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历经十数代君主励精图治,其政治地位、军事实力大幅提高,终于在秦始皇嬴政上位后得以扫清六合,一统天下。当然,秦国的成果除了君王们的功劳,更离不开那些殚精竭虑臣子们。尤其嬴政手底下,那10大能征善战的名将们。
这里头有件怪事儿,秦始皇建立秦朝后15年就走向灭亡,先被项羽击杀几乎全部的秦朝贵族,后让刘邦将天下收归囊中。这段时间里这10位名将去哪儿了?总不至于上了年纪打不动了,或是全部早早病逝了吧!在历史中我们只看到区区章邯充作统帅,秦军面对敌人毫无往日风采,被打的是丢盔弃甲。
要想搞清楚这件事儿,我们先来看看十位名将是哪些人:
王翦、王贲、蒙恬、蒙武、蒙毅、王离、杨端和、李信、内史腾、辛胜(排序不分先后)
其中许多人熟悉的名将当属王翦、蒙恬这二人,他们的结局也有清楚的记载。王翦在领兵伐楚时就担心受到秦始皇的猜忌,被迫装成一个贪财的将军不断邀功,这才保住自己的兵权与地位。楚国灭亡后,王翦奉命领兵南征百越,频频去到一些蛮荒之地,更说明秦始皇对其逐渐变得忌惮。于是,王翦选择急流勇退,主动辞官隐居起来,最终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因此也不可能对后来秦朝的危难施以援手了。
作为王翦的儿子,王贲在灭楚、魏、赵、燕的作战中表现出色,常有妙计破局之举。后来王贲奉命镇守辽东,在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被封为通武侯。此后受到父亲影响,王贲也选择辞官隐退,秦始皇只是带着他东巡了几次后,也干脆放他走了。
蒙恬常年驻守于北境防范匈奴,且他是正统的太子党,扶苏就在其庇护之下。秦始皇驾崩后,赵高、李斯窜托秦二世胡亥暗中谋划政变,用一道假圣旨刺死扶苏,蒙恬也因为没能够保护好太子而选择吞药自杀。
蒙恬的弟弟蒙毅也有相似的结局,胡亥继位后自然要大肆清除哥哥扶苏的党羽,建立自己的派系。于是赵高趁此机会以谗言陷害蒙毅,胡亥便将其囚禁杀害。
剩下各位不太熟悉的6位名将,我们大致分为三类来详细介绍一下:
- 秦末乱世前就去世的人:李信和内史腾。
李信是秦始皇颇为信任的年轻将领,正是他领兵伐燕时迫使燕国投降,并将太子丹人头献给秦始皇,报了当初派荆轲刺杀之仇。只可惜后来他代替王翦指挥灭楚作战,一时不察被楚将项燕击败。此后王翦被重新启用,也再没有李信的消息了。所以后世普遍认为,此战中李信不是战死,也是在战后因伤去世。
内史腾的功绩相对来说并不宏伟,因为他领兵面对的是最弱小的韩国。但内史腾在后勤管理和国家治理能力上相当出色,秦军以最小代价覆灭韩国,更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安抚韩国百姓,获取民心,使得秦国在这块土地上的统治日益坚固。只可惜积劳成疾,内史腾最终逝世于任上,当时秦朝也才刚刚建立。
- 在史书上不明踪迹的人:杨端和、蒙武、辛胜。
杨端和的名声不算响亮,但在已有的史书文献记载中显示,此人领兵生涯从无败绩,两次攻打魏国、一次攻打赵国,都取得了不俗的功绩。但后期灭国之战时,便再无杨端和的身影。
蒙武是蒙恬的父亲,蒙氏家族的主理人,曾跟随王翦攻打楚国,斩杀了楚军最后的名将项燕,俘虏楚王负刍,令楚国彻底灭亡。灭楚之后,蒙氏家族便蒙恬领兵、蒙毅在朝从政为主,蒙武大概因年事已高逐渐隐退,后续再无记载。
辛胜是秦始皇非常看重的将军,荆轲刺秦后他被派去讨伐燕国,将燕军围剿于易水以西,迫使燕国割地求和,算是给秦始皇出了一口恶气。只可惜这位将军在后来的史书记载中没有了消息,恐怕也是凶多吉少了。
- 带领秦军四处剿灭叛乱,秦朝最后的希望:王离。
王离算是秦末乱世硕果仅存的名将了,秦灭六国后他的爷爷王翦和父亲王贲都选择退隐,但他依旧保留着保家卫国的军旅梦。于是,秦始皇将其派到昔日赵国的北境防线,和蒙恬配合对于匈奴和其他胡人。
秦末乱世爆发后,秦二世在朝中选调章邯领兵出征,为保险起见也命令王离率军南下,两军配合作战。在巨鹿之战中,章邯和王离把赵国的赵歇和张耳围困在巨鹿城中,吸引各地的叛军前来救援,准备一次性全部解决叛乱。
只可惜,就算他王离是名将世家出身,也敌不过当世最强的战将项羽。巨鹿之战中,项羽带5万楚军破釜沉舟,从正面击溃歼灭了王离与章邯率领的40万大军。章邯不得已投降,王离则被俘虏,最终没了消息,恐怕是被项羽给杀了。
说到底,秦朝二世而亡是不可逆转的命运,纵使10大名将全部出现,也难以改变秦朝的结局。当时朝廷被昏庸的胡亥,专权的赵高把持,听不得任何忠言,干不出一件利民利国的好事。这样的局面下,任凭再厉害的将军,也无法拯救秦国了!
就像《过秦论》中解释的那样:“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始皇打天下容易,可秦二世胡亥没有妥善安排天下的百姓,不关心民生,最终也就会被他人推翻统治。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