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37年
齐王拜秦
齐王建去拜会秦王嬴政。秦王特地设酒宴于咸阳,双方推杯换盏,显得十分亲密,这反映出秦国“远交近攻”策略的胜利。
从此,齐国不修战备,不帮助其他五国攻秦,使秦的统一战争减少了阻力。当时一些诸侯国贵族,曾相继流亡齐国,有人劝齐王给予帮助,让他们复国攻秦,但是齐王建不听。当秦顺利攻灭五个诸侯国后,齐国灭亡的灾难终于降临。
吕不韦免相
十月,秦始皇免去了吕不韦的相国职务。等到齐人茅焦劝说秦王,秦王这才到雍地迎接太后,使她又回归咸阳,但把吕不韦遣出京城,前往河南的封地。
书谏逐客
秦皇下令驱除异邦客卿,李斯上书劝秦始皇收回逐客令,在《谏逐客书》中曰:“夫击瓮、扣缶、弹筝、博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意思是:那敲着陶瓮瓦缶,弹着秦筝拍着大腿,乌乌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才是真正的秦地音乐。
这是李斯政治生涯中的第一次危机,也是秦国统一天下大业面临的危机。这时他上了著名的《谏逐客书》,陈述天下与秦国形势,力辩逐客之非,指出:“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使秦王顿悟逐客之非,也使秦国统一天下的谋略免于夭折,李斯面临的政治危机亦随之化解。
秦王嬴政与李斯定大统一六国的大计,开始了大规模地向东方六国进军,他把第一个目标选定当时最弱小的韩国。
公元前236年
郑国渠建成
郑国渠用了十年时间,终于修建成功。郑国渠尘埃落定。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秦王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并由郑国主持兴修的大型灌溉渠,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 300 余里。其引水口至干渠段,修有宽15~20米,高3~5米,长达6公里的引水渠堤。现存郑国渠口、郑国渠古道和郑国渠拦河坝,附近有秦以后历代重修、增修的渠首、干道遗址,并有大量的碑石遗存。郑国渠修成后,灌溉面积达280万亩,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使秦国从经济上完成了统一中国的战争准备。郑国渠首遗址,发现有三个南北排列的暗洞,即郑国渠引泾进水口。每个暗洞宽3米,深2米,南边洞口外还有白灰砌石的明显痕迹。地面上开始出现由西北向东南斜行一字排列的七个大土坑,土坑之间原有地下干渠相通,故称“井渠”。郑国渠工程之浩大、设计之合理、技术之先进、实效之显著,在中国古代水利史上是少有的,也是世界水利史上所少有的。
秦攻赵
秦乘攻取赵的阏与、橑阳、邺、安阳等城,后又大举攻赵,遭到顽强抵抗。赵虽两次打败秦军,但兵力耗损殆尽。秦国西出太行山,突袭赵国邯郸拉开了统一战的的序幕。 赵国和燕国激战正酣,他想将秦国造成的领土损失在燕国身上补回来。这时秦国乘虚而入。赵国急忙命令大将李牧率军南下应敌。
公元前235年
秦攻楚国
秦继攻赵之后,即命辛梧率四郡兵,会同魏国,对楚国发起攻击。据《战国纵横家书》(二十五章)载,当时楚国执政李园闻秦、魏出兵攻楚,深为忧虑,急忙派人对辛梧晓以利害关系,“今臣窃为将军私计,不如少按之,毋庸出兵。秦未得志于楚,必重梁(魏);梁未得志于楚,必重秦,是将军两重。天下人无不死者,久者寿,愿将军之察之也。梁兵未出,楚见梁之未出兵也,走秦必缓。秦王怒于楚之缓也,怨必深。是将军有重矣。”辛梧觉得有理,遂止兵不前。由于辛梧按兵不动,“梁(魏)兵果六月乃出”。
