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刘邦
公元前203年八月,刘邦和项羽的楚汉战争进行到第四个年头,双方签订了和议,以鸿沟为界。这些年刘邦基本上一直在打败仗,但军队和盟友越来越多,项羽基本上一直在打胜仗,但军队和盟友越来越少,这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的,但刘邦一直比较焦虑。
这个男人今年有53岁了(采用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56年的说法),近几年来伙食有点好,虽然操劳,但血压和血糖一直在升高,加上好色贪酒,身体状况似乎有点差。
此刻,他正不老实地坐在荥阳的大帐里,听底下人的汇报,脚放的有些随意,翘着二郎腿,这对帐中各位显得不是很尊敬,就算是大BOSS,这样也不大好吧?好在这些人都对此熟视无睹了,都对这么不怎么有理的刘邦如此无理不怎么感冒了。
刘邦心想:好歹打出一个和平协议了,也好,我可以回家陪老婆孩子了,长年的战争让我实在是万分厌倦了。
现在讲话声音最大的两个人,是刘邦的两位重要谋士,黑瘦地似乎不食人间烟火的是他经常说“运筹帷幄之中”的张良,另外一个白白胖胖的是他经常说的“奇计百出”的陈平,这两个人平时说话不总是那么意见一致,今天却意思出奇的一致:“汉王,我们当下要对项羽进行追击!”
撕毁协议?要知道这要冒着多大的风险!但这两个人的意见分量很重,值得考虑。
那时候,天下诸侯基本上都附和刘邦了,因为刘邦把能消灭的项羽的外围诸侯都消灭得差不多了,虽然说实话还是打不过项羽,但要防守起来,项羽也吃不了刘邦,对此刘邦很自信。
说实话,刘邦一点都不着急,关中源源不断地送来兵源和粮食,和当初秦灭六国的时候一样,只不过今天不是秦始皇而是他汉王刘邦。而且,民众的积极性很高,要说还是刘邦他善于收买关中人民的心,当年约法三章废除秦时的苛法,对关中官吏和百姓是秋毫无犯。
与之相对应的,那边的项羽,嘿嘿,不但有坑杀二十万秦军的恶劣记录,进了关中之后抢掠一番,火烧阿房宫,掳走所有的美女和财宝,早失去了关中旧秦人的民心。
刘邦对手下人不管是谁,有功就赏,以军功封爵,这点和秦朝时候差不多。这个很公平,所以不管是从沛县来的老兄弟,还是关中的秦人都乐为所用。项羽所信任的,却不过是自己的亲戚故旧。
刘邦对自己实际上看不上、甚至有点厌恶的人还能留着用用,瞧不上的儒生,他也曾在帽子里尿过一泡,但他最后还是能留着养着备用,后来果真还是用上了。
哦,对面那个挤眉弄眼地、一直自以为是的雍齿,当时还搞过叛变,现在他还不计前嫌地用着呢。
刘邦也不知道自己为啥这么能有“容人之量”,或许跟他早年游历有关吧。刘邦想起他二三十岁的时候,因为仰慕信陵君的高义,探访大梁城,不料信陵君已经死去了,搞的自己确实有点遗憾,但和信陵君的门客张耳有过交往,在那里和一大帮子人胡吃海喝地搞在一起,有钱没钱也是过啊,哪里不能多一副碗筷,留给人吃口饭呢?
只要天下的大义是苦秦久矣,大家有共同的目标,就可以坐在一起。
刘邦突然有点走神,想起来自己在沛县结交的一帮朋友,真是各色人物都有,但大家对自己都很服气,听自己这个大哥的话,无非就是仗义。确实,自己也没有什么真才实学,除了交朋友真没有什么特长,难怪自己的老爹当时说自己没出息,不事产业,不如自家兄弟。
没办法,大家比较了各种性格的BOSS,还是发现跟着我刘邦有出路啊。比如现在打仗如神的齐王韩信,那人就是从项羽帐下专门跑过来投奔我的,现在就是项羽最大的对手。刘邦心想,谁会再说我是草包呢,天下英才唯我能用。
当下,即便真不大乐意继续打,但手下重要谋士异口同声做出了决定,那决定就没什么错,虽然做起来不是十分仗义,顾不上了,刘邦稍作思索,就做出了决定,把手一挥,高声宣布:“追击!”
二、十面埋伏
追击的刘邦本阵在固陵又双叒一次被项羽军击败,刘邦率败军进入陈郡据守,项羽军对刘邦军进行包围。刘邦有点窝火,这都怨约好的彭越和韩信没按约定出现。
一旁的张良道出了原因:“快给彭越和韩信封他们要的地啊!”
