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俞慧友
春节期间,湖南长沙雨夹雪的天气,给这座城市又平添了几分寒意。
往常这个时候,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专家们,多数都像冬天南飞的“大雁”般,集聚在艳阳高照的海南三亚南繁育种基地里,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一起,开展育种、制种等工作。
然而今年却别有一番新意:“大雁”们在这段时间,纷纷从三亚“飞”回了长沙“老窝”,被前往中心“探班”的科技日报记者逮了个正着。
春节,他们忙着“杠”DNA
“这是我们刚刚从三亚海南岛南繁基地种植的水稻植株中取回的样品。”科技日报记者到的时候,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里,一身白大褂工作服的副主任吴俊,正把一袋袋用塑料袋装好、袋上还写着看不懂的黑色字样的水稻叶子,往一盒试管架子里“插秧”。
“我们要趁着春节期间,把这些样品叶片的DNA提取出来,分析它们的基因组成,包括低镉、抗性、优质等性状。过段时间,我们再去三亚进行育种的时候,就能做到心中有数,清楚的知道哪些材料是我们需要的植株,然后进行下一步育种工作。”吴俊笑着解释他正在做的事情。
和DNA“杠”上的,不止吴俊。
“春节对我们水稻育种的人来说,也是‘农忙季节’。我们是在海南岛进行新品种选育。现在,我们部分人回来了,但还有一大批科研人员坚守三亚育种基地,做田间材料的种植、管理、杂交和选育。我们对部分材料取样后,回长沙,会进行室内分子检测等工作,筛选有目标基因的重要材料,并把信息传递到三亚的科研工作者手里。但不管我们在哪里,春节水稻育种工作者都是挺忙的。过节,我们真的‘不打烊’。”著名超级稻育种家、袁创超级稻首席科学家邓启云幽默的说。
“探班”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唐文帮时,他刚从外面风风火火的回到办公室不久,手里握着一卷大大的“图纸”。“这些天,我们的田间工作结束了,我们主要对自己选育的亲本在实验室进行分子标记育种,并把这些数据统一分析整理。”
唐文帮从事杂交水稻研究有25年时间。去年,他们团队在适合机械化育种的品种选育上取得了重要突破,选育出的十几个品种通过了国家审定,三个品种正在大面积示范推广且供不应求。但这对唐文帮来说,只是“进行曲”的一部分。唐文帮手里握着的“图纸”,正是他的下一步工作之一。“我正月初三就去海南南繁基地,我将取样植株的分子标记记在了图纸里,要和它们的田间表现一一对比验证,去选育更高产、更优质、更绿色、更高效的杂交水稻品种。”
除了“杠”DNA的,还有回长沙“写总结”的。
“我们主要从事杂交水稻高产生理生态栽培技术研究。前一段时间,我们一直在海南三亚的南繁基地进行杂交水稻高产栽培示范的前期工作,主要完成了杂交水稻插秧工作。前几年,我们基本都在三亚过年。今年我们回长沙,主要是把2021年前期的一些栽培成果总结出来,形成一套可推广可复制的栽培技术,准备推广到大面积生产应用,让我们的农民朋友能够增产增收。”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栽培室主任李建武说。
碰到李建武的时候,他正在中心会议室和团队成员一起开“三一工程”大面积示范会议和杂交水稻高产攻关会议。2021年,李建武等人负责的湖南衡南双季稻高产攻关,成功实现了双季亩产1603.9公斤的新纪录。这里边形成的栽培经验,他想趁春节这个档口,抓紧梳理总结。
虎虎生威!
一家老小瞅准“四大方向”向前冲
“2022年,我们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会更进一步聚焦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如第三代杂交水稻、镉低积累水稻、耐盐碱水稻和适合机械化制种的杂交水稻品种等研究方向。我们会从杂交水稻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从创新链提升产业链,确保杂交水稻技术继续世界领先。”唐文帮说。
“我们现在已经完成了实验室检测工作,目前正在进行数据分析。你看这张图,每一个点代表了一个样品,蓝色的是我们需要保留的样品低镉材料。”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子检测中心博士许娜说。
许娜是唐文帮所说的中心未来“四大方向”之镉低积累水稻研究团队的成员之一。
据了解,截至目前,中心在低镉水稻研究领域实现了三个“率先”:率先研创出不含外源基因的基因编辑“低镉水稻”、率先通过理化诱变培育出镉低积累水稻、率先发现水稻镉吸收基因天然缺失种质资源。
“2021年,是镉低积累材料及其示范的突破年,有4个相关品种进入了国家区试。我们团队也在湖南湘阴做了160亩的低镉材料示范,效果很好。下一步,我们中心会重点发力,把杂交水稻优良性状,如高产、优质、抗病等特性,和镉低积累特性结合研究,选育低镉、高产、优质、广适、多抗的重大新品种。”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副主任李莉说。
交流中,记者欣喜的获悉,今年湖南会在镉低积累品种研究上进一步发力,比如加大镉低积累品种示范力度。
新的一年,专家们都为自己划定了科研小目标。
“虎年,我们希望能把更好更多的栽培技术推广出去,争取实现袁隆平院士说的单季稻亩产1200公斤的目标。”李建武说。
“我有两个愿望。从实验室角度,我希望我们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还有人才培养都能再上新台阶。从我个人的角度,我们最近有一项抗病育种新技术取得了大的进展,希望在今年能够得到应用。”吴俊踌躇满志。
2021年,邓启云的耐热超级稻育种研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耐热超级稻”一度奔上热搜。
“虎年是我的本命年,我希望推广好耐热超级稻,把它送到千家万户的农户手上,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同时,我们还准备在高产、高抗、高质、高效、高适等‘五高’超级稻育种上继续努力攻关,力争取得实质进展。”邓启云言语里充满自信。
来源: 科技日报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