赵王迁下令在柏人筑城。
秦“天下大旱”。
吕不韦在去蜀途中服毒自尽。
公元前234年
秦攻赵
秦再度向赵南部进攻。桓龁避开正面渡河,改由漳河下游渡河迂回赵扈辄军的侧后,攻击邯郸东南的平阳。两军于平阳展开交战,赵军被击破,被斩10万人,赵将扈辄阵亡。赵王启用北部边疆名将李牧为统帅。李牧军曾歼灭匈奴入侵军10万之众,威震边疆,战斗力最强。李牧率军回赵,立即同秦桓龁军交战于宜安肥下地区,给秦军几乎全军覆灭的沉重打击,只有统帅桓龁带领少数护卫突围逃走。
韩非荐秦
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上书秦王,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
韩非(约公元前280一前233年)战国晚期韩国人(今河南新郑,新郑是郑韩故城),韩王室诸公子之一,《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因为口吃而不擅言语,但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但古人认为是阴谋学家,韩非的著作一大部分关于阴谋。韩非的书流传到秦国,为秦王嬴政所赏识,秦王以派兵攻打韩国相威胁,迫使韩王让韩非到秦国为其效力。韩非在秦国倍受重用,引起了秦朝李斯的妒忌,李斯、姚贾在秦王面前诬陷韩非,终因他是韩国宗室,未得信任,将其投入监狱,最后逼其自杀。
其他
秦军对韩国发动攻势,拉开了统一战争的序幕。尽管韩国割地称臣,以延缓秦国的进攻,但仍未使秦罢兵。
秦国设立了云中郡。
26岁的嬴政取消逐客令,开始了他的大一统。
公元前233年
韩非子卒
燕抗秦
秦将樊於期叛逃至燕国后,太子丹的师傅鞠武害怕秦国以此借口攻燕,便策划送樊於期到头曼那里,利用熟悉秦国虚实的樊於期结连匈奴攻秦。鞠武的长远计划是联合关东六国与匈奴结盟一同对抗战国末期的超级大国秦国,如果不是燕国高层与头曼往来频繁且默契的话,鞠武哪敢出此建议,因为一旦事泄更会引起秦国的猛烈报复。可惜性急的太子丹等不得这种长远之计凑效,他决定派出荆轲刺杀自己的童年好友嬴政,为了能够解除嬴政的戒备,荆轲提出要携带两样礼物:樊於期的人头和燕国督亢地图(割地求和)。《史记》中记载樊於期得知后毅然自刎,不过也可能是传说中的“被”自杀……总之头曼是没有等到自己的这位中原客人,而嬴政在逃过刺杀威胁后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统一六国。
李牧败秦
秦国撕毁与李牧签署的和平盟约,东出太行山,攻占赤丽、宜安(今河北省蒿城市西南),赵军十余万大军在秦军摧枯拉朽修的攻势下节节败退,秦国军队势如破竹,矛头直指赵国国都邯郸。国家生死存亡的重要关头,李牧再次受命于危难之中,率大军由雁门关紧急南下阻击秦军。李牧首先避开秦军的锋芒,在宜安外围安营扎寨,仍然采用对付匈奴的固有战略,在保持高度警惕的同时,拒不出战,力争在僵持中寻找最佳战机。李牧识破了桓齮的战术,不仅不去解肥下之围,反而趁秦军进攻肥下,大营空虚之时,出其不意地偷袭了桓齮的大营。原本设计在肥下围歼李牧的桓齮不得不回师自救。也就是在桓齮回师自救的路上,李牧派出两路大军,一路正面诱敌深入,另一路大军则埋伏在战略制高点,待桓齮主力进入伏击圈之后,两路大军突然合围,桓齮率领的十余万秦军被李牧一举歼灭。桓齮精心设计的诱敌之计,最终被李牧反利用,成为自己的掘墓人。
肥之战
