布冻土。选择科拉半岛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它的上地层年代古老,在这里勘探考察更容易得到有关原始地球地质构造的成果。
最深的钻孔SG-3在1989年时刚刚超过了1.2万米,这时距离起始勘探时间已经过去了19年。据当时参与施工的相关人员介绍,其实早在1983年时,钻探深度就已经达到了1.2万米。但是越向深处钻探,其实施难度就变得越大。所以前面进行得很顺利,12000米仅耗费了13年,最后增加的两百多米的距离反而耗费了6年之久。
科拉深井地钻探工作的停止时间在1994年,这与当年苏联的解体事件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钻探的工作停止了,但是科学家对于钻探的研究依旧进行了十几年,直到2008年时,科拉超深钻孔被金属帽盖住,才算是彻底宣布这项“挖穿地球的活动”告一段落。
有传言说当时钻探的深度太深,放出了地底的恐怖生物。更在网络上流传着深井中“来自地狱哀嚎”的相关录音,这些显然都是都市传说,并没有什么可信度。不过苏联倒是真的挖到了些不同寻常的东西。
根据参与工程的科学家介绍,当钻探的深度至9500米左右时,他们发现了一个含有钻石和黄金的底层。更让人欣喜的是,这一地层当中的黄金含量为80克/吨,是寻常金矿的20倍左右。这一矿层的商业价值不言而喻,甚至有不少人说苏联依靠贩卖这一地层的黄金发了一笔“横财”。
为什么无法挖穿地球?
距离科拉钻井工程的施行,已经过去了51年。这一工程的废弃使得不少科学家扼腕叹息,毕竟都已经花费这么多年,还投入了庞大的人力和物力。
不过在详细探寻背后的原因之后,大家意识到即使继续进行下去,其面临的困难可能是我们现代科技都无法解决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令科学家们挖穿地球的梦想无法进行下去?
从导致科拉钻井工程失败的因素来看,资金不足的影响最大。毕竟不论是再伟大的工程,一旦失去了资金的支撑,就会变得和纸一样单薄,轻轻一碰就碎了。当时这一位置还是比较偏僻的,因此负责开发钻井的工人们都需要在这里长期居住,生活所用的物资都需要专程从外地送过来。抛开钻探使用的设备要花费高昂的费用制作维护,人工的耗费也是一笔不小的资金。
柯兹洛夫斯基在他所著的《科拉超深钻井》中写道:
这里有工业卫生设施、浴室和急救站,以及迎合工人白天和夜生活的小卖部,还有为钻探设备操作人员 提供正常生活条件的预防性医疗救助会议大厅及房间。
其次就是越向下的钻探难度越大,在遇到坚硬的岩层时,虽然钻头足够坚硬可以钻开,但是长时间的钻探会使钻头遭到磨损。因此,当时每当钻一段时间就需要更换钻头。
磨损这种事情尚且可以克服,可是高温就不行了。大家都知道,越向下挖温度越高,没有什么特殊的金属材料能够扛得住8000℃到10000℃这种超高温。因此,为了避免钻头一下去就融化了,工程师们还需要考虑如何在钻探出进行“人工制冷”,这无疑使本来就异常艰难的进程雪上加霜。
最后就是钻探技术的有限性,除了钻头以外,钻杆和马达都需要超高强度,不然很难进行更深的探测。此外还需要不受干扰影响的设备来记录钻孔内的情况,以当时的科技发展程度来看是很难做到的,即使是现在也是个难题。
那么地球的内部结构又是如何区分的?既然科学家们无法向下投放探测器,他们是怎样得出地球的内部构造的呢?
地球内部结构
地球的内部结构是前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发现的,他在1910年时研究地震的相关状况时,意外发现地震波在地下50公里左右的位置发生了折射现象。因此他认为这个发生折射的位置,应该是地壳和下层结构的分界处。所以依靠分析地震波我们就可以得出地球内部的基本构造,这也算是误打误撞了。
在这种情况下,地质学家将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外到内分成了地壳、地幔和地核。按照传统分层的方式来看,地壳的深度大约为0到33公里,其物质状态为固态。上地幔的深度是33公里到980公里,这时的物质已经出现熔融现象了。待到2800公里左右的下地幔底部,基本上就是液态和固态共存了。直至4700公里的外地核,地震波的横波已经无法通过了,这里已经完全被岩浆包围。
所以形象点来说,在地球上进行向深处的地质钻探,就像是在给地球扎针一样。不过地球的皮肤显然要比人类皮肤坚硬厚实得多,因此我们的“针”很难穿进去。在外部工具都无法进入的情况下,人类想要乘坐飞船抵达地心参观历险的梦想是不是直到文明消失都无法实现了呢?
前往地心探险
人类其实并不是没有幻想过抵达“地心”旅行这种事情,不过大家似乎对未知的太空更感兴趣。毕竟地球就在我们脚下,什么时候开始向地心探索都可以。喜欢写宇宙科幻的刘慈欣,早在2004年时就出版了有关地球内部探索的故事,这本小说还被节选进了初中语文课本,就叫做《带上她的眼睛》。
飞船被裹在6000多公里厚的物质中, 船外别说空气和生命, 连空间都没有, 周围是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钟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它们密密地挤在“落日六号”的周围,密得只有中微子才能穿过。
这是作者笔下所写的飞船抵达地下6300公里时的景象,可以看出地心游记应该不会很有趣,毕竟等到那时我们从飞船的舷窗向外望去时,触目所及都是红色。这比飞入太空的宇宙航行还要无趣,也更加的煎熬。毕竟飞入太空虽然大部分时间也是身处黑暗,但是还是有机会看到耀眼的星群的。
刘慈欣笔下所写的地心情况是根据现代科学考据之后的信息,再加以自己的想象,整体还是比较真实的。但是早于他几百年出生的凡尔纳显然就将地心想象得更加天马行空了,凡尔纳的《地心游记》当中,地心并不是死气沉沉的样子,反而是有生命存在的。主角们在这里看到了不同于地球的种种奇观,也偶遇了不少奇特的生物。
到底哪一种“地心”是真的,人类到现在也无从得知。毕竟以我们现在的技术来看,想要钻开地球直达地心实在是太难了。不过不少科学家开始意识到了地质勘探其实和深空探索同样重要,为此提出了一系列勘探计划,因此未来我们可能会抵达地球更深的地方。
国际大陆钻探计划
在20世纪初,就有多个国家在德国的牵头领导下制定了全新的大陆钻探计划,这项计划名叫“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简写为ICDP。我国在1996年是成为了这项计划的首批成员。
这之后我国接连申请了青海湖钻探工程、科钻一井和科钻二井等大陆钻探工程。其中松科二井创造了亚洲记录,完钻井深为7018米。该工程从2014年4月13日开始施行,耗时四年,最终在2018年5月顺利完成。
松科二井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成善介绍说:
松科二井首次重建了白垩纪陆相百万年至十万年尺度气候演化历史,发现了各个时间尺度陆相气候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为研究地球气候系统在温室气候条件下演变机制找到新证据。
从海底钻探的可能性
世界上最深的地方就是马里亚纳海沟。在2020年时,我国的奋斗号成功在这里坐底,深度达到了10909米,与科拉深井相比差不了多少。
地质学家表示,海沟处的地质构造要比大陆“薄”一些,因此其实在未来人类的海底探测实力成熟之后,从海底开始实施钻探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不过以目前的科技来说,在压力如此巨大的深海开始“钻孔”比在陆地要难得多。只能期待未来人类在太空探测更进一步之后,分出一些资金用于深海探测了,待到那时我们真的有机会挖穿地球也说不定。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