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以后,禁断图谶

发布啦 0 0

图谶之学,在隋朝之前的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是导致中国五胡乱华战乱不息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于谶语,我们知道比较早的是西周末期红衣小孩所说的谶语:“檿[yǎn]弧箕服,实亡周国。”最出名的是:“亡秦者,胡也”。秦始皇听说这个谶语后,马上加重兵力,并修建长城以备匈奴。最后秦亡于胡亥。此后,又有楚南公:“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的谶语,项楚最终灭秦。

王莽当政时期,有一个南阳人蔡少公宣称“刘秀当为天子”,于是大臣刘歆便改名刘秀,以应图谶,结果是南阳的另一个刘秀做了 . 皇帝。刘秀称帝,还与另一个谶语《赤伏符》有关系:“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此谶一出,作为蕭王的刘秀便下决心与更始帝决裂称帝,建立东汉政权。包括刘秀在内,整个东汉都比较重视图谶之学。而谶语的不断出现,也同样导致了东汉的灭亡。黄巾之乱,则有“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谶语。曹魏代汉,则有当涂高的谶语。

到了西晋末期,就出现了“代晋者胡”的谶语。这个谶语的出现,就导致了华夏族自伏羲以来第一次大的民族危机————五胡乱华。当时的胡,主要指的就是匈奴。所谓的五胡,就是匈奴五部。

五胡之乱,之所以长年不息,乃至北方汉族出现灭族的危机,“代晋者胡”的谶语,有着很大的推风助澜的作用。五胡因此谶而自信爆棚,汉人因此谶而信心尽失,五胡的相继崛起与汉人的不断退避,实际都有应谶心理暗示。

隋朝以后,历代政府都禁断图谶之学,无疑是十分正确和必要的。可以有效减少野心家倚此制造新的动乱。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63678.html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