秦军在平阳大败赵军。十四年初,秦将桓齮又率军东出上党,越太行山深入赵国后方,攻占了赤丽、宜安(今河北葶城西南),对赵都邯郸构成严重威胁。赵王迁急命北部边防名将李牧为将军,率所部南下,指挥全部赵军抗击秦军。李牧率边防军主力与邯郸派出的赵军会合后,在宜安附近与秦军对峙。他认为秦军连续获胜,士气甚高,如仓促迎战,势难取胜。遂采取筑垒固守,避免决战,俟敌疲惫,伺机反攻的方针,拒不出战。桓齮认为,过去廉颇以坚垒拒王龁,今天李牧亦用此计;秦军远出,不利持久。他率主力进攻肥下,企图诱使赵军往援,俟其脱离营垒后,将其击歼于运动之中。李牧洞悉敌情,不为所动。当赵将赵葱建议救援肥下时,他说“敌攻而我救,是致于人”,乃“兵家所忌”。秦军主力去肥后,营中留守兵力薄弱;又由于多日来赵军采取守势,拒不出战,秦军习以为常,疏于戒备。李牧遂乘机一举袭占秦军大营,俘获全部留守秦军及辎重。李牧判断桓齮必将回救,遂部署一部兵力由正面阻击敌人,将主力配置于两翼。当正面赵军与撤回秦军接触时,立即指挥两翼赵军实施钳攻。经激烈战斗,10万余秦军,全部被歼。桓齮仅率少量亲兵冲出重围,畏罪逃奔燕国(一说被杀)。李牧被封为武安君。
公元前232年
秦伐赵,一军抵邺,一军抵太原,取狼孟、番吾,赵李牧败之番吾。
项羽出生
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人称西楚霸王。大泽乡起义不久,项羽在江东崛起,举兵反秦。三年,征伐九州,一统天下 。率军入关中,以五诸侯灭暴秦,威震四海,分裂天下,册封十八诸侯,大政皆由羽出,号为“霸王”,权同皇帝。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他的出现,为中国的历史掀起了一场风云,写下了一段神话。项梁起义后,征集精兵八千,项羽做了裨将(副将)。为了便于号召,采纳谋士范增建议,立前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王,建都于盱眙,仍称楚怀王。项梁率义军在和秦军战斗中接连取胜,产生了骄傲轻敌思想。结果在定陶(今山东定陶县西北)被秦军章邯指挥的军队打败,项梁战死。
太子丹回燕
秦灭韩前夕,为质于秦,因不受礼遇,怨而逃归。秦灭韩、赵后,于前227年,他派荆轲往秦,借献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图,交验樊于期(逃亡在燕的秦将)头之便,伺机行刺秦王政。事败后,秦急发兵攻燕,拔蓟(今北京)。他率部走保辽东,被燕王喜斩首,奉献秦国。
其他
秦复攻赵番吾(今河北省平山县南),李牧出兵迎战,再次重创秦军,但赵国的军力损失也很大。当时韩、魏已听命于秦,,随秦军攻赵,李牧为此又向南进军,抵御韩、魏的进攻。
公元前231年
前231年,韩献南阳地于秦,秦伐卒受地,魏人献地。
秦攻韩
赢政正式打响了他统一中国的第一枪。这一年秦王嬴政首先派秦军,攻灭了韩国在河南南部的一个重要的地方——南阳,南阳打得非常顺。韩国南阳郡“假守”(即代理郡守)腾,向秦献出他所管辖的属地。秦王嬴政命“咸阳市长”内史腾加兵于韩,韩王安大恐,乃割地求和。九月,秦国发卒受韩南阳地,以内史腾为假守(代理太守)。魏不甘人后,亦献地于秦。秦置丽邑。之后,秦国全境展开了一次大规模的人口普查,令男子书年(登记年龄),以便征发兵卒,为接下来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作准备。腾被秦王政任命为内史,后又派他率军进攻韩国。秦始皇第一次设立陵邑,名丽邑,专门负责秦陵修建的管理与后勤供应。
魏献丽邑
魏景湣王迫于秦国的强大威力,主动向秦进献出丽邑,以求缓兵。此时,秦王政正调集兵力准备向赵国发起总攻,不想分散兵力攻魏,就接受了献地。这使得魏国又维持了数年残局。
赵国地震
