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以来,省农垦集团把加强农垦合作、融入区域发展作为新形势下加快经济转型、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举措。通过建立集团公司领导成员联系相关地级市的制度,以城郊农场发展为重点,加强与农场所在市县主要负责同志的联系,提升合作水平,明确合作发展的切入点和地方发展的兴奋点,以不同方式积极推动农垦融入区域发展。截至目前,集团公司已与宣城、淮南、蚌埠、六安、苏州和滁州6个地级市,中国种子集团、中石油、交通银行、尚辉银行、安徽建工集团、国源集团和投资集团等多家央企和省属企业,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大学和科技学院等科研机构,省旅游局等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相关农场与怀远、郎溪、广德、墉桥等14个县签订了项目合作协议。明确合作方向和合作项目,充分发挥农垦特色、产业优势和资源效益,构建农垦融资发展新平台,实现互利共赢的农垦合作成果。主要方法有:
一、土地复垦合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在土地复垦合作上,以土地复垦为基础,依托郊区农场,按照“一个中心”、“两个结合”、“三个坚持”的要求,即以加快发展为中心;结合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政策,结合相关城市和地市的发展规划;坚持利益优先、互利共赢的合作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创新合作方式,坚持从点带面、从单项到多项逐步推进的合作步骤,全面推行“开放式土地复垦”。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坚持以集团为主导,以农场为主体,以土地和农场现代农业示范为平台,以项目为起点,以双赢为目标。按照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农垦土地资源的最大优势,实现当期效益最大化,将长期效益制度化;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妥善安置合作开发中的失地工人;坚持规划先行,融入区域发展和国家发展战略。
二、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规范合作开发行为
我们在农垦方面的合作,是从郊区农场的土地开发经营开始,充分发挥农场的现代农业示范带动作用。在土地开发方面,我们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并发布了《安徽农垦土地使用管理办法》、《垦地合作开发管理办法》、《垦地合作开发考评办法》等指导性文件。对合作开发提出了要求,规范了项目用地预审审批程序。工业项目和公益性项目征地,严格执行省政府规定的征地补偿标准;在工业园区的合作与共享中,实施税收共享激励机制和长效机制,确保农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商业用地上市方面,要争取土地纯收入和土地复垦分成政策。按照“股份担保、增量分享”的原则,通过利益纽带平衡集团公司、农场、员工和开发企业的利益,激发合作开发的积极性。
第三,因地制宜,适应形势,不断创新合作形式
按照“实事求是,分类指导”的总体要求
省农垦敬亭山茶场位于宣城郊区。农场部和山南地区约3万亩土地纳入宣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其中约3000亩位于市中心地区,区位和资源优势明显。根据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东进”战略和宣城市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省农垦集团以生态观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开发建设为主线,与宣城市政府共同实施敬亭山茶场南部土地综合开发利用项目,支持住宅小区和生态旅游度假区建设。该项目一方面盘活了农垦土地资源,实现了土地资本增值最大化,并从茶场工人拆迁安置中获得了显著收益;另一方面,改善了宣城市的部分市政设施和投资环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1年,省农垦集团与滁州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依托位于市内的5个农场,开展现代农业(种业)、汽车试验田、农业产业化(水稻等产业)、城镇化建设(商住开发)、城市生态林业综合开发(旅游)等项目的合作开发。
二是整体发展模式。
淮南农场位于淮南市东郊。省农垦集团以“肥淮一体化(南)”为契机,抢占了京福高铁淮南站、怀梆高速公路、206国道改线、淮河淮上大桥等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均经过淮南农场,京福高铁淮南站位于农场区发展契机。淮南农场与淮南市联合开发,2009年7月与淮南农场成宣城最新垦地合作动态立“淮南农场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试验区”,实行一个机构两个品牌。在淮南市政府和省农垦集团双重领导下,享受区级管理权限、开发区税收、招商引资等优惠政策,行使区级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土地规划建设管理等行政执法权限。省农垦集团与淮南市政府共同出资成立“淮南坑头建设发展集团公司”,主要从事淮南市东部滨湖新城的开发建设。目前,淮南农场4.2万亩土地已纳入淮南市总体规划,各类土地得到合理布局,如现代农业区、工业园区、新农村城镇化建设试验区等。110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东部工业园区等项目陆续开工,陕西重汽、山西煤机、中国建材等一批知名企业陆续入园,整体开发工作稳步推进。此次合作不仅提高了淮南农场的整体管理水平,也促进了淮南市的城市建设,实现了场地共同发展的目标。
