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前人有很多议论,毛泽东更有其独到的看法。
项羽乌江自刎这一悲壮的举动引起了历代诗人的无限情思。宋朝诗人李清照专为项羽乌江自刎这一历史事件写了一首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人们普遍认为,项羽在斗争中虽然失败了,但他死得壮烈,不失英雄本色、因而是值得歌颂的。
作为一位豪气盖世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项羽的悲剧引申出两层个层次的人格意志,一是人格意志是坚韧还是脆弱、在失败时是继续进取还是从此消沉一是人格境界是崇高还是卑下,毫无办法时是选择玉碎还是瓦全,,。
在在毛泽东看来,一个真正的革者,应该既具有坚韧的人格意志,又要具有崇高的人格境界。毛泽东早年就曾经说过:对于挑战者来说,宁可失败而被杀,也不自杀。因为自杀对人格的保全有相对价值,而反抗到底即使被杀,却能使身心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伸张。这种选择,在毛泽东看来,无疑具有巨大的、催人向上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1939年4月8日,在延安“抗大”的一次演讲中,毛泽东谈到了项羽。他说:“项羽是有名的英雄,他在没有办法的时候自杀,也比汪精卫、张国焘好得多。从前,有个人作了一首诗,问他为什么要自杀,可以到江东再去招八千子弟兵来打天下。我们要学项羽的英雄气节,但不自杀,要干到底。”这无疑也是推崇项羽的人格境界而批评他的人格意志。
毛泽东晚年读《历代诗话》,其中有《二乔》一则,从杜牧的《赤壁》说到其《题乌江亭》一诗:“胜败兵家未可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来未可知。”评诗者认为:“项氏以八千渡江无一还者,谁肯复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 毛泽东读至此处,批了四个字:"亦迂。”
“迂”在何处?胜败是兵家常事,一次失败就背上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心里包袱,轻易的放弃自己的目标,乌江自刎,让自己永远丧失翻盘的机会,从这点可以看出项羽在做重大决策时没有以大局为重,而且性格也过于刚烈,刚则易折,与刘邦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项羽之“迂”。
杜牧诗评者认为八千江东子弟无一生还,再也不会有人追随项羽了。但他不知道的是西楚霸王的名号威震天下,崇拜者不计其数,作为原楚国的贵族拉一支队伍只在于他振臂一呼。而且当时刘邦也并没有完全平定天下,项羽完全有机会卷土重来。
在毛泽东看来,彻底的革命者除了善于把握历史趋势、社会时事以外,还必须具备韧性的战斗精神。一切都事在人为,项羽以拔山之力、盖世之雄,很快摧毁了暴秦的政权。于是号令天下,分封王侯,号称“西楚霸王”。这样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如果胸怀宽广,“包羞忍辱于”,总结经验教训,回到江东,为什么不可以卷土重来呢?在这里毛泽东对项羽失败后的错误选择,生出深深的感慨和叹息。
毛泽东 领导中国革命经历了无数挫折和失败。秋收起义受挫,“初出茅庐”的毛泽东并没有惊慌失措,在冷静的分析形式后,认为当前革命的力量还很弱小,不宜去攻打城墙坚固且反动派力量集中的大城市;还认为没有强有力的后方支持,军队没有一个修养生息的基地也是起义失败的重要原因,于是他拉队伍上井冈山,开辟了第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刚上井冈山,地盘小,军队人数少,有点官兵对革命前途产生了怀疑,毛泽东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军长征到达大渡河边,处于与项羽背靠乌江一样的绝地,毛泽东和他战友并没有被吓倒,凭着胆量、智慧和勇气飞夺泸定桥,红军转危为安。经过长征,红军受到重大损失,指战员对革命的未来很迷茫,毛泽东指着黎明前的远方说: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面对失败和挫折而百折不挠者,才是大丈夫,真英雄。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