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电视剧《粟裕大将》,粟裕大将的战争谋略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神乎其神的地步,可以说国民党将领败在粟裕手中一点也不冤。我们以苏中七战七捷的第一战为例,来看一看粟裕大将出神入化的战争谋略。
一、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
苏中七战七捷,国军集中了12万人兵分四路进犯苏中根据地,而我方只有3万人,敌众我寡。经过研究,粟裕大将决定先打最强的敌整编八十三师,主要是在宣化堡、泰兴的3000余人。粟裕的部署是,由12个团攻击宣化堡泰兴敌军的2个团,必稳操胜券。
二、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用兵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不仅能指挥自己的部队,还能指挥敌人的部队。也就是孙子兵法上说的:致人而不致于人——设法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粟裕大将就是一个能指挥敌人的将领。
粟裕通过情报系统得知敌人将在7月13日发动进攻,而我方的进攻日期也在这一天,如此一来,到时宣泰地区的敌军部署将全部打乱,这将对我军的攻击造成困难,必须让敌人晚两天进攻。经过冥思苦想,粟裕大将决定通过我党的地下工作人员将敌人的进攻消息泄露出去。最后,敌人按照粟裕大将的设想,推迟了两天进攻,就是这两天时间,粟裕大将成功地实现了对宣泰之敌的包围部署。
但要成功歼灭宣泰之敌,还有一个难题——那就是一旦粟裕对宣泰之敌发动进攻,那么距离最近的南通49师必然增援宣泰,这样一来,粟裕所部将腹背受敌。因此,要想顺利地实现歼灭宣泰之敌的目标,就绝不能让49师增援宣泰。可是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粟裕大将采取了两个措施:一是命令进攻宣泰之敌的军队:动静要大、动作要小,先扫清外围据点,最后还要留下一个据点不拔除(这是一着妙棋,用于和下一次战役的衔接)。用粟裕大将的话说就是:慢慢打不着急。
这有什么作用呢?就是要让敌人以为进攻宣泰的不是共军主力,是佯攻,那么敌人必然会对共军主力进攻哪里进行猜疑。
二是让地方民兵趁早晨大雾,出现在南通附近,同时扛着一根根的木棒子,故意让远处的国军看到:南通附近出现共军,而且有大炮。本来李默庵听到宣泰被攻击后,立即派出了49军进行增援,结果听到这个消息后,以为共军佯攻宣泰,实打南通,吓得又让49军返回南通。
关于49军增援问题,粟裕说过这样一段话,大意是:蒋介石非常重视交通线,而南通是交通线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借给李默庵一个胆子,也不敢丢掉南通。因此,用兵打仗,即要对自己有信心,也要对敌人有信心。由此可见,粟裕大将不仅对敌人的兵力部署了如指掌,而且对敌人从上到下的思想理论也是了如指掌,这样的将领怎么会不打胜仗呢?
49军缩回南通后,粟裕发动了对宣泰的总攻,而这时,49军已经来不及增援宣泰了。就这样,粟裕大将取得了苏中第一战的胜利。
可以说苏中第一战,粟裕把敌人耍得团团转,就像电影《南征北战》中说的:“敌人的算盘珠子是由我们来拨动的”,如果做到这一步,又怎么会不打胜仗呢?
第一战结束后,宣泰地区按照粟司令的命令留下一个据点,结果敌人没吸取教训,又自以为是地判断:共军一项打歼灭战,因此这一个据点对共军的吸引力很大,于是命令据点敌人坚守,然后企图调动军队前往宣泰消灭共军。而这时的粟裕呢,却又盯上了下一个目标,开始了七战七捷的辉煌。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