赵国代地发生6.5级大地震,土地开裂出一道大沟,东西宽达一百三十步。自乐徐以西,北至平阴,台屋墙垣大半坍塌,数万百姓死伤、数十万灾民流离失所,赵王无力赈灾,又无国际援助,弄得民怨沸腾,哀声遍野。 这还没完,再一年(赵幽缪王六年,公元前230年),赵国境内又爆发了大规模旱灾(这真是屋漏偏遭连夜雨),土地颗粒无收,全国大饥,赵军粮不继,士兵每天都在饿肚子,李牧一筹莫展,心急如焚。见此景,秦国间谍顿弱大喜过望,他用重金收买了一些赵奸四处造谣,歌道:“秦人笑,赵人号。以为不信,视地生毛。”不久,邯郸郊外地里果然生出尺馀长的白毛来(这当然是顿弱干的好事儿),赵国百姓大恐,民心低落,人人自危。
韩信出生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汉族,淮阴(今江苏淮安)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曾先后为齐王、楚王,后贬为淮阴侯。为汉朝的天下立下赫赫战功,但后来遭到汉高祖刘邦的疑忌,最后以谋反罪处死。《史记·淮阴侯列传》专门记录韩信的生平。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刘邦评价曰:“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公元前230年
秦灭韩
秦内史腾率领秦军突然南下渡过黄河进攻韩国,一举攻克韩都郑(今河南新郑),俘获韩王安,继而占领韩国全境,灭亡韩国。秦国遂在韩地设置颍川郡,建郡治于阳翟(今河南禹州)。
公元前229年
秦攻赵国
秦利用赵国发生大地震和大灾荒的机会,又派王翦领兵攻赵。赵国派李牧、司马尚率兵抵御,双方相持了一年 。在紧要关头,秦国使出杀手锏—离间计。王翦用重金收买了赵王的宠臣郭开,要他散布李牧、司马尚企图谋反的流言。赵王轻信谣言,派人替代李牧。李牧在大敌当前的形势下据不让出兵权,赵王竟暗地派人逮捕李牧并处死了他,同时还杀掉了司马尚。杀死李牧,无疑为秦军亡赵扫清了道路。此后,秦军如入无人之境,攻城略地,痛击赵军。公元前228年(秦王政十九年),秦军攻破邯郸,这座名城落入秦国之手。不久,出逃的赵王迁被迫献出赵国的地图降秦。赵国实际上灭亡了。但是公子嘉却带着一伙人逃到代郡(今河北尉县),自立为王。
李牧被杀
李牧被赵王杀害。
李牧(前580年—前229年),生年不详,据推算当生于赵武灵王后期。李牧的生平活动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段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一段是在朝中参与政治军事活动,以抵御强秦为主,曾两次大破秦军。赵国北边和匈奴接界。秦王政(始皇)乘机派大将王翦亲自率主力直下井陉(今河北井陉县),杨端和率河内兵卒,共领兵几十万进围赵都邯郸。赵王任命李牧为大将军,司马尚为副将,倾全军抵抗入侵秦军。秦军多次受挫于李牧,王翦知道,李牧是自己的劲敌,李牧不除,秦军在战场上不能速胜,遂禀告秦王,再行反间故计,派奸细入赵国都城邯郸,用重金收买了那个诬陷过廉颇的赵王迁近臣郭开,让郭开散布流言蜚语,说什么李牧、司马尚勾结秦军,准备背叛赵国。昏聩的赵王迁一听到这些谣言,不加调查证实,立即委派宗室赵葱和齐人投奔过来的颜聚去取代李牧和司马尚。一直信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重视独立行事权的李牧接到这道命令,为社稷和军民计而不从,赵王暗中布置圈套捕获李牧并斩杀了他,司马尚则被废弃不用。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