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年,杜聿明参观毛主席旧居,笑对工作人员说:帮我留句话给后人

发布啦 0 0

巍巍韶山,松柏苍翠。

1973年5月8日,位于韶山的毛主席旧居陈列馆,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是昔日人民解放军的“死敌”:杜聿明、宋希濂等国军将领。被特赦后的他们,此时早已是新中国的一员。

这一年,杜聿明69岁,宋希濂也已经66岁。

对于当地工作人员来说,接待这样一群特殊的人物,显然不是件轻松的事。有几个问题,是工作人员想弄明白的:

其一,这些曾风光无限的国军名将,真的会服膺于毛主席吗?

其二,毛主席旧居陈列馆里,有一间解放战争图片展览室,这些国军将领将会如何面对?作为这场战争的亲历者,看着这一张张真实的图片,他们又将如何点评毛主席在解放战争中的指挥,如何面对自己曾经的失败?

73年,杜聿明参观毛主席旧居,笑对工作人员说:帮我留句话给后人

对于以上两个问题,时任毛主席旧居陈列馆馆长的吴大为,在当时就知道了答案。多年后,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仍对当天发生的一些细节记忆犹新。

本期,笔者将依据吴大为馆长的回忆,跟大家细说以上两个问题。

一:“名将”杜聿明、宋希濂,并非浪得虚名

在国军将领里,杜聿明和宋希濂的军事能力,显然是毋庸置疑的。

就算与顶级的“小诸葛”白崇禧比有一定差距,但排名肯定比较靠前。特别是曾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的杜聿明,更是蒋介石一度非常倚仗的大将。他自己,也曾自诩为老蒋的“肱骨之臣”。

杜、宋二人有很多共同点,比如两人从小家境都非常不错,都是接受过私塾教育的“少爷”,因此文化素养都是非常高的。除此之外,两人还有一个共同点:都是黄埔一期学员。

世人皆知黄埔一期“将星璀璨”,却不知当年要考上它有多难?当时考试共设有初试、面试、复试三关,关关都会有人刷下来。

据黄埔资料显示,入学考试时他们需要考国文、算术、历史、地理等。而考生中,有70%以上,本身就拥有较高的学历。拥有法国、德国、日本等国留学经历的,更是不在少数。

试想,在上世纪20年代,要跟这些人竞争一个录取名额,其难度会有多大!所以说,后来蒋介石倚重黄埔系,确实是有原因的。毕竟,“生源”真的很好。

当然,穿着“黄马褂”的杜聿明和宋希濂,也绝不是纸上谈兵之辈。在抗日战争时期,他们的军事能力是有目共睹的。

我们先说杜聿明。

关于他的战术打法,咱们别的不说,只说1942年3月底的同古会战。当时,日本人用上了飞机、大炮、坦克,要跟国军打一场生死仗。杜聿明命令新22师筑成数个梯形阵地,让日本人每前进一步都付出了血的代价。此战以少胜多,成为了抗日史上罕见的战例。

73年,杜聿明参观毛主席旧居,笑对工作人员说:帮我留句话给后人

关于他的军事素养,则一样是可圈可点的。“操场就是战场”、“用小包围圈,一口一口吃掉敌人”,都是杜聿明在国军内部提出来的。他带过的部队有一个明显不同于他部的特点:打仗讲章法,知进退。

再说宋希濂。

在国军将领里,宋希濂是属于很果敢的一位。1938年富金山一战,他同样是以少胜多,与日本人整整打了10天,创造了一个奇迹。敢冲、敢拼,是其重要作战风格。

73年,杜聿明参观毛主席旧居,笑对工作人员说:帮我留句话给后人

不过,这样两位有极高军事素养的“黄马褂”,在解放战争中却输得一败涂地:

1949年1月,杜聿明于安徽被活捉;

1949年12月,宋希濂于大渡河畔被俘。

此后,他们开始了改造生涯。毕竟是抗日有功的名将,在经过10年的改造后,两人都于1959年12月,成为了首批被特赦人员。

二:他们对韶山的工作人员说了一句话

在功德林改造期间,杜聿明和宋希濂的表现是极好的。

作为一个中国人,他们明白了蒋家王朝的腐朽,老蒋的失败也是注定的;但作为一个职业军人,他们对于解放战争中自己在战略、战术上,到底输在哪里,却并不是非常清楚。

直到,1973年的此次韶山之行。

这一天,一开始工作人员带他们参观的是:毛主席旧居陈列馆的抗日战争图片展部分。他们都看得非常认真,毕竟8年抗战的胜利也有他们的功劳,这一点他们是非常自豪的。

但当他们走到解放战争图片陈列室前时,宋希濂却突然拉了拉杜聿明的袖子,说:“我们不进去了吧!”杜聿明觉得很奇怪,便直接问他:“为什么不进去?”