于是一番操作后,当年十月下旬,五路大军出现在项羽军的视线里,北面有韩信、彭越的两路大军逼近,灌婴的汉军再次占领了彭城,马上就来汉王这里会师,还有一路汉军从山东来回会合,队伍越来越壮大了;西南面的英布从六(今六安)出发往北面赶来,刘邦派刘贾劝降寿春(今寿县)楚国大司马周殷,各军汇合一处,向心来截击项羽。眼见后路已断,项羽军不得已向东南方向撤退。但汉军已经形成对项羽军队的战略包围了……
公元前202年,项羽军和刘邦各路联军在垓下(在今天的安徽省灵璧县)进行最后一战。在会战中,毕竟十万的楚军人困马乏,对面是志在必得的刘邦盟军五六十万人的生力军,韩信指挥刘邦联军迎住了项羽的冲击,在韩信的指挥下,项羽有点打不过,败退,然后反而被汉军所围。
三、项羽
项羽是年31岁,比刘邦小22岁。
他23岁追随伯父项梁在会稽(今苏州)起兵,24岁率领楚军破釜沉舟在巨鹿大破秦军主力,威震天下,随后在咸阳以“西楚霸王”为名号令天下分封诸侯。无论权势、威势都达到了他个人生涯的顶点。
想当初鸿门宴上,他只要想要刘邦的性命,简直易如反掌。他如果不是念着还有的一丝与刘邦结拜的“兄弟之情”,早就没有后来的事了。他不知道当时为何他下不去手。
跟刘邦较量的楚汉战争中,他还一直都是所向披靡,勇冠天下,锐不可当,骁勇无敌。公元前205年的彭城之战中,他以三万人击破五六十万刘邦的盟军。刘邦那时连老婆、孩子都顾不上了,连同老父亲一起被逮,确实很惨!
在荥阳对峙时,他找刘邦单挑个你死我活而不可得,于今困守垓下,他胸中惆怅,自问非战之罪,《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有美人名虞,常幸从,於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英雄末路之时,让人肝肠寸断。
四、四面楚歌
这夜,韩信确实比较贼,搞起了心理战,晚上让人在楚营周围唱起了楚歌,让项羽全军都以为刘邦已经夺取楚国。人心惶惶,军心散了,半夜就有不少人跑了。这时候就算是项羽是铁人也扛不住了,和虞姬做了生死之别,半夜率领八百骑兵往南突围。
天明以后,汉军知道项羽突围,派灌婴等率五千骑兵进行了追击。历史记载,项羽渡过淮水以后,只有一百多骑,到了安徽定远,受到老农民的欺骗误走乌江(今天安徽和县),重新被围,此时身边只有二十八骑。
项羽进行了最后的殊死搏斗,与追来的汉军骑兵进行了亮剑,杀了数十上百倍于己方损失的汉军,但是自己也受了多处创伤。手下人劝他到江东重新组织军队,他说当初从江东带来的八千子弟兵如今剩下了这么几个人,实在无颜再见江东父老。项羽最后自刎于江畔,年仅31岁。
死后汉军为了争夺项羽的尸体大打出手,根据汉王的命令,杀了项羽的人会被封侯,最后尸体被吕马童(项羽生前说是“故人”)、杨喜(据说后来子孙建立了隋朝)等五名骑兵校尉瓜分,这五人后来都封为侯。
从这五个人的身份看,大都是在关中追随刘邦的,多数是秦人的可能性比较大。
五、总结
按现代的话说,刘邦善于在关键的时候对员工进行绩效奖励,比如在陈郡被项羽击败,原本观望的韩信、彭越军队只是因为刘邦许诺封地,划了一个大大的饼,就能调动各路诸侯马不停蹄地赶来合围楚军,说明刘邦吃透了他属下的这些将领。
同时,刘邦在垓下决战前,调动了他手上所有的棋,比如让刘贾去说服楚国大司马周殷反正,刘贾、周殷的军队把“六”(今天六安)、“城父”(今天安徽涡阳附近)屠杀得只犬不留,为的是防止项羽的军队获得补给和修整,这种决绝确实是釜底抽薪。项羽一直缺乏战略上的筹划,所以面临步步受制、越打越弱的风险。
其实这给项羽几个个教训:一是应该王关中,他却放弃了,不管是主观原因还是被迫的,他只想回老家回彭城回江东,可那块地方是四战之地,退无可退,守无可守,刘邦与项羽相争时,萧何坐镇的关中可以源源不断地输粮送人,这次垓下之战,他实际已经没有牢固稳定的后方了,打下去也是败;二是没有用好人,即便楚霸王项羽勇冠三军,但英雄难敌四手,架不住人多,不能用的人都成了刘邦的麾下,何况自己人都推向了对方;三是当初没有利用好反对刘邦的力量,如关中的三王、魏王豹等等,如能善加利用,不让刘邦军队一一击破,也不会造成今天的局面,如今只剩下项羽自己这支楚军了。总之,就是输在没有格局之上。
刘邦之所以能取得天下,关键还是在于能识人用人。汉高祖刘邦曾问群臣:“吾所以有天下者何?”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领。刘邦遂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抚民,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垓下之战的结果,其实早就在多少年前就决定了,无非是用人而已。后世当领导的人,应该多吸取项羽的教训,学学刘邦的驭下之术。
司马迁写《史记》惜字如金、力透纸背,在描写项羽突围的时候,说在安徽定远项羽遇到一个老农民被故意指错了路,造成被汉军骑兵追上,其实也是在说明天下人苦战乱久矣,只想寻一个太平,即便是楚霸王他自己领下的老百姓。人心所向,天下归一,后来,彭越、英布、韩信等都反了,刘邦平叛都是轻松平定。可见,刘邦取得天下,是天下民心久乱思治的必然。
垓下之战后,韩信的兵权立即被褫夺。同年,也就是公元前202年二月,刘邦在汜水北岸称帝,伟大的汉朝正式建立。汉王朝前几个皇帝都执行的是轻徭役薄赋税的于民休息的政策,可以理解为楚人治国、汉承秦制,国家无比稳定而强大。
当时的安徽地区,经过长期的战争,人口减少,土地荒芜。作为楚国的旧地,被封给衡山王、九江王等诸侯王。后来,汉武帝平定瓯越,还曾经把当地的百姓迁徙到江淮之间庐江郡等地,可见人口的恢复还需要很长时间。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