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49年开国大典之前,毛泽东已经入住在了香山别墅,一日警卫员想给毛主席收拾屋子,一个问题难住了大家。一个警卫告诉毛主席:一个沙发如论如何都搬不出来,大家了费了好大的劲,看来只能把墙推了才能搬出来。
毛泽东听到这句话,叹气笑道:“你们想想,是先盖的房子?还是先放进去的沙发。”毛主席说完便转身离去。警卫员突然惊醒过来,马上换了个角度轻松搬了出来。
虽然是一件小事,但却彰显了毛主席思考事物的逻辑性,以及从小到大就培养的思维习惯。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工作人员,几乎都十分清楚,毛主席博览群书,在解决问题上,似乎都有其独特的方法。
1959年,毛泽东阔别30年回到故乡,走进童年的老师毛宇居的家里,毛宇居震惊不已。他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主席笑着说:“尊老敬贤,应该应该。”实际上,此时的毛宇居,还依稀记得毛泽东小时候的故事。
毛宇居说,在毛主席小时候我就看出来他聪明机智,以后必然了不起。虽然有点拍马屁的嫌疑,但毛宇居却和毛泽东一起回忆了当年的一幕幕。
童年处女作
毛泽东一生表现的性格外向,和他从小的博大胸怀,坦荡的胸襟是分不开的。17岁之前,毛泽东生活在家乡韶山冲,自从他记事的时候开始,就表现出了极其外向的性格,无论他有什么想法,从不隐瞒,即便是面对非常严格的父亲,他都敢于直抒己见。
在毛泽东的印象中,有两件事让毛泽东印象深刻。一件事是,童年的毛泽东喜欢看书,常常在干活的时候蹲在一个角落看书。一次父亲让他挑粪,毛泽东从同学那里得到了一本《三国》,便在大树下认真看起来,一直看到日落,最后被父亲发现了,父亲说:“我让你干活,我却躲起来看书。”说着就要把毛泽东的书烧掉。毛泽东说:“我已经把活干完了,才看书的。你不信的话,你去茅厕看。”毛贻昌不相信,跟着毛泽东去查看后发现,毛泽东果然是干完了活才开始看书的,父亲哑口无言。
当然还有特殊情况,一次毛泽东闯祸了,父亲非要打他,他便到门前的池塘边上威胁父亲说,如果父亲再向前一步,他就跳进水里。在这种情况下,父亲只好作罢,答应不再打他。实际上,毛泽东早就学会了游泳。
毛泽东到了可以上学的年龄后,毛贻昌把家里的积蓄拿出来对毛泽东说:你来算一算,这是多少钱。毛泽东从小就在父亲的教育下学习打算盘,毛泽东说:“一共是两千八百九十七文钱。”毛贻昌笑着说:“三伢子,这钱可以合一两银子了,整个韶山可以拿出一两银子送孩子去读书的人家不多,你知道了吗?”
毛泽东的乳名叫石三伢子,在他前面,有过两个哥哥,但是都还没有长大就夭折了,毛泽东排行老三,所以叫三伢子。那么为什么要加个“石”字呢?因为他的外婆说,当地有个“石观音”,“石”字有坚强之意,便给他加了个“石”字。
南岸私塾里,他的启蒙老师叫邹春培,上学第一天,老师让他叩拜天地,毛泽东在上学前已经认识了不少字,但是看到牌位上的“君”字特别不解。毛泽东问老师:“老师,这个拜天拜地拜父母,我都知道,但那时这个‘君’是什么东西?”在那个封建的时代,老师一听毛泽东的话,赶紧瞪着眼对毛泽东的父亲说:“你家的孩子怎么会说这儿大逆不道的话。”
毛泽东一听,更加不解了,他转过身来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同学们都摇摇头。毛泽东说:“老师你看,大家都不知道,只是不敢问而已。”邹春培气不打一处来,双手合十说道:“‘君’就是皇上!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我大中华皇上最大,四海内外,都要跪拜皇上的,你懂了吗?”毛泽东当时只有8岁,不懂就是不懂。
一次,邹春培出门有事没有来上课,毛泽东便带着同学们去南岸池塘游泳去了,老师回来后大发雷霆,问谁干的。毛泽东说:“我干的。”毛泽东行为让老师十分生气,老师说:“三伢子,我听说你很聪明,那老师就出个对子,你要是对上来,我就不追究了,你敢不敢?”毛泽东欣然接受。
老师说:“世上万般皆下品。”毛泽东回答:“思量唯有读书高。”邹春培再说:“濯足。”毛泽东快速说道:“修身。”几个回合下来,毛泽东丝毫不输,邹春培无奈,专门来到毛泽东家里,对着毛贻昌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顺生啊,你家润之不得了,他比我的学问高,我教不了了,你还是另请高明吧!”