接下来,宋希濂的一句话,应该说道出了不少国军将领的想法。他说:“战争败将,看只有尴尬和难堪。”

作为手下败将,宋希濂这句话从人情上来说,是可以理解的。杜聿明一听,笑了,他没想到小老弟宋希濂这时候还这么拉不下面子。

为了说服宋希濂跟自己一起进去,杜聿明摆出了两个理由:

其一,杜聿明告诉宋希濂不要忘记陈毅元帅在世时,跟他们说过的一句话:“山东先头一仗,我还被你 . 们打败了呢!” 在杜聿明看来,共产党的将领从来不会忌讳讨论某一场败仗,这才是真正的名将气度,是值得他们这些军人学习的。

其二,杜聿明告诉宋希濂:“假如我们打了胜仗,或者把部队拖到台湾,那就会推迟解放战争的进程!那不是害了人民吗?”杜聿明认为他们打输了,对广大人民来说是件好事。

经过杜聿明这么一劝,宋希濂一下子就想明白了。于是,两人一起踏进了解放战争展室。

73年,杜聿明参观毛主席旧居,笑对工作人员说:帮我留句话给后人

此后,他们在解放战争图片展室里,整整待了一个小时。要不是时间不允许,他们还不愿意走。

走出展室后,两人几乎是不约而同地说了这样一句话:毛泽东是战神!

话说完后,有人提醒说这话好像带点迷信。但杜聿明和宋希濂却觉得,这样的评价是非常准确的。

于是,杜聿明便笑着对工作人员说:请记得把这句话留给后人。同时,他还特意强调一定要让将来研究军史的人,知道并记住这句话。

三:他们为何会说“毛泽东是战神”?

很显然,杜聿明和宋希濂之所以会这样想,正是因为他们经历了解放战争。他们是蒋介石麾下的将领,很清楚老蒋是如何带兵的。而此次参观完,他们心里对毛主席和蒋介石在带兵上的不同,有了很深的体会。

解放战争后期,毛主席的司令部,设在西柏坡。

1975年,被特赦后的原国军第12兵团司令黄维,曾去过西柏坡,那里还保持着当年的陈设:

一部电话、两幅地图、三套桌椅、四间平房。因为条件差,咱们小战士绘图用的红蓝铅笔,都是从国军那里缴来的。有时候这种笔不够用了,战士们就用红蓝毛线来标图。毛主席就是在这里,发出了决战前线的一封封电报。

看完这一切,曾经是蒋介石“死忠”的黄维,感叹了一句:国民党当败,蒋介石当败啊!

当然,黄维当年看到的仅仅是解放军的这间小小作战室,他没有看到的是毛主席和蒋介石在战略及用人上的本质区别。战略上的事,咱们交给军事专家去讨论,咱们只说二人在用人上的本质区别:

其一,毛主席用人喜欢“五湖四海”,蒋介石只信任嫡系。

毛主席没有念过军校,但蒋介石可是妥妥“科班出身”。保定陆军学堂,他学了炮兵;东京振武学校,他接受了正规军事教育。要不是有这些经历,当年孙中山先生也不会让他担任黄埔军校校长一职。

73年,杜聿明参观毛主席旧居,笑对工作人员说:帮我留句话给后人

但大家如果梳理蒋介石的一生,会发现此人有一个特点:他在国军内部的“上位史”,不管是打败李宗仁、冯玉祥还是阎锡山、陈济棠,基本上都是依靠搞权术及金钱收买。

这样的“上位史”,让他明白一个道理:在任何时候,重要位置一定要有自己人。因此,他在军队里大搞派系,“黄埔系”、“浙江帮”成了他最信任的派系。

当年“火箭式”升迁的陈诚,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1925年,陈诚还是个上尉教官,晚上睡不着便起来读了会书。正好被查夜的蒋介石发现了,本也并不觉得有什么了不起的,但当他听说陈诚是浙江人时,便觉得他定是可用之才。第二天一大早,陈诚就成了少校炮兵队长。从此,飞黄腾达。

与蒋介石相比,毛主席用人则是“五湖四海”式的,这一点也深深地影响了手下的将军们。有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例子: 曾泽生将军。

了解抗美援朝的朋友们应该很清楚,当年我志愿军50军打得有多牛,至今他们仍被军迷们称为:地表最强防御部队。当年看着50军的战绩,彭德怀司令员都直接敬礼。

但很多人估计想不到:50军军长曾泽生,解放前曾是蒋介石的部下。他在1948年起义时,带着国军第60军的3万多部下一起,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

而曾将军之所以会起义,正是因为他不是蒋介石嫡系,他和兄弟们的武器装备都是最差的,60军也是出了名的没出息“熊军”、“杂牌军”。

但这样的部队到了毛主席麾下,却受到了重用,并由被嘲笑的“杂牌军”变成了志愿军“铁军”。

将帅不同,一切都不一样。

毛主席和蒋介石在用人上的第二个区别:毛主席“放手使用”,蒋介石“越级指挥”。

对于老蒋的越级指挥,晚年的李宗仁将军曾有一个颇为经典的抱怨,他说:

蒋先生即不长于将兵,亦不长于将将。但是他却喜欢坐在统帅部里,直接以电话指挥前方作战。

对于这一点,杜聿明的体会是极深的。从辽沈战役到淮海战役,有多少次,就是因为老蒋的越级指挥,让杜聿明手足无措,只能叹着气对部下说:我们只能服从命令了!至于其它,交给上天吧!

