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两句诗正是谭嗣同所作,主要是说戊戌变法之后,谭嗣同没有行刑之前,在监狱里面营救他的朋友。那么这位朋友到底是谁?诗句里面的“两昆仑”就告诉我们,“两昆仑”一个是谭嗣同自己,一个就是营救的朋友大刀王五。
从这里可知,大刀王五斩谭嗣同是不存的,说到临刑前“惨叫”,更是子虚乌有的事情。这其中的事情到底是怎样的一回事,小编给你一一道来。
对于这件事,有好几种说法,小编给你分析以下几种:
一:谭嗣同临刑前没有“惨叫”,更没有被大刀王五所斩
对于谭嗣同大家众所周知,因为戊戌变法而牺牲。在谭嗣同行刑的时候没有惨叫过,又不是大刀王五所斩。笔者给大家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弄清楚大刀王五是谁。原名王正谊,字子斌,京城有名的侠士,河北沧州人士。曾拜师于“成应镖局”的大镖师李凤岗为师,李凤岗常用双刀。大刀王五拜师的时候排行第五,又被称作“小五子”。后因行走江湖,行侠仗义,刀法炉火纯青的地步,被人们称为“大刀王五”,在清朝末年是比较有名的武林高手。
其次,大刀王五怎么与谭嗣同结识。在谭嗣同十二岁的时候,认识了父亲的老朋友胡七,开始跟着胡七学习拳法、刀剑等武艺。后来,胡七把谭嗣同介绍给了大刀王五,让他教谭嗣同刀法。从这里来看,大刀王五应该是谭嗣同的师傅。

最后,谭嗣同、王五、胡七以师徒相称,关系甚密。在公元1877年,王五成立了“顺源镖局”,后来迁到广安大街,经营范围也广,生意也非常好。谭嗣同与王五的住处比较近,时间长了,他们三人的关系就非常好,基本上达到每天都见面的程度。“同为英雄,情投意合”,谭嗣同就给胡七与王五讲些救国,以及有关变革的想法。
公元1898年,谭嗣同被招进京城,担任了四品官员,还参与了变法,这时,王五就开始保护谭嗣同。由于变法失败,谭嗣同就被抓进了打牢,当天晚上,王五、胡七联系江湖上的绿林好汉,以及买通狱卒,准备要营救谭嗣同,可是被谭嗣同拒绝了。
王五打听到消息说,9月28日谭嗣同要在宣武门问斩,王五就联系各路人士,准备谭嗣同,等了一个上午没有见到谭嗣同的囚车从这里经过,后来,传来消息说谭嗣同已经被处决了。这时,才知道自己中计了,监斩官刚毅用了“声东击西”的计策,实际在菜市口处决了谭嗣同。
这说明了大刀王五并非斩谭嗣同的说法,那么行刑时的惨叫也没有的。

众所周知,谭嗣同在行刑前,慷慨激昂,大声地说出了口号,又对监斩官刚毅讲了话,这些后人误认为是谭嗣同的“惨叫”。就这样,谭嗣同一等人牺牲了,享年33岁。
二:刽子手用钝刀斩谭嗣同,为了不让谭嗣同受苦,大刀王五才斩了谭嗣同,此事子虚乌有
谭嗣同行刑前的“惨叫”,在谭嗣同师傅胡七的《谭嗣同就义目击记》中记载:
谭嗣同行刑的时候,第一个处斩的是康广仕,第五个处斩的是谭嗣同。处斩的时候,用的是传说中的“将军刀”,也就是“钝刀”,割了几十刀才断气。
人们就是通过这段记载,说谭嗣同行刑前出现了惨叫声,其实,不然。在古代刽子手们使用的刀,那都是比较锋利的快刀,根本就没有什么钝刀。如果说用钝刀去处斩犯人,就不怕犯人被其他所营救吗?肯定是用锋利的快刀,这样才能不痛苦,一刀下去就解决了。只有这样才能说刽子手的技术比较好,才能算一个合格的刽子手。
从身体的结构来看,从一个专业的刽子手来看,在下手的时候,肯定是用力比较大,速度比较快。如果刽子手从后脖颈下手,颈椎会断裂,头会向前倾斜,就是不死也不会出现惨叫声,所以这种说法不成立。

从行刑犯人来讲,其一,人数过多,不可能会出现一个刽子手去处决很多,大多都是一个犯人一个刽子手。如果出现人数众多,一个刽子手去处决,那要到什么时候才可以处决完。这样有些说不通。
其二,当时在处决的时候,王五与胡七在一起,并没有在行刑现场。
其三,胡七十一个武林侠士,并非可以舞文弄墨的程度。
其四,在清朝之前也没有出现过,刽子手用钝刀处斩犯人。
因此,小编认为胡七所记载的内容,有些不可靠,并没有什么行刑前惨叫的事情,更没有大刀王五处斩谭嗣同的说法。
品史公结语:“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虽然谭嗣同已经去世了,让后人感到心有所伤,但是,他的死重于泰山,他的爱国热情,让后人所称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这两句诗,也映衬了谭嗣同的爱国之心。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