也就是这时候,毛泽东因为怕父亲打他,跑到外婆家,当时外婆家,正在迎新表演狮子,毛泽东在外婆的带领下看表演,情到深处,毛泽东即兴作了一首儿歌:狮子眼鼓鼓,擦菜子煮豆腐,酒放热些烧,肉放烂些煮。外婆听到毛泽东的儿歌,高兴不已,可以说,这是毛泽东众多诗词中最早的一首诗,是他的处女作。
毛宇居回忆:毛泽东小时候十分聪明
1906年秋,毛泽东转到到离家不远处的井湾里私塾读书,他在这里的老师叫毛宇居,算起来还是毛泽东的亲戚,入学的时候,毛贻昌特别叮嘱毛宇居:“润之这个孩子不受管教,你要好好指点。”在毛宇居心里,毛泽东年少淘气是应该的,但是他没想到,毛泽东的淘气出乎了他的意料。
一天毛宇居出门办事,临走的时候特地嘱咐大家,要规规矩矩地在教室里背书,不准乱跑。但毛宇居刚走,实在坐不住的毛泽东,便背着书包跑到了屋后面的小山上,他的举动让这里的学生大为吃惊,敢跟着毛泽东逃课的学生没有几个。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大清王朝还存在,清朝光绪皇帝还在执政,几千年的封建礼教制度和传统的“师道尊严”意识根深蒂固,13岁的毛泽东这样的行为,让同龄的孩子们大为震惊,在同学们眼里,这种行为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或者是说“大不敬”的事情,但毛泽东认为,在教室里死背书背不会,还不如出来,背的更快。
毛泽东在山上除了背书,还摘了好多的栗子,回到教室正给同学们分栗子的时候,毛宇居回来了。得知毛泽东刚才偷偷跑出去很不高兴。毛泽东给毛宇居吃栗子,毛宇居不领情,反而质问他:“谁让你到处乱跑的?”毛泽东说:“在屋子里是背书,在外面也是背书,我在外面背得更好。”
“放肆!”毛宇居十分生气,为了在同学们中间树立威信,毛宇居让毛泽东背书,谁知道毛泽东张口就来,而且背的相当熟练,毛宇居不甘心,又把毛泽东叫到 院子里说,我让你作诗,我指什么你答什么,答得不好,就挨板子!毛泽东又欣然接受。
毛宇居在院子里看到一口井,对毛泽东说:“我要你赞井,答不上来,就挨板子吧。”毛泽东在井边转了转,想了一会,便开口说道:
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
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
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尽管这首诗读起来有点稚嫩,但却表现了毛泽东超高的睿智和文学才气,其中的小鱼,毛泽东指的便是学生们,正处于长身体,长见识的好时光,被困在四面都是高墙的天井里,如此这般下去,就永远也不会真正长大,心灵也不会真正成熟。
毛宇居听到这首诗,大吃一惊。虽然嘴上表示不服气,但是他心里在暗暗地佩服这位学生,这样的才思敏捷,处变不惊,不要说在同龄的孩子中间是顶尖的,就在很多老师中间,也不可能这么快就做出如此漂亮的诗。
日后,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曾又见过这位恩师,毛宇居坦言,当时他和很多人说过,润之将来一定了不起。虽然故乡已物是人非,但是毛宇居的感受的确是真挚的,毛泽东也感谢毛宇居说,幸亏当时您没有让我挨板子。
毛宇居回忆,当时毛泽东只有十几岁,但是已经已经擅长写诗和练习书法,当年的《水浒传》《西游记》等,很早就成了毛泽东课外书。从这些我们不难看出,毛泽东是有才的。
1910年秋,毛泽东离开了生活多年的韶山冲,来到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他的人生由此发生了重大转折。出发前,他的父亲坚决不同意,在父亲的心里,眼下山河破碎,安安生生地继承家里的一点家底才是正经事,毛泽东去意已决,给父亲写了一首诗,夹在了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他写道: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关于这首诗的意思,宋代诗人陆游在《醉中出西门偶书》中就有这样两句:“青山是处可埋骨,白发向人羞折腰。”汉代曾辅佐刘秀打天下的重臣马援也曾说过类似的话。有人劝说马援征战归来好好休息,他说:“男人应当死于边野,让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于儿女手中耶?”