在这一点上,毛主席的做法则完全不同,仅从淮海战役时,他与粟裕的数次讨论中,就能看出。

73年,杜聿明参观毛主席旧居,笑对工作人员说:帮我留句话给后人

孟良崮战役后,越打越顺的粟裕,已经有了打“大仗”的实力和准备。但当时,中央的决策一开始是分兵南进。

为此,粟裕3次致电毛主席,请求集中兵力打大仗。11月上旬的一个深夜,毛主席在深思熟虑后回复:同意。此后,主席数次在关键时候力挺粟裕,支持他依据战场形势灵活打、放开了打。

将在外,能得到统帅的支持,何其重要!

事实证明,正是因为毛主席始终愿意信任部下,才成就了淮海战役这一战争史上的奇迹。

三大战役,一环扣一环,相互照应。毛主席在西柏坡那个世界上“最小”的指挥部,完成了决胜千里之外的奇迹。正如周总理说的:

“我们一不发人,二不发枪,三不发粮,天天发电报,就把敌人打败了”。

四:从没上过军校,毛主席的兵法从哪儿学的?

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军事家相比,毛主席有一个重要“特点”:他从未上过军校,而且也不爱摸枪。

他留下的唯一一张持枪照,是1964年,他和周总理、朱老总等人看军事训练汇报表演后。当时,主席拿过一次枪,并拍下了下面这张照片:

73年,杜聿明参观毛主席旧居,笑对工作人员说:帮我留句话给后人

这样一个没上过军校的统帅,为何能做到用兵如神?并让接受过正规军校教育的朱德、刘伯承等人,对他的军事能力佩服得五体投地呢?这是曾困扰着不少军事学者的一个大“谜团”。

关于这一点,主席早年曾说过一段非常有趣的话,他说:

我是一个知识分子,当一个小学教员,也没学过军事,怎么知道打仗呢?就是由于国民党搞白色恐怖,把工会、农会都打掉了,把5万共产党员杀了一批,抓了一批,我们才拿起枪来,上山打游击。

当然,这是毛主席自己自谦的说法,他是在向世人解释当年为何会拿起枪杆子。对于他这种自谦的说法,军史学者们当然不肯“罢休”。

于是,他们开始系统地、认真地研究。后来,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意思是:毛主席的军事素养,跟他从小爱读古籍、兵书有很大关系。

而且,他们惊喜地发现,毛主席的很多战术都跟两本古书有关:一为《孙子兵法》,二为《三国演义》。军史专家们这样认为,是有一定依据的:

其一,主席的很多战术打法在两本书里,都是有过的。

1960年,毛主席在接见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时,曾直接表示: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而在这场战役里,他使用的声东击西、避实击虚,正是我国古代军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他在1948年对傅作义使用的“空城计”,则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曾用过的。

其二,毛主席确实很喜欢这两本书。

1936年10月,毛主席曾特意给叶剑英写信,让他买一些军事相关的书籍过来,并特意叮嘱:“买一部《孙子兵法》。”

至于《三国演义》则更不用说了,主席早在孩提时代就是个“三国迷”。他对曹操、诸葛亮、关羽、郭嘉等人的评价,可谓是入木三分。建国后,他曾多次对身边的工作人说员:“读《三国演义》不是看热闹,而是要研究故事的辩证法”。

73年,杜聿明参观毛主席旧居,笑对工作人员说:帮我留句话给后人

那么,这是否就能说明,毛主席仅靠这两本书就能实现用兵如神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关于这一点,1961年3月份,毛主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那时打仗,形势那么紧张,谁还管得什么孙子兵法,什么战斗条令,统统都忘记了的!打仗的时候要估计敌我形势,很快作出决策……

由此可见,在熟读史书兵法外,真正做到不纸上谈兵,在战争中总结经验,才是最重要的。

尾声:

1930年1月5日,37岁的毛主席,在井冈山写下了那句著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时,别说国民党不信,就连共产国际都不认同。毕竟,国外有那么多例子在,谁会相信“农村包围城市”那一套,“星星之火”怎么可能有燎原之势?

多年后,一切成为现实。

以至1973年,像杜聿明和宋希濂这样的昔日敌将,都不得不很服气地说出了那句“毛泽东是战神”。

如今49年过去了,日本军界还有不少人在研究《论持久战》,他们试图找到当年失败的原因,并指导未来;美国不少军事学家则自朝鲜战争后,就一直非常热衷于研究《孙子兵法》,他们中很多人真的认为:只要读懂了这本书,就能决胜千里。

而中国的军史学家们,也一直在努力,读懂并运用好毛主席留下的宝贵军事财富。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66475.html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