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三十二期:油画作品《青纱帐里游击队员逞英豪》

发布啦 0 0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三十二期:油画作品《青纱帐里游击队员逞英豪》

▲油画作品《青纱帐里游击队员逞英豪

韦其美

作品内容

从1938年起,八路军在中国共产党的 . 领导下,在河北、山东平原地区开始平原游击战争。平原地区物产丰饶,人口稠密,侵华日军急需控制这里的铁路等交通干线以及煤炭等战略物资,以便以战养战。因此,游击战向平原地区发展的战略意义非常重要。

为克服平原无山难守易攻的地势缺陷,平原地区的抗日军民创造性地发明了麻雀战、堵门战、车轮战等游击战术,同时游击队还破坏公路、铁路等交通网,使得敌人的汽车、装甲车失去用武之地。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不断壮大,诞生了平原游击队、水上游击队和铁道游击队等让敌人闻风丧胆的抗日队伍。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三十二期:油画作品《青纱帐里游击队员逞英豪》埋伏在“青纱帐”中的游击队员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三十二期:油画作品《青纱帐里游击队员逞英豪》在白洋淀地区活跃的抗日武装“雁翎队”

1939年11月,在河北涞源县的黄土岭伏击战中,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部队击毙了抗战以来日军级别最高的将领、陆军中将阿部规秀,震惊日本朝野,极大地鼓舞了抗战士气。

在全民族抗战中,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对敌作战12.5万余次,钳制和歼灭日、伪军大量兵力,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游击战争显示了巨大威力。

对此,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选段《保卫黄河》,均形象地展现出游击队员采用各种游击战术,英勇打击日寇的革命气概。1977年,韦启美先生创作的油画作品《青纱帐里游击队员逞英豪》,其题目和内容都源自于《保卫黄河》中的一句歌词。

为了创作这幅作品,韦启美先生下乡到冀中平原体验生活,实地观察高粱地,采访曾参加游击战争的农民,并以他们为模特进行速写采风。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专门开辟的一个区域内,韦启美先生历时半年,终于完成了这幅意境饱满深闳的革命历史题材佳作。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三十二期:油画作品《青纱帐里游击队员逞英豪》韦启美先生在作品《青纱帐里游击队员逞英豪》前

位于画面中心高举驳壳枪的游击队长是整幅画作中最突出的人物。他挥舞着手臂指向前方。一声令下,身边的游击队员们如神兵天降一般涌出青纱帐,眼中充满着复仇的怒火。画面中多个人物身体前倾,与地面呈45度角,从而彰显出运动中的爆发力,游击队员锐不可当的气势跃然画上。

此外,引人注目的是画面右侧回身投掷手榴弹的女队员和正在拉响地雷的男民兵。他们的动势与多数游击队员的运动方向相反,使冲向前方的队伍产生了一个平衡的支点。在腾地而起的硝烟之中,隐约能够看到猝不及防的敌人被炸得丢盔卸甲,溃不成军。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三十二期:油画作品《青纱帐里游击队员逞英豪》

《青纱帐里游击队员逞英豪》创作稿之一

纸本炭笔 39×27cm 1977年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三十二期:油画作品《青纱帐里游击队员逞英豪》《青纱帐里游击队员逞英豪》创作稿之二

纸本炭笔 27×39cm 1977年

此外,画中光影的运用也十分精彩。在被安排为上、中、下三个由明到暗的画面区域之间,色阶丰富,过渡自然。即使在暗部的处理上,人物身上的衣褶纹路、肌肉线条仍依稀可辨。同时,在这场高粱地中展开的战斗中,游击队员的农民装束以及在倒在地上的锄头等农具,进一步暗示和强调了抗日战争以广大农民为群众基础的特点,由此说明这是一场人民的正义的战争。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59617.html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