毛泽东自小就博览群书,已经成年的毛泽东也一定知道陆游的名句和马援的故事,所以这首诗也是少年毛泽东,博览群书,博才多学的代表之一。
毛主席酷爱读书,所作诗篇被称为“诗史”
从童年,到少年,再到成年,毛泽东热爱阅读,在同学眼中,是出了名的才子。1915年,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的毛泽东在长沙的报纸上,向各个学校发出一则《征友启事》,他的署名是“二十八画生”,由此可见,毛泽东对热爱阅读是偏爱的,他更喜欢同样热爱阅读的人。
1918年,毛泽东到北大打工,热爱阅读的他整日都在图书馆秉烛夜读,这被李大钊发现,李大钊曾对陈独秀坦言,在大多数北大学生中,可以像这位湖南青年一样,如此热爱读书的,很少很少。
而对毛泽东热爱阅读,最肯定的人,莫过于周恩来。周恩来和毛泽东相识的时候,已经是1926年,当时毛泽东32岁,周恩来27岁,“中山舰事件”后,毛泽东来到李富春家里商量对策,周恩来第一次见到毛泽东,听了毛泽东的主张,就觉得毛泽东有经天纬地之能。
此后,在毛泽东受到党内排挤的时候,周恩来主动来看望毛泽东,在所有人都认为毛泽东的主张不正确的时候,周恩来以少数人的身份对毛泽东表示肯定。要知道,毛泽东从师范毕业后,并没有去国外留学,而周恩来是从海外留学归来的高材生,他也喜欢看书,喜欢阅读,但在毛泽东面前,周恩来自叹不如。
周恩来曾说:“毛主席开始很喜欢读古书,现在做文章、讲话常常运用历史经验教训,运用得最熟练。读古书使他的知识更广更博,更增加了他的伟大。”可见,周恩来对毛泽东的才能是认可的。
比如遵义会议前,周恩来在党内的领导地位是远在毛泽东之上的,但周恩来主动让贤,力荐毛泽东。可以说,周恩来和毛泽东,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都是相辅相成的,周恩来更懂毛泽东,毛泽东也懂周恩来。
这也是毛主席每次做出诗篇,第一时间拿给周总理看的原因之一。从井冈山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所作的诗词,完全可以被称之为“诗史”,所谓“诗史”就是诗歌发展的历史,反映一个时代的面貌、具有历史意义的诗歌。无论在哪一个战役,哪一个重大的历史关头,毛主席几乎都有诗词留世。
我们重点说两首词,一首是《七律·长征》,一首是《卜算子·咏梅》,毛主席的《七律·长征》原文是: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如果不是亲身经历长征,恐怕我们无法体会毛主席最后一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意思,要知道,长征在开始前,还没有个明确的词来称呼,而是叫战略转移,当年的艰辛可谓难以形容。
资料显示,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要知道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走着度过的,说这是奇迹一点不为过。
所以,毛主席诗词所表达的意义,和毛主席的诗词才能,千古一人。这一如柳亚子曾评价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他说:“毛润之《沁园春·雪》一阙,余推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
意思就是,毛主席的诗词,就连苏东坡和辛弃疾都在之后,可谓千古一人。要知道,古代帝王选人的标准便是“君师合一”,从毛主席的身上,我们也恰恰看到了这点。
1961年12月,毛主席写了一首《卜算子·咏梅》,在全国引起了轰动。当时正是全国自然灾害严重的时期,毛主席的这首词一发表,可谓给全国人民打了一针兴奋剂,尤其最后一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作为毛泽东的知己,周恩来看到这首词的时候,心里十分高兴,专门把这首词打印出来,给家里的孩子们看。当时郭沫若评价说:
主席写出了这首词来鼓励大家,首先是在党内传阅的,意思就是希望党员同志们要擎得着,首先成为毫不动摇、毫不害怕寒冷的梅花,为中华人民做出好榜样。
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时,周总理也和尼克松说到了毛主席的这首词,周总理说:毛主席的意思是说,那些开创事业的人,不一定是收获成果的人。百花盛开之时,也是他们行将凋落的日子。这一次您开了头,但您可能看不到它的最后胜利。
周恩来不光喜欢毛主席的诗词,还可以巧妙地运用,这足以说明周恩来对毛主席文学才能的高度肯定。
毛主席诗词是中国诗林中矗立的一株参天大树,从内容到形式,从思想到艺术都充满着一种恢宏博大、奇恣纵肆的激情与张力,成为诗坛上一曲品格与个性强烈,画面与色彩斑斓的绝唱。它反映着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体现着毛主席的伟大思想和崇高的人格魅力。
他是军事家,他是政治家,他是哲学家,他是演说家,他是书法家,他是诗人!他是集多家于一身的大家。
纵观古代帝王,毛主席最喜欢的人不是汉武帝,也不是成吉思汗,而是曹操。他的豪气和才学,毛主席最为推崇,一如他诗中自勉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