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两次成功发射中国人长期驻守太空
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并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完成对接。9月17日三位宇航员回到地球。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将另外三名航天员送上太空,他们要驻留半年,这也是空间站航天员乘组一般的驻留周期。这意味着,中国的载人航天迈过试验阶段,实现太空往返常态化。中国的空间站即将成为人类探索宇宙的主力阵地。
中国深度刷新世界纪录,海牛二号成功开挖海底231米,缔造了世界深海海底钻机钻探深度新纪录。
中国首台"海牛Ⅱ号"海底大孔深保压取芯钻机系统,于北京时间4月7日23时许在南海超2000米深水成功下钻231米,刷新世界深海海底钻机钻探深度。这一深海试验的成功,填补了中国海底钻探深度大于100米、具备保压取芯功能的深海海底钻机装备的空白,标志着中国在这一技术领域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这一深海试验的成功,填补了中国海底钻探深度大于100米、具备保压取芯功能的深海海底钻机装备的空白,标志着中国在这一技术领域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祖冲之号”“九章二号”量子计算原型机研制成功
5月8日,中科大团队制造的“祖冲之号”,打破了量子计算机最大量子比特数的世界纪录。它以一个62比特的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实现了可编程的二维量子行走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着陆火星
5月15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着陆,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
首次实现淀粉全人工合成
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颠覆性的淀粉制备方法,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以二氧化碳、电解产生的氢气为原料,成功生产出淀粉,这一合成生物学领域重大原创突破,有望对粮食生产产生革命性影响,对生物制造产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我国首个抗新冠病毒特效药获批上市
12月8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宣布,应急批准腾盛华创医药技术公司的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联合治疗药物安巴韦单抗注射液及罗米司韦单抗注射液注册申请。这是我国首个获批的自主知识产权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联合治疗药物。
"华龙一号"全球首堆投入商业运行
"华龙一号"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1月30日,全球第一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投入商业运行。这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为数不多的具备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据了解,"华龙一号"每台机组每年发电近100亿度,能够满足中等发达国家100万人口的年度生产和生活用电需求;同时相当于每年减少标准煤消耗312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7000多万棵。
脸书改名引发元宇宙热潮
10月28日,脸书正式宣布公司更名(Meta),大力进军元宇宙。脸书的改名,引发了网友对未来元宇宙前景的热议。按照设想的情况,通过设备进入虚拟场景后,每个人在里面会有一个数字的化身,未来你和朋友就可以在虚拟场景里面实现互动。这次事件,再次勾起网友对几年前的VR、AR等技术的兴趣,在智能手机市场慢慢疲乏的2021年,新一代的交互设备将不断推动人类生活的科幻化。
1400万亿电子伏特 我国科学家观测到迄今最高能量光子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牵头的国际合作组依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在银河系内发现12个超高能宇宙线加速器,并记录到能量达1.4拍电子伏(PeV,拍=千万亿)的伽马射线光子,这是迄今为止能量最高的光。
我国研发成功-271℃超流氦大型低温制冷装备
2021年4月15日,由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 “液氦到超流氦温区大型低温制冷系统研制 ”通过验收及成果鉴定,标志着我国具备了研制液氦温度(零下269摄氏度)千瓦级和超流氦温度(零下271摄氏度)百瓦级大型低温制冷装备的能力。液氦到超流氦温区大型低温制冷系统可满足航空航天工业、氢能储运、氦资源开发等领域的迫切需要。(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综合整理)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