第三,改革创新模式。
龙康农场位于蚌埠市西郊,是全省100个综合改革小城镇之一。省农垦集团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合芜蚌综合改革试验区”发展战略,与蚌埠市政府合作,在龙康农场原有产业集聚区的基础上,组建“蚌埠龙康农场现代农业自主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实验区以现有的龙康农场产业集聚区为基础,借助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政策优势,创新机制
食品产业园、生态宜居城镇和皖北农贸物流中心,从而成为蚌埠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目前,龙亢农场产业集中区已落户工业和商贸服务企业近30家,年创利税1500多万元,并升级为“省级创业园”。投资4500万元的农贸大市场年交易量15万吨,辐射区域人口达10多万人。四是共建园区模式。
早在2003年,农垦与郎溪县人民政府达成共识,共同招商引资,共建工业园区,成立了十字铺工业园区,经过几年发展,该园区于2010年升级为“省级创业园”。农垦与寿县人民政府和怀远县人民政府也分别成立了寿县工业园区和龙亢农场产业集中区,与地方政府共同招商引资。省农垦集团有11个农场位于国务院批准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之内。省农垦集团紧紧抓住这一战略机遇,以农垦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的工业园区为依托,积极争取政策,承接产业转移,实现共建共赢。
五是科技合作模式。
省农垦集团与省农科院在龙亢农场共同成立了皖北科技创新中心,成功研发“皖科700”等小麦新品系、“绿旱一号”水稻和“皖豆28”等品种,并开展了国际合作水稻中国区高产栽培等试验。与安徽农业大学共同选育繁殖优良小麦品系。开展了航天育种工作,为皖垦种业今后进一步占领良种科研和繁育的制高点打下了坚实基础。除加强与有关市政府合作发展外,农垦有关城郊型农场也加快融入县域经济发展。如,夹沟农场与宿州市埇桥区合作共建现代农业;水家湖农场与长丰县合作发展草莓等高效农业产业;皖河农场充分利用土地、人力资源丰富及城郊型农场区位等优势,着力发展高效蔬菜产业,打造安庆市菜蓝子工程;砀山果园场与砀山县进行场县合作共建,发展小城镇和特色水果等产业。
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邮编 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天气
宣城自2007年与省农垦集团签订《敬亭山茶场山南土地合作开发建设协议》后,正式开始土地复垦合作开发的尝试与探索。八年来,双方在协议的基础上,紧密结合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政策和宣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始终坚持“坚定信心,立足长远,合作共赢”的指导思想,稳步推进以荆亭山土地综合开发利用为主要内容的皖南垦区合作开发, 不断深化和拓展围垦合作的范围和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探索和创造了围垦合作的“宣城模式”
截至目前,安徽农垦所属的山南土地开发项目累计开发商住用地1500多亩,合作建设宣城产业转移示范区农垦示范园区一期,占地4700亩。其中,农民出资建设的3.02公里水阳江大道西北段于2013年竣工,成为宣城市南北交通大动脉;宣城中学新校区,配套资金5000万元,用地250亩,2013年秋季正式投入使用,极大地改善了宣城中学的教育教学基础设施条件;2012年新装修完成的敬亭湖公园开业,大大提升了敬亭山文化旅游景区东门的“门面”形象,成为市民乘凉放松的好去处;投资3.5亿元建设的敬亭湖酒店将试运行,将进一步提升敬亭山景区旅游服务的配套功能。2013年,省农垦集团将万科茶叶产业集团总部迁至宣城,全力支持该市经济发展。此外,宣城还与农垦广泛合作建设了李璇路、体育馆、共工大学宣城校区等市政工程,盘活了农垦土地资源,改善了茶区工人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了皖南垦区的产业转型,改变了宣城的城市面貌,改善了宣城的市政功能和投资环境。
在市级土地复垦合作示范带动下,区县两级土地复垦合作发展进一步推进。由克罗斯茶场和郎溪县共同建设的克罗斯工业园,已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总投资554亿元的郎溪(中国)杜菁工业园,2010年正式签约落户十字经济开发区。2012年,杜菁工业园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纺织产业转移示范园区”。目前,跨经济开发区共有79家企业。预计到2020年,建成规模以上企业300多家,年产值1200多亿元。由慈山岗茶场和广德县共同建设的广德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在积极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特色工业园区和现代工业园区项目。到目前为止,已经征用了3069亩慈山岗茶场的土地。(宣城新闻网)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宣城最新